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珠澳大桥:桥是连接三地浓情,梁是腾起国之脊梁

2018-03-27 03:29张毓书
人民交通 2018年17期
关键词:伶仃洋跨海大桥珠海

张毓书

东接香港特别行政区,西接广东省(珠海市)和澳门特别行政区,主体工程集“桥-岛-隧”于一体,绵延总长55公里。他拥有22.9公里的钢结构桥梁,6.7公里建设在海平面以下40米深处的世界最长的沉管隧道,以及连接隧道和桥梁的东西人工岛。跨海连心,“行稳致远”,这座在“一国两制”条件下粤港澳三地首次合作共建的超大型基础设施项目,叫港珠澳大桥。他为我们打开一扇观察中国巨变的最亮窗口,他所体现的也不仅仅是中国过去几十年建桥技术的积累,更是在重新定义中国制造未来的方向。

四十年前世姻缘

时光倒流至20世纪80年代,根据港珠澳大桥管理局收录资料记载:那时,香港、澳门与内地之间的运输通道,特别是香港与广东省珠江三角洲东岸地区的陆路运输通道建设取得了明显进展,有力地保障和推进了香港与珠江三角洲地区经济的互动发展,但是香港与珠江西岸的交通联系却一直比较薄弱。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后,香港特区政府为振兴香港经济,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认为有必要尽快建设连接香港、澳门和珠海的跨海陆路通道,以充分发挥香港、澳门的优势。

1978年12月18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在北京举行。让我们记住这一年标志性的数字:中国人均GDP为156美元(按汇率法计算),被世界银行列为世界上“最不发达国家”。香港爱国人士、投资家胡应湘在中国共产党“改革开放”宣言的感召下回到祖籍广东省,那一年香港人均GDP为3924美元,广东人均GDP只有150美元,仅相当于香港人均水平的3.8%。“一定要为家乡做些贡献”,从上个世纪80年代初开始,胡应湘在珠三角投资兴建了广州中国大酒店(合作)、广深珠高速公路、沙角电厂、虎门大桥、深圳罗湖、皇岗口岸,总投资超过510亿元人民币。

1983年,胡应湘首次提出修建跨珠江口连接香港与珠海跨海大桥的构想——《建设内伶仃洋大桥的设想》。他的目的是“为了缩小内地与香港的收入差距,看到珠江三角地区的发展”。远见来自于见识,情怀来自于血脉,他熟知世界所有的跨海大桥,深谙建设互联互通交通网对形成制造业产业群的价值所在。在此之前,他就预见到中国有条件成为影响世界的制造业中心,尤其是珠三角地区的腾飞。于是:酝酿出缩小珠三角与香港经济差距的内伶仃洋大桥的构想。

时光再腾挪到20世纪八九十年代。时任中共珠海市委书记梁广大于1984年1月和1992年1月两次接待邓小平到经济特区视察,直接向小平同志汇报、请示,回答各种问询。小平同志第一次南巡时为珠海留下七个字:“珠海经济特区好”,这七个字成为梁广大建设珠海经济特区最大的动力,他要让珠海经济特区与这七个字相匹配从而实至名归。“一个城市如果没有机场,没有港口,没有铁路,没有大水厂和能源基地等,则成不了大城市与大经济区域”,梁广大在任期间,领导珠海修建机场、港口、铁路、电厂和水厂,特别是修建高速公路与伶仃洋大桥,他把基础设施视为珠海长远发展的“命运工程”与“奠基工程”。

第一批试点的深圳经济特区与珠海经济特区隔伶仃洋相望,党中央设立这两个经济特区是为了迎接港澳回归而布下的两枚重要棋子,也是为日后维持港澳长期繁荣稳定的宏伟设想。打开地图,深圳靠近处于后工业化时期产业转移的香港,而珠海则靠近以博彩业为主而没有工业作后盾的澳门。深圳在很短的时间内在一片荒芜大地上完成了工业化的洗礼,之所以有今天的辉煌,当然得益于区位优势和政策优势。在深圳迅速崛起的耀眼光芒下,珠海显得默默无闻,因为珠海与香港陆路距离很远,一个集装箱运到香港要过8条河,运费6000元,是深圳的3倍。如果建一座大桥,从珠海到香港的一个集装箱只要800元。

于是:“打通对外开放通道,建设一座连接珠海与香港的伶仃洋大桥!”1987年底,珠海市委、市政府做出这项重要决策。此后经过遍访全球众多国家,实地考察世界著名的跨海大桥,历时九年的研究、论证、规划、立项、审批,投资6亿元人民币,完成了1/4伶仃洋大桥连接桥的修建。

但是,1997年回归前的港英政府对建桥态度极为冷淡,称时机并不成熟。在香港即将回归之前,港英政府的方针是将香港与内地隔绝,香港不与内地发生任何联系是内定方针,即所谓“小心边界模糊论”。同年,澳门部分专家、学者及商界人士联合给国务院领导写信,核心观点是,“希望中央政府能够从多种建桥方案中寻找地区之间利益的平衡点”,最终因种种原因导致修建内伶仃洋大桥被搁置。

