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品德教师队伍现状与课程实施情况

2018-03-27 19:33雷英
课程教育研究 2018年6期
关键词:课程教师学生

【摘要】小学品德课是我国义务教育课程的核心,但当前品德课程实施与教师队伍的现状不乐观,存在诸多问题,严重影响到品德教学的效果。文章提出了一些问题与应对策略,力求让此门学科得到重现,使品德教育真正落实。

【关键词】小学思品 课程 教师 学生

【中图分类号】G62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06-0189-02

小学品德受应试教育影响,未引起自上而下的管理者的重视,使学校在教师配备、课程安排、设备等方面都不能为教学任务的真正落实提供保证。再加上研究机制的匮乏,使品德课程改革举步维艰。

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真正懂教育、关心教育的有识之士越来越认识到道德教育的重要性,因为我国正在向现代化迈进,而当前又正是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此时难免会发生传统价值观与现代价值的冲突,这就需要通过加强道德教育来将一些社会冲突消灭于未然。

一、品德课程急需合理安排课程

当前大多数学校思品课都是每周1节课,课程开设不顾教学内容的多少,不论低、中、高年级每周1课时,也就是说一个学期每班大約只能上16个课时的思品课,远远不能按大纲的要求完成教学任务,如果勉强上完也是效果不大,因为学生理解吸收需要时间、过程。教学需要遵循规律,学校首先应根据大纲要求情况,开设开齐思品课程。

1.低年级(1~2年级)每周应开设1~2课时

1~2年级学生年纪小,课文内容相对较简单,但由于学生理解、吸收能力低,也不能上的太快,科学合理的安排也要23个课时,才能完成4个单元12篇课文。因此,每周至少应保证每班1~2节课的教学时间来完成教学任务。

2.中高年级(3~6年级)每周应开设课时

中高年级课文篇幅大,内容多又杂,同样是四个单元,却要40个课时才能完成,也就是说每周每班应保证3~4节课的时间来完成教学任务。

综上所述,现在不管低、中、高年级每周每班只开设1节思品课的安排,已经很不适应形式的需要了。因为小学阶段,课堂仍然是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的主战场。重视此门学科,必须从课程改革入手,开足开够思品课已成思品课程改革的第一步。

二、品德课需要大量优秀的专职教师

品德课教师必须树立新理念,善于运用多种手段,讲求教学艺术,丰富和深化教学内容,才能使思品课真正有效,才能使学生思想觉悟和能力得到发展。

品德教学的任务最重落在任课教师的肩膀上。只有各级主管部门,学校充分认识到德育工作的重大意义,才能支持品德课的教学,才能配齐配足教师,要让更多的优秀教师参加此学科的教学。

从目前情况来看,大多数学校普遍没有专职品德老师、骨干,有经验的老师就更是少之又少。然而品德课本身内容丰富。包括天文、地理、日常生活常识、历史、法律等知识。因此教师要博学多才、知识面广,还要有不断收集整理当今社会新的教学资源来充实学习内容,还要真正了解学生真实的生活,使课堂教学的内容和形式既要多样化,又要具有针对性和有效性。

本课程应尽量少设兼职老师,因为大多数兼职老师都是语、数老师,他们往往把主要精力和时间用在所谓“主科”上。而对思品学科的教材教法不熟悉,不能深入理解和解读大纲要求,并且,个别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水平也严重滞后,影响教学效果。

本学科因专职教师少,往往专职教师1个人要上3~4个年级,十几个班的课,面对几百近千的学生,往往显得力不从心。这种做法完全违反教育教学规律,严重阻碍了老师的正常教学和学生的学习,让教师没有充足的时间和精力来真正钻研此门学科。因此重视品德教育,一定不能忽视按要求配齐专职教师这个重要环节。

三、教学一定要与学生日常生活相结合

传统的说教无任何意义,并会引起学生的反感,无兴趣,因此教学形式应多样化,除了让学生参与评价、讨论、思考、表达外,在日常生活中更应抓住时机教育学生。

1.利用校园环境对学生进行熏陶

校园环境是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俗话说人是环境的产物,整洁、优美、文明的校园对学生健康成长很重要。学校要有个性化的班级教室、个性化的功能室、开放式阅览室等,当然还需要拟定一些适合学生认知层次和日常行为规范的准则,并以此作为出发点,对学生进行严格的道德和纪律的训练。

