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以科研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哲学思考

2018-03-27 06:40范红伟
河南教育·职成教 2018年3期
关键词:科研成果校企学院

范红伟

高职院校以科研创新助推区域经济发展是实现“产、学、研、创”综合效益的重要途径,也是职教攻坚顺利推进的客观要求。作为文化传播和技能传承聚集地的高职院校,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科研支持的程度日益成为评价高职院校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能力的标准。但一些高职院校在科研创新方面存在的能力不足以及科研成果转化率低等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高职院校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社会功能。 本文从哲学的视角出发,审视高职院校科研创新中存在的问题,通过供给侧、需求侧等层面,探索高职院校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实践路径,力求更好地发挥高职院校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作用。

一、河南高职院校科研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现状

(一)高职院校参与科研支持的自觉性强,水平却有待提高

笔者调研了河南省代表性高职院校2015~2017年三年来的科研创新情况,结果显示,河南省高职院校科研项目成果年均200多项,从总体上来看,高職院校教师的科研自觉已经成为一种趋势。在论文发表、教材编撰、课题申报等方面,高职院校均有科研能力强并积极发挥作用的学术骨干。但进一步对调查数据的分析发现,河南省高职院校整体科研水平有待提高。具体表现为中文核心论文在论文发表总量中的比例不高,有的高职院校核心论文的比重在10%以下。课题申报研究方面,高职院校课题大多是市厅级课题和院级课题,省级以上课题较少,省级课题占课题总数的比例低于5%。专利方面,实用新型专利成为高职院校专利申报的“宠儿”,而创新含金量比较高的发明专利却“门庭冷落”。教材编撰方面,大多是统编教材之类。这反映了高职院校整体科研水平不高,缺乏高水平、标志性、建设性的科研成果。

(二)科技成果转化机制不健全,转化率低

研究发现,河南省高职院校均有专门的科研组织机构,其主要职能集中在各种科研项目的申报结项工作、科研成果年度统计、职称评审中的科研量化及科研检查评估等方面,对于科研成果转化或者孵化没有列为科研部门的职能。机构体制的不健全,极大地影响了高职院校科研成果转化的可能性。同时,调查发现,河南省高职院校科研成果中,论文类成果比例高达72.8%,且此项比重每年变化不大,但论文中的中文核心论文比重却逐年增加,其中一所高职院校,2017年中文核心的数量增加16篇,这与河南省职称评审条件中要求有中文核心论文是分不开的。高职院校科研研发中,教师们仅仅关心的是职称评审要求及科研成果的评奖,极少关注科研成果的最终转化,加上学院科研部门缺乏制度导向,科研成果的转化率低也就“顺理成章”了。

二、影响高职院校服务区域经济发展、参与科研支持的因素分析

(一)高职院校科研创新定位不准、深度不够,影响其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社会功能

高职院校职称评审、职务晋升、政策性奖励是引导广大教职员工积极投身于科研创新的源动力,追求论文发表、课题申报、专利申请成为高职院校教师在教育教学业务之余的重要工作,教师们所关心的只是科研成果数量的多少,而对于这些科研成果能否产生社会效益,对自己的科研成果是否适应或满足区域经济发展缺乏关心。科研工作的开展仅停留在期刊的发表、课题结项证书的获得,没有延续的深挖及进一步的科研探究,更没有结合区域经济发展的实际。从高职院校从事科研创新的主体来看,基本上是投身于教育教学工作的 一线教师,因他们很少或没有机会直接深入区域经济主体(企业、公司等)内部,他们的科学研究仅停留在自身所承担的教学工作及院内活动方面,更多地表现为“纸上谈兵”,缺乏对客观生活实践的研究和认识,导致高职院校的科研成果与区域经济发展不相匹配,形成了高职院校科研成果转化率低的情况。

(二)区域政府对高职院校科研工作重视不够,制约其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社会功能

实现经济可持续健康发展需要社会各方面的共同发力。在助推区域经济发展方面,区域政府存在对高职院校服务区域经济发展重视不够的现象,在资源配置、政策导向上对高校存在选择性、针对性,更多的倾向于高层次、高学历教育院校和机构。同时,区域政府还没有建立和完善相关的科研导向机制,没有更多的物质保障基础及实现“产、学、研、创”科学运行的政策支撑等。

(三)区域经济主体对高职院校科研创新积极性不高,科研创新孤掌难鸣

区域经济主体存在追求高效、短期经济效益的固有倾向,对促进自身发展的因素比较挑剔,不愿意投资需要长期检验的科学成果,更不愿意冒任何风险,特别是在当前经济竞争日益激烈,区域经济主体的风险意识、自保意识尤其高,因而对高职院校等教育资源的科研创新热情度不高、关注度不够。同时,高职院校的科研创新成果要真正转化为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现实生产力,需要较高水平的孵化基地和平台,而现实中区域经济主体的层次不齐、综合素质不高等现象,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高职院校科研成果的转化。

