马骏 马晨麟 顾惠真 杜玉霞 何福邦
牙列缺损(Dentition defect)是口腔科的常见疾病,牙周疾病、外伤、龋齿是造成牙列缺损的常见原因。牙列缺损会影响患者的咀嚼功能、发音功能以及日常生活,需要及时进行治疗[1]。义齿修复是临床治疗牙列缺损最常用的方法,牙龈炎以及牙周炎等牙周疾病合并存在牙列缺损会致牙龈出血、炎症以及牙周袋形成,大大增加义齿修复的难度[2]。固定义齿修复以及可摘性活动义齿修复是两类常用的义齿修复方式[3]。国内学者多从修复效果上展开研究,本文采取随机对照研究的方法,探讨固定义齿修复重建对牙列缺损患者牙周组织及治疗效果的影响。
选择2012年5月~2013年10月期间在我院接受义齿修复的56例牙周病伴牙列缺损患者,所有患者均符合牙周疾病以及牙列缺损的诊断标准,牙槽骨吸收达到根长的1/2~2/3、基牙松动Ⅱ~Ⅲ级,均符合义齿修复的指征。排除标准:①曾行颌骨放射线治疗;②颌骨缺损型种植义齿修复重建;③口腔黏膜疾病;④治疗受精神或心理影响反应;⑤侵袭型牙周炎。本研究经第四军医大学口腔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所有患者均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告知患者固定义齿修复以及可摘性活动义齿修复的优缺点并选择修复方式,根据修复方式不同分为观察组31例和对照组25例。观察组:男19例,女12 例;年龄 32~76(64.36±7.12)岁;缺损部位:上颌缺损17例,下颌缺损14例。对照组:男15例,女10例;年龄 34~75(64.28±7.34)岁;缺损部位;上颌缺损13例、下颌缺损12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缺损部位等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两组患者均在修复前进行牙体以及牙周检查,在实施义齿修复前,对口腔进行基础治疗,包括拔除松动牙齿,对残根残冠进行根管治疗,处理龋齿、牙周牙龈炎症。完成上述准备工作后进行义齿修复。观察组进行固定义齿修复,方法如下:根据患者牙槽骨的吸收程度以及牙齿松动程度来选择固定义齿,制作基牙、临时冠以及可拆卸代型义齿、内外冠,将佩戴后最为舒适的代型义齿、内外冠置于硅橡胶印模中,确定义齿并固定、佩戴。对照组进行圆锥型套筒冠活动义齿修复,根据患者牙槽骨的吸收程度以及牙齿松动程度来确定义齿内聚的角度、人工牙排列、基托范围,将缺牙间隙一端或两端的牙根及天然牙作为修复时的基牙,在牙根及天然牙上制作对应的固定体,而后将固定体与人工牙相连接,再使用粘结剂进行固定。
3.1 临床疗效
参照梁颖等[4]文献资料拟定疗效评定标准:①显效:牙列缺损患者义齿基本上能够使用大多数功能,偶有松动、脱落,但能够自动复位;②有效:牙列缺损患者的义齿固位较前明显提高,但是各项功能行使过程中受到一定限制,有松动、脱落,无法自动复位;③无效:未达到显效和有效的患者。有效率为显效、有效所占总例数的百分比。
3.2 牙周组织情况
治疗前和治疗后1、2及3个月时,使用口镜、镊子、探针检测牙龈指数(gingival index,GI)、菌斑指数(plaque index,PI)、龈沟出血指数(sulcus bleeding index,SBI)进行评估,GI根据牙龈病变程度分为4级,0~3分,PI根据牙菌斑分为4级,0~3分,SBI根据龈沟出血或溃疡情况分为4级,1~4分,得分越高、牙龈情况越差。
3.3 咀嚼功能
治疗前和治疗后6个月、1年、2年时,测定两组患者的咀嚼效率并以此来反应咀嚼功能,方法如下:准备相同品牌的花生米4g,去皮后分瓣放入口内进行咀嚼30s,而后收集咀嚼后的残渣,多次漱口并收集漱口水,将残渣及漱口水混合并用蒸馏水定容至2L,充分搅拌1min,而后静置2min,取液体的中下1/3悬浊液提测量590nm波长处的吸光值。
采用SPSS 20.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牙周组织情况、咀嚼功能等计量资料用(±s)表示,采用 t检验,临床疗效等计数资料用频数表示,采用卡方检验,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观察组患者治疗显效19例,有效10例,无效2例;对照组患者治疗显效16例,有效8例,无效1例。两组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93.55%vs 96.00%)(χ2=0.164,P>0.05)。