在拟定准则时,要分低、中、高年级,据学生具体情况而定,切忌形式主义和不顾学生实际,一定要针对问题定准则。如:一年级学生刚入学,爱摘花草、踩草坪,可往往我们的班级守则却没有不摘花草这一条,于是我们应据学生出现的问题,拟定“不准摘花、踩草坪”,并且开展一次“花草树木有什么作用”的活动,来让学生认识花草不但可以美化我们的校园,还能吸收二氧化碳,散发氧气,对我们身体有益。因此要爱护它们,不能随便摘,并设置值日生,随时进行检查,及时帮助,让学生形成正确的观念,养成良好的习惯,达到教育的目的。

2.通过劳动培养学生的品德

在学校,学生有两次参加劳动的时间,一次是班级卫生扫除,一次是午餐后的卫生扫除。在这期间,有的学生偷懒不搞卫生,跑去玩去了,有的认为脏就不认真做。于是我就经常称赞、表扬认真做的学生,并且把每次劳动的表现作为品德平时成绩考查纳入期末考核评价,并开展讨论“劳动带来的变化”。在一次次帮助下,学生都有较大改变,能主动积极参与劳动。从小劳动可以培养学生为社会、为他人、为国家的献身精神,也能促进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

四、课本学习应与学生实际相结合

1.作业中发现问题

品德教材中有形式多样的作业,如能在学生作业中发现问题,并及时解决,对学生来说教育意义比说教有效。如在学习三年级的课文《读懂爸爸妈妈的心》一课有一道作业是填表如下:

被采访人 第一愿望 第二愿望 第三愿望 苦恼 爱好

本来这道题要求学生回家采访家人,如父母或爷爷奶奶等。可有一女生未弄清题意,马上就与同桌同学做起了这道题。同桌采访她后填的表是该女生第一愿望是希望奶奶死,第二愿望是希望妈妈的病快点好起来。第三愿望是恨奶奶,苦恼是妈妈病了,爱好是唱歌。当我无意发现他俩采访后填写的内容后非常震惊。于是我试着问该女生:为什么这样对奶奶?她说奶奶很坏。我问她哪些方面说明奶奶很坏?她说妈妈说的。事后我详细了解到他们家复杂的家庭背景,父母是再婚,奶奶一直反对儿子离婚后再婚,女孩受母亲影响,很少见到奶奶,头脑中关于奶奶很坏的一切记忆都是听说的。为此,我对她做了不少心理疏导的工作,让她要正确认识、看待一些事情,要有自我判断力。通过这件事让我感叹,作为思品教师,除了要钻研教材,更要在平时教学中根据学生出现的各种问题,及时做好学生的心里疏导工作,让他们对人、事、物有正确的认识,要真正关心孩子的心理健康,要把教材與学生的实际生活结合起来进行教学,这样才能使教育产生内化作用,并且收到明显的效果。

2.抓住契机对孩子进行教育

校园里随时都有突发事件,教师要抓住教学的契机对孩子进行教育,当孩子遇到困难时,孩子们的心田犹如干枯的麦田,渴望雨水的滋润,而老师及时的帮助,解决实际困难就犹如及时雨。

如有一次,我当值周老师时,二年级一个学生找到我,他说有一个同学扔石头打他的头,当时我正忙,我问他仍石头的人事谁?他说跑了,我说那他是哪个班的?他说不知道。既然这样,我完全可以安慰他几句就算了。可我没有那样,而是继续追问,你认识那个人吗?他说认识。于是我带着他挨班去认扔石头的那个学生。终于在四年级某班找到了那个同学,经过我耐心帮助,他认了错,并保证以后不再这样了。后来我还就此事组织学生讨论:扔石头打伤同学的后果?同学们通过讨论、对比,认识到这样做很危险。从此学生除了自己不扔以外,还主动当起了监督员,这种事被彻底制止。

品德教育一定要和学生的生活相结合,让他们通过具体的人和事体验、认识、感悟,而非虚假的道德体验和道德认知。要通过具体的事情引发他们内心的真实感受,触及他们的心灵,才能取得有效的教育教学效果。如果没有自我体验的同步,那么道德内容讲得再明白,道德思考做得再频繁,到头来只能是苍白的,只有把道德知识与实践生活相联系,丰富道德体验,才能达到教育目的。

作者简介:雷英(1965.2-)女,汉族,四川乐山 ,小学一级,大专,乐山市师范附属小学,小学思品教学。

猜你喜欢
课程教师学生
《无机化学》课程教学改革
最美教师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
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
学生写话
圆我教师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