三、深化“产、学、研、创”,构建高职院校科研支持区域经济发展的良好机制

(一)从供给侧来看,要构建智力支持转化系统,提升高职院校的科研转化能力

1.推进高职院校科研团队建设。一是高职院校要依托重点专业,培育一批在本专业具有较高造诣和影响力的专业技术带头人,组建并逐渐形成由专业技术带头人、骨干教师、教学能手等构成的依托本校专业特色的科研团队。以河南机电职业学院为例,学院和龙翔电气公司共建创新服务中心,以企业研发团队为平台,吸纳学院汽车专业和电气专业骨干教师,成立科研团队,从专业建设和学科发展方面促进教师科研,由企业提供硬件和技术平台,教师参与研发。二是高职院校教师队伍应到区域经济主体中去、到生产一线去,通过实地参与社会生产实践,了解区域经济发展所需要的技术项目,进而有针对性地开展能够密切贴合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科技研发,更好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解决实际难题,在此过程中,推动学院科研团队水平的提升,实现共赢发展的局面。河南机电职业学院出台了《关于组织教职工到企业挂职锻炼的意见》,要求专业老师带一定数量的学生进驻到企业进行生产和学习半年时间。根据专业不同,先后在河南万杰机械制造公司、郑州世纪精信机械制造有限公司等开展试点,完成教师队伍的转型再造,打造了一支适应产业化要求的专业师资队伍,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2.构建“产、学、研、创”系统转化机制。高职院校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科研支持需立足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能够解决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中遇到的难题与瓶颈,所以,应该建立以学校为基点,学校、区域政府、区域经济实体为主的“产、学、研、创”转化运行机制。以河南机电职业学院为例,2015年开始,学院推行“产、学、研、创”综合体建设,“产”就是校企共建生产实训基地,利用企业真实的生产环境,提供具有学、研特质的生产岗位,在企业师傅(培训师)和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做中学、学中做,把车间变成教室、教室变成车间,既降低了企业的生产成本,又减少了学校实习场地、设备、材料等投入。 “学”就是校企共建二级学院,学校和企业以混合所有制的形式共同办学。混合所有制学校采取虚拟独立学院模式运行,围绕企业产业链举办专业群,实行专业共建、课程共担、教材共编、资源共享,学校负责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的教学,企业负责专业课和实习实训的教学。“研”就是校企共建研究院,学校以场地使用费入股,吸引企业研发资源入驻,共同成立混合所有制性质的研究院。专业教师带部分学生在企业研发人员的指导下,参与企业产品、技术创新研发,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师生的创新创业能力。 “创”就是校企共建“众创空间”。校企双方依托互联网搭建众创空间服务平台,由学校提供众创空间场地,企业依托产业引入项目,并提供启动资金,由校企教师对学生进行商业运营模式的共同培训后,指导学生进行创业。目前,学院已经与龙翔电气合作建成了龙翔电气研究院、电气工程学院、电气实训基地、电力运维服务众创空间“四位一体”综合体;与上海名匠建成了智能制造研究院、智能制造学院、智能工厂、机器人众创空间“四位一体”综合体;正在于与龙瑞汽车、郑州亚柏、台湾友嘉、国云数据等企业加强合作,着力推动新能源汽车、无人机、精密制造、大数据等“四位一体”综合体建设。“产、学、研、创”四位一体综合体建设成效明显。

(二)从需求侧来说,要构建政策保障机制,强化物质保障条件,搭建对接平台

1.构建高职院校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政策体系。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这为我省职教攻坚工作提出了方向和要求。在推进职教攻坚工程中,制订校企融合的政策,以科技支持搭建校企融合的桥梁。要进一步完善高校教师职称评审政策和考核评价体系,把科研成果转化能力作为教师职称评审和绩效考核的指标,创造条件,积极鼓励教师根据区域经济发展需要开展科研创新活动,并给予一定的制度保障,促进高职院校教师的应用型成果更好地对接区域经济主体,实现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需要。

2.强化科技支持的物质保障。科研成果的转化需要较为长期的过程,而在这个过程中,一项科研技术成果从研发到投入生产和推广需要坚实的物质基础作为保障,以面对研发及转化过程中存在的各种风险和挑战,需要区域政府和区域经济主体建立一定的风险保证基金,提供较为充沛的物质保障条件。同时,区域政府应发挥自身的行政协调优势,构建高职院校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风险防控制度体系,形成科学合理的科技成果转化保障体系。

3.搭建科研支持的对接平台。高职院校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科研支持存在“酒香也怕巷子深”的现象,区域政府要立足经济发展的需要,主动搭建高职院校与区域经济主体(企业、集团等)融合发展的平台,实现高职院校的跨界办学、分布式办学,让高职院校深入企业办学,直接与企业生产全过程相融合,融课程于企业生产实践、融体系于企业发展理念、融体制于企业创新管理,让高职院校以科技為媒介的智力功能真正融入企业中去,助推区域经济发展。以河南机电职业学院为例,学院积极适应社会经济发展,服务经济转型,对接行业需求,努力构建“跨界办学、分布式办学”两个新常态。学院对接民权制冷技术产业集聚区需求,依托民权制冷学院,深化校企合作,与高新区、冷云科技公司三方共同打造“中国民权制冷生态圈服务基地”,与华科动力合作共建制冷特种柜生产基地,与冰熊、澳柯玛集团合作建设产教融合的新型师徒教学模式等,民权制冷学院已成为民权县招商引资的名片。河南机电职业学院还根据宇通集团的人才需求,积极科学配送专业、课程、人力资源等,切实做好办学新常态的拓展工作。目前,学院正在大力推进与华南城、富士康的分布式办学工作,“跨界办学、分布式办学”已成为河南机电职业学院的新特色,进一步践行了高职院校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社会功能。

(责编 周继平)

猜你喜欢
科研成果校企学院
智慧课堂混合式教学模式在校企合作订单课程中的实施与探索
对民办本科院校应用型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研究
中学生生涯规划教育校企合作模式的探索与实践——以晋江市紫峰中学为例
中学生生涯规划教育校企合作模式的探索与实践——以晋江市紫峰中学为例
海盗学院(12)
海盗学院(7)
高校科研成果转化问题与对策探究
西行学院
吉林省高等教育学会第五次优秀高教科研成果评审揭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