治疗前,两组患者的PI、GI、SPI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 1、2及 3个月时,两组均明显降低,观察组患者PI、GI、SPI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 1。
表 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 PI、GI、SPI比较(±s)
表 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 PI、GI、SPI比较(±s)
注:与治疗前比较,t=8.138~18.854,①P<0.05;与对照组比较,t=2.263~13.883,②P<0.05。
组别/例数 治疗前 治疗后1个月 治疗后2个月 治疗后3个月观察组/31 PI 3.15±0.55 1.77±0.22①② 1.42±0.17①② 1.60±0.21①②GI 2.89±0.55 1.57±0.16①② 1.27±0.12①② 1.09±0.15①②SPI 3.06±0.56 2.01±0.45①② 1.68±0.32①② 1.38±0.28①②对照组/25 PI 3.30±0.61 1.04±0.16① 0.89±0.11① 0.94±0.14①GI 2.94±0.61 0.94±0.12① 0.74±0.09① 0.77±0.12①SPI 3.07±0.62 1.85±0.42① 1.54±0.30① 1.22±0.24①
治疗前,两组患者的咀嚼效率比较无差异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 6个月、1年、2年时,两组患者的咀嚼效率均明显高于治疗前,观察组患者的咀嚼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咀嚼功能比较(±s)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咀嚼功能比较(±s)
注:与治疗前比较,t=8.802~12.983,①P<0.05。
组别/例数 治疗前 治疗后1个 治疗后2个 治疗后3个观察组/31 0.39±0.12 1.14±0.32① 1.09±0.27① 1.04±0.25①对照组/25 0.41±0.11 0.76±0.18① 0.74±0.14① 0.80±0.13①t 0.643 5.295 5.869 4.345 P 0.324 0.022 0.018 0.026
牙周病是造成牙列缺损的常见原因,也会给义齿修复治疗造成一定难度。牙周病是指发生于牙支持组织的病变,主要包括牙龈病和牙周炎[5]。牙周病会引起牙龈出血、炎症以及牙齿松动、牙周袋形成等,合并存在牙列缺损时需要进行义齿修复治疗。固定义齿修复和活动义齿修复是两种常用的义齿修复方式[6]。固定义齿修复以桥梁力学为原理的缺失牙修复方式,能够恢复缺失牙的天然形态和生理功能[7],同时兼顾舒适和美观;活动义齿修复通过卡环将活动义齿固定在剩余的天然牙上,利用剩余天然牙作为支持并在适当的位置修复缺失牙[8]。
关于固定义齿和活动义齿用于牙列缺损修复治疗的效果一直存在争议,目前多数学者倾向于固定义齿修复[9]。本文研究中,两组患者的整体疗效无差异,说明固定义齿修复和活动义齿修复用于牙周病合并牙列缺损治疗的疗效相当。牙周病本身存在不同程度的牙龈组织出血、炎症,义齿修复治疗会进一步影响牙周组织的状态[10]。牙龈组织炎症主要取决于菌斑量,几乎所有义齿修复均存在菌斑的威胁[11]。吴国麟[12]的研究认为,活动义齿修复治疗后的牙龈出血指数低于固定义齿修复,本文研究中,治疗后1、2及3个月时,观察组患者牙龈指数(GI)、菌斑指数(PI)、龈沟出血指数(SBI)均显著高于对照组。提示固定义齿修复治疗对牙周组织的影响较大。
牙列缺损对患者最直接和最突出的影响是造成咀嚼功能受损,不完整的牙列会影响牙列对正常食物的咀嚼,有文献报道牙列缺损者咀嚼效率仅为正常牙列者的25%~35%[13],咀嚼效率的测定可以反应咀嚼功能。本文研究中,通过对两组长达2年的随访,治疗后6个月、1年、2年时,两组患者的咀嚼效率均高于修复前,观察组患者的咀嚼效率高于对照组。固定义齿的优势在于稳定性较高、无需反复佩戴,而可摘义齿需要反复佩戴、舒适性不佳,也会影响咀嚼功能[14]。近年有关报道表明,牙齿重度磨耗伴牙列缺损采用固定义齿进行咬合重建的舒适性与美观性更高,可有效恢复牙列完整,显著改善牙齿咀嚼效能[15,16]。
本文研究结果表明,固定义齿修复对牙列缺损患者远期咀嚼功能的改善效果优于活动义齿,与张霞玲[2]研究报道一致;表明采用固定义齿修复远期咀嚼效能更加稳定,但短期对牙周组织的损伤较大,应根据患者牙周组织情况选择义齿修复方式。本文研究的局限性在于观察指标较少,缺乏对牙周组织炎性因子、治疗前后语音功能的比较研究,可能会对结论造成偏畸,有待于今后扩大样本作进一步的研究。
1 Pelaez J,Cogolludo PG,Serrano B,et al.A four-year prospective clinical evaluation of zirconia and metal-ceramic posterior fixed dental prostheses [J].Int J Prosthodont,2012,25(5):451-458.
2 张霞玲.2种不同修复体用于牙周病伴牙列缺损的远期疗效观察[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2,21(30):3371-3372.
3 侯文炳,张涌.固定与活动义齿联合修复在牙列缺损中的临床应用效果 [J]. 中国实用医药,2015,10(33):115-117.
4 梁颖,李春林.正畸与修复联合矫治前牙错牙合畸形及牙列缺损的临床效果研究[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2,6(23):36-37.
5 Scherer MD,Mcglumphy EA,Seghi RR,et al.Comparison of retention and stability of two implant- retained overdentures based on implant location[J].J Prosthet Dent,2014,112(3):515-521.
6 Da Fontoura Frasca LC,Castro Mattia PR,Botega DM,et al.Evaluation of retention forces and resistance to fatigue of attachment systems for overdentures:plastic and metal components[J].Implant Dent,2014,23(4):451-455.
7 Talley AD,Kalpakci KN,Shimko DA,et al.Effects of Recombinant Human Bone Morphogenetic Protein-2 Dose and Ceramic Composition on New Bone Formation and Space Maintenance in a Canine Mandibular Ridge Saddle Defect Model [J].Tissue Eng Part A,2016,22(5-6):469-479
8 杜顺华.老年人固定义齿与可摘义齿修复近远期效果比较[J].现代诊断与治疗,2015,26(17):3927-3928.
9 谢方英.活动义齿和固定义齿在牙周病伴牙列缺损修复中的应用研究 [J].中国中西医结合耳鼻咽喉科杂志,2016,24(6):112-114.
10 张艳,张振海,廖湘凌.牙周基础组织对冠心病位牙周炎患者血清hsCRP、IL-1β和TNF-α水平的影响[J].中国临床医生,2013,41(12):65-66.
11 Douglas de Oliveira DW,Maravilha MN,dos Anjos TN,et al. Clinical and Radiographic Evaluation of the Periodontium with Biologic Width Invasion by Overextending Restoration Margins-A Pilot Study [J].J Int Acad Periodntol,2015,17(4):116-122
12 吴国麟.活动和固定义齿在牙周病伴牙列缺损修复治疗中的疗效观察[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14,13(1):62-64.
13 韦舜.磁性附着体义齿固位修复与咀嚼能力的相关性研究[J].海南医学院学报,2013,19(7):986-988.
14 李欣,张潇,王资盛.固定-可摘义齿联合修复老年牙列缺损患者的临床疗效 [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3,33(24):6318-6319.
15 于波.牙齿重度磨耗伴牙列缺损咬合重建固定义齿修复的临床研究[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16,15(2):163-165.
16 洪礼琳,罗运,俞长路,等.重度磨耗伴牙列缺失的咬合重建与修复治疗[J].安徽医学,2013,34(8):1091-10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