直到香港回归后,一个新的大桥走线方案开始在粤港澳三地酝酿,原来以珠海政府做主导建桥的态势发生变化,变为由粤港澳三地政府协商。

到了新千年的第一个十年:2001年11月10日,中国正式成为世贸组织成员,这是全面对外开放的重大事件,也是中国成为新型经济强国的起点,中国经济实力从此进入从量变到质变的关键十年。此时的香港:1997亚洲金融风暴的滞后影响余波未消,面临着经济下滑的严峻考验。时任香港特首董建华提出拉動香港经济的四大应对方案:第一,放宽内地“自由行”;第二,签署《内地与香港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CEPA);第三,以基础设施建设拉动香港经济,其中最重要的举措是修建港珠澳跨海大桥的建议;第四,增加内地到香港融资的企业审批。四大举措旨在增强香港经济的活力。

华丽逆袭,技术挑战领跑全球

2002年,香港特区政府主动向中央政府提出修建港珠澳大桥的建议后,在2003年8月,国务院正式批准三地政府开展港珠澳大桥前期工作,并同意粤、港、澳三地成立“港珠澳大桥前期工作协调小组”。2009年10月28日,国务院正式批准港珠澳大桥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标志着港珠澳大桥前期工作已顺利完成,正式进入实施阶段。中央政府同意批准修建港珠澳大桥最重要的意图是让香港获益,首先是稳固香港在亚洲地区金融中心、交易中心、贸易中心和航运中心的地位,它们曾经是香港传统财富的支柱。其次才是加快香港的国际金融资本、人才和先进经验向珠江口西岸转移,为实体经济、产业布局提供强大支撑。中央政府对保持港澳地区的持续繁荣和稳定,以及巩固提升“一国两制”实践成功发展可谓是用心良苦。巩固香港“四个中心”地位的劲头势不可挡!也正是在新千年头十年间,中国加入WTO释放了巨大开放红利;2006年制定的《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为未来释放创新红利奠定了基础;2010年制定《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为珠江三角洲等三大城市群奠定了优化开发保护生态环境的基础。特别是在国际金融危机爆发的外部冲击下,广东省主动推进“腾笼换鸟”产业升级优化,形成了以科技创新引领经济发展的新态势。

2009年12月15日,当港珠澳大桥举行开工仪式的时候,中国内地伴随进一步开放经济的脚步,更多的投资者直接与内地开展业务往来,在香港传统的优势产业领域开始弱化并转移到内地。

而香港、澳门加快融入国家发展大局,则是在新千年的第二个十年。这个“世纪工程”被称世界上最长的大桥,他最大的施工难度在于海床下深埋超过20米深度与长达6.7公里的海底隧道,中国工程师,超越了之前任何沉管隧道项目没有超越过的技术极限,完成了从一个沉管隧道技术的相对小国,华丽转身为国际隧道行业沉管隧道技术的领军国家。自此,港珠澳大桥成为了中国经济强国、科技强国、交通强国的时代标志。

现实版“鹊桥仙”十五年终相见

再回首,从20世纪80年代构想的内伶仃洋大桥,到20世纪90年代完成伶仃洋大桥的规划,再回来到21世纪的二零一八,港珠澳大桥的建成跨越了整整35年。正是在这35年间,建设连接香港与珠海大桥的目的从最初的“缩小香港与珠三角经济差距”,到打通对外开放的通道,再到中央政府的稳固香港“四大中心”地位,一座跨海大桥从一个独特的视角折射了香港、澳门与深圳、珠海之间的同生共长。

2017年,深圳经济总量突破2万亿元大关,与香港比肩,实现了小平同志“再搞几个香港”的梦想!2017年之后,“一国两制”港澳实践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国家发展及其在全球治理中的作用出现了主场效应。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香港、澳门发展同内地發展紧密相连。要支持香港、澳门融入国家发展大局”,香港、澳门融入国家发展大局既是新时代赋予“一国两制”的新内涵、新方向,也是新时代“一国两制”2.0版本的新阶段、新机遇,香港和澳门最大的机遇就来自于内地,特别是珠江三角洲特大城市群,以及中央所提出的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新战略。屹立于南中国海的港珠澳大桥,飞越伶仃洋两岸,跨越无形与有形的界限。

这座跨海大桥从构想到建成经历了前世今生40年,用了筹备6年建设9年共15年的时间终实现跨越相见,伶仃洋再不用“叹零丁”,也圆满完成了重头戏——从此再不用苦相思,不用为“路费”发愁的现实版“鹊桥仙”。

“一国两制”正在为世界上越来越多的人们理解和接受,成为促进人们携手共进的世纪金桥。筑起海上丰碑,建成连心大桥,使我们对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确保‘一国两制行稳致远”充满信心,对港澳的繁荣与稳定发展充满信心,对实现民族复兴的伟大中国梦充满信心。“轮势随天度,桥形跨海通”,古人的诗句在今天已然实现。

猜你喜欢
伶仃洋跨海大桥珠海
世界最高全飘浮伶仃洋大桥成功合龙
宋代跨海大桥——洛阳桥
深中通道伶仃洋大桥猫道贯通
围填海对伶仃洋水流动力的短期影响模拟研究
珠海开放大学
走在杭州湾跨海大桥上
这条鱼今日在珠海掀起热浪!7.7亿诠释珠海水产业发展新态势
港珠澳大桥:伶仃洋上架起的巨龙
珠海之旅
SVG在舟山跨海大桥供电系统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