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伟坤 林培坚 李福祥
【摘要】 目的 探讨颈动脉重度狭窄患者应用血管成形术治疗的效果。方法 62例颈动脉重度狭窄患者, 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观察组(32例)与对照组(30例)。观察组患者采用颈动脉血管成形术治疗, 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单纯内科治疗, 两组患者均随访12个月, 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术后3个月心血管并发症、终点事件及术后12个月主要终点事件发生情况。结果 对照组患者术后3个月心血管并发症及终点事件总发生率分别为20.0%、13.3%, 与观察组的12.5%、6.3%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12个月主要终点事件总发生率为6.3%, 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6.7%,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内科药物治疗仍是预防脑卒中和改善临床症状的重要方法;血管成形术也是一种可以改善颈动脉狭窄临床症状以及预后的新方法, 具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应该予以足够的重视。
【关键词】 颈动脉重度狭窄;血管成形术;内科治疗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8.08.027
颈动脉狭窄主要是由颈动脉粥样硬化性斑块引起的, 大动脉炎、外伤和放射性损伤等也是常见原因, 该病是造成缺血性脑卒中的主要原因。有研究指出, 20%~25%的脑卒中患者是颈动脉狭窄诱发的, 且脑卒中发生的危险性与颈动脉狭窄程度呈正相关[1]。脑卒中患者当斑块脱落时会引起远端脑动脉的栓塞, 导致颅内血流动力学改变[2]。目前临床上治疗颈动脉重度狭窄的方法除了内科单纯治疗外, 还有手术治疗, 包括颈动脉内膜剥脱术、颈动脉成形术。为了探讨颈动脉重度狭窄患者应用血管成形术治疗的效果, 作者选取62例颈动脉重度狭窄的患者进行了本次研究, 现具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择2014年4月5日~2016年4月4日本院收治的62例颈动脉重度狭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本次所选患者均具有完整的影像学以及临床检查诊断, 诊断标准参照我国第7版《内科学》中相关诊断标准[3]。所有患者颈动脉狭窄程度>70%, 并排除术前3周内有与狭窄病变相关的脑梗死、有严重出血倾向、同侧颈动脉多部位狹窄、手术无法达到的远端病变、合并颅内动脉瘤及伴有严重手术禁忌证的患者。将患者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观察组(32例)与对照组(30例)。对照组患者中, 男18例, 女12例;年龄32~80岁,
平均年龄(52.5±15.6)岁;70%<颈动脉狭窄程度<90%有21例, 颈动脉狭窄程度≥ 90%有 9例;单侧颈动脉管腔重度狭窄23例, 一侧颈动脉管腔重度狭窄合并对侧管腔轻中度狭窄
7例;颈内动脉起始段狭窄22例, 颈内动脉中段狭窄8例;合并高血压22例、冠心病16例、高脂血症17例、糖尿病19例。观察组患者中, 男20例, 女12例;年龄32~82岁, 平均年龄(52.7±15.9)岁;70%<颈动脉狭窄程度<90%有22例, 颈动脉狭窄程度≥ 90%有10例;单侧颈动脉管腔重度狭窄23例, 一侧颈动脉管腔重度狭窄合并对侧管腔轻中度狭窄9例;颈内动脉起始段狭窄24例, 颈内动脉中段狭窄8例;合并高血压23例、冠心病16例、高脂血症16例、糖尿病20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治疗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单纯内科治疗。患者进行血常规、肝功能、肾功能及凝血功能等常规检查, 给予阿司匹林100 mg/次, 1次/d, 氯吡格雷75 mg/次, 1次/d, 疗程为90 d;同时管理控制高血压、高脂血症等主要危险因素以及糖尿病、吸烟、超重、运动不足等次要危险因素。
观察组患者采用颈动脉血管成形术治疗。患者术前3~5 d开始服用氯吡格雷300 mg/d、肠溶阿司匹林75 mg/d进行抗血小板、控制血压和血糖等基础治疗, 同时对患者进行血常规、肝功能、肾功能及凝血功能等常规检查。行局部麻醉后, 经股动脉进行穿刺, 成功后置入8F导引导管至颈总动脉进行动脉造影, 并借助钢球对颈总动脉直径、狭窄段血管直径和长度及狭窄远端正常血管的直径进行测量, 全身肝素化后, 于路径图引导下, 通过狭窄段进入颈内动脉颅外段远端释放合适的脑保护装置, 并选择恰当的自膨式支架跨过狭窄部位释放。经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证实颈动脉狭窄改善、血流恢复后, 通过脑保护装置的回收鞘合拢并回收保护伞。手术过程中给予持续低流量吸氧及监测生命体征, 同时以2 ml/h的速度泵入尼莫地平以控制患者血压, 并根据患者血压调整尼莫地平剂量。
1. 3 观察指标 对两组患者均进行12个月的随访, 观察两组患者术后3个月心血管并发症、终点事件及术后12个月主要终点事件发生情况。
1.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 1 两组患者术后3个月心血管并发症及终点事件发生情况比较 对照组患者术后3个月心血管并发症及终点事件总发生率分别为20.0%、13.3%, 与观察组的12.5%、6.3%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 2 两组患者术后12个月主要终点事件发生情况比较 观察组患者术后12个月主要终点事件总发生率为6.3%, 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6.7%,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 讨论
颈动脉是人体重要血管之一, 主要作用是为头颈部输送血液, 一旦发生粥样硬化, 会使颈动脉管腔变窄、减少或阻滞血液流动, 部分患者单支未出现症状, 是因为其颅内动脉的侧支循环可以充分维持脑血流的灌注, 未对颅内血流动力学造成改变[4-10]。
传统的针对颈內动脉狭窄的内科治疗一般采用一级和二级预防药物, 主要针对血管危险因素[11]。血管成形术是目前一种新型的治疗手段, 对于手术者的要求较高, 在围手术期存在一定的风险, 但是本治疗手段在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方面有其独特的优势。本研究中, 对照组患者术后3个月心血管并发症及终点事件总发生率分别为20.0%、13.3%, 与观察组的12.5%、6.3%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12个月主要终点事件总发生率为6.3%, 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6.7%,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本次研究发现, 血管成形术较内科治疗的优势不明显, 内科药物治疗仍是预防卒中和改善临床症状的重要方法。秦世杰等[12]在研究中指出, 血管成形术后服用他汀类药物, 其降脂、抗氧化和稳定斑块的作用可以减少再狭窄的发生。
综上所述, 内科药物治疗仍是预防卒中和改善临床症状的重要方法, 但血管成形术也是一种可以改善颈动脉狭窄临床症状以及预后的新方法, 具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应该予以足够的重视。
参考文献
[1] 周刚, 谢轩贵, 张洪良, 等.CