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供给侧改革

2018-03-27 19:33项东红
课程教育研究 2018年6期
关键词:供给侧改革人才培养高职院校

【摘要】我国高职院校的发展存在很多的问题,供给侧改革的提出为其发展提供了新的改革理念和有效解决途径。本文在供给侧改革的视角下,从高职院校的专业招生、人才培养、毕业生就业反馈三个方面来促进应用型人才培养机制的有效改革,最终实现应用型人才的社会供给。

【关键词】供给侧改革 高职院校 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06-0018-02

我国高职院校的发展与经济有着密切的关系,高职院校为当下社会的发展提供了高质量、高素质的技能型应用人才,作为人才输出的供给方,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必须符合需求侧的要求。然而现有的人才培养模式难以满足整个社会发展的需要。目前高职院校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能否适应需求侧改革的发展是所有高职院校面临的重要问题。

一、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

1.人才培养惯于传统的思维模式

我国高等职业院校建校悠久,受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已经根深蒂固,人才培养依然沿袭课堂教学这种传统的教育教学方法。重理论轻实践,忽视了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严重与市场需求脱节。然而社会对创新型人才的需求却在与日俱增,此种状态难以满足供给侧改革对创新性、技能型、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因此就出现了企业口中所说“用工荒”的窘境,人才培养质量与市场需求之间的差距也越来越大。

2.生源危机对人才培养模式的影响

自1977年我国恢复高考以来,国内的教育改革就从未停止过。而1999年是教育改革的最重要的一年,各大院校开始扩招,学生的就业出现自主择业的趋势,高职院校的招生体制发生了重要变化。目前生源危机已经成为我国所有高职院校面临的最大挑战,为了招收到更多的生源,招生院校使出浑身解数,将学校的大量人力、物力、财力投入到招生工作中,短期内可能效果显著,但是从根本上却是无法缓解生源危机所带来的问题。这种方式导致生源质量更加无法保障。问题的主要体现在:

(1)2014年国务院就已经颁布了《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然而传统的认知模式依然影响着社会和家长对高职院校的选择,重本轻专的现象始终普遍存在。在这种择校压力下,高职院校的发展变得更加艰难。

(2)高职院校为了能长期发展和招揽更多生源,在招生工作的投入上进行了倾斜,影响了教科研的投入,难免会出现资源配置失衡的现象。

(3)近2年大多数的高职院校为了能保证学校招生的计划数,录取分数线一降再降,甚至很多院校已经开放了注册入学,生源质量参差不齐现象严重,这对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也形成了巨大的挑战。

3.专业设置与社会需求脱轨

高等职业院校是供给应用型人才的“生产端”,然而经调查发现,目前高等职业院校在专业设置、人才培养等方面存在诸多供给侧结构性问题,导致人才培养效率不高,同质化现象极其严重。学生在校期间所学专业内容“大而全”,以至于在岗位选择时缺乏市场竞争力,因此“毕业等于失业”现象严重。

二、供给侧改革背景下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举措

供给侧改革的侧重点在于有效供给和结构性改革。针对现在的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供给侧存在的问题,我們可以从供给侧改革的理念中来寻求改革途径,发挥高职院校作为人才供给方的作用。

1.面对供给侧,改革高职院校招生方法

招生是人才培养的基础,也是人才供给侧改革的有效途径。作为人才培养方,应该调动地方政府的支持、提高自身专业吸引力、改革招生办法。高职院校的人才供给侧改革要对未来经济社会发展进行深入的调查研究,根据社会需求制定各个的专业人才培养计划,在制定人才培养计划时要得到政府和企业的参与,得到他们的支持。这样不仅可以掌握招生自主权,还能大大提高院校及专业的社会认知度。由于高职院校的生源压力,为了获得更多的生源,国内的很多高职院校的招生工作出现商业化现象。以各种商业模式进行招生宣传吸引考生及家长报名,这种形式的招生办法是无法为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奠定基础的。政府应该加强对高职院校招生工作的监督,真正选拔出适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学生。

高职院校可以选择生源数量多、学生质量较好的中学建立生源基地,并签订合作协议。通过生源基地的建立双方学校共同探讨、研究、建立生源培养任务。这种方式可以扩大招生宣传途径增强招生宣传的说服力、扩大宣传覆盖面,为高职院校获取生源提供可靠保障。

合理利用现代媒体进行招生宣传,人力宣传所能达到的效果毕竟是有限的。数字媒体时代应发挥媒体的最大效果。高职院校可以通过开发招生网站,开拓网上咨询平台,建立QQ群等方式让考生能及时了解报考学校的招生信息、报考政策、了解学校概况等。还可以采取将学校的网站和国内知名度高的教育网站进行链接,扩大知名度,使招生宣传更加有效和连续。

加强招生队伍建设,势必会对整个宣传带来非常有效的作用。招生人员如果没有很强的业务水平就会误导考生,影响招生宣传的质量。因此招生人员不仅要有良好的服务理念还要有强烈的责任感和无私奉献精神,能一切以学校利益和考生利益为重,做好招生宣传工作。

2.适应供给侧,改革人才培养模式

高职院校的供给侧改革的关键在于如何进行“转型”和“创新”,部分高职院校的发展效仿本科院校重学术轻应用,脱离了高职院校的实质,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高职院校必须完成向应用型转型、创新改革、实现真正提高人才培养和教学质量之路上。

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既然定位在应用型上,就必须从供给侧改革的思路出发,紧密围绕国家重大发展战略、地域优势、新兴产业等来对专业进行严格的筛选,按照职业和岗位标准调整专业。围绕学生必须具备的核心能力进行课程设置,再根据学生所具备的核心能力对其他课程进行细化分解,组建在一个核心能力引领下的课程体系群建设。

隨着国际教育合作的发展和对国际人才的需求,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应该因势而动走国际化发展之路。其方法:一是积极开拓中外合作办学途径,引入优质教学资源和管理经验。国内的高职院校已经在陆续开展中外教学合作项目,但合作模式雷同,应大力开发紧缺型国际化人才培养项目。二是把学生送到国外合作院校,其优势是可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打开学生国际视野,提升学生的见识与能力。学生从技术应用、实践操作、英语水平和团队合作,都得到快速提高。三是把学生从国外引进来,这种方法比较容易在校园内打造国际化学术氛围。国内外的学生可以直接进行专业和学术交流。这种方式对面临生源危机的高职院校而言,可以提升专业招生的竞争力。

实践教学对于高职院校学生的能力培养意义重大,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角度分析,应用型院校的实践教学必须要有行业、企业、学校和学生的共同参与,注重学生的动手能力、团队合作意识、丰富社会经验的培养。这样培养出的学生更具有市场竞争力,也会受到行业、企业的高度欢迎。

3.把握人才需求侧,完善毕业生就业反馈机制

高职院校的学生毕业后,他们将自己在校所学的知识最大化地发挥出来,这时也是验证应用型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成功与否的开始。作为人才供给方应该做好毕业生的跟踪调查,建立就业跟踪反馈机制,及时了解学校教学质量水平,毕业生的实际工作岗位适应程度,把握人才需求侧的变化。为高职院校的供给侧改革提供真实、可靠的信息。减少无效和低端的人才供给,增强我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对社会应用型人才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及灵活性。

毕业生就业跟踪反馈工作体系庞大,需要学校组建多个部门共同完成。同时还要建立岗位专人管理并建立考核机制,将毕业生就业跟踪反馈工作制度化,确保此项工作能长久开展并有效实施。通过问卷调查、定期走访调研、开拓校友网络平台等方式加强与毕业生和用人单位的沟通,及时进行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专业结构调整和高校自身定位。

高职院校要建立起毕业生就业长效信息反馈互动机制,学校的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不能封闭式、单一式地开展,必须要有开放的思维。毕业生、用人单位、学校三者之间要定期进行互相评价,学校作为信息整合与反馈单位,记录并整理好信息及时做好自身调整工作,主动适应企业的用人需求,发挥信息互动的最大作用。

三、总结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一项非常复杂的工程,尤其是在面临招生危机的背景下,改革所涉及的范围就更加广泛。除了招生办法、人才培养模式以外还要注重教育的国家化进程,结合政府、企业、行业以及社会等各方面的力量进行全方位改革。顺应社会经济改革发展的趋势,充分发挥应用型院校的自身优势,以推进供给侧改革在高职院校中的顺利开展。

参考文献:

[1]姜朝辉.以供给侧改革引领高等教育发展[J].重庆高教研究,2016年1月.

[2]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年11月.

[3]林惠玲,林子华.我国现代职业教育系统的“供给侧改革”[J].福建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6年2月.

[4]肖鹏燕.中国高校人才培养与劳动力市场需求的非均衡研究[M].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14年5月.

[5]陈庆合,李海玉,陈巍.论应用型本科教育的办学特色及其实现[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6年4月.

基金项目: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课题:以供给侧为视角的高职院校实践教学改革研究——以数字媒体学院为例,项目编号:SYKJ16B04.

作者简介:项东红,女(1979.10-),汉族,籍贯 山东临沂,学士,讲师,研究方向:教育管理。

猜你喜欢
供给侧改革人才培养高职院校
中国高等教育供给侧改革研究:起源、核心、内涵、路径
人才领域也需“供给侧改革”
韩媒:抓住中国“供给侧改革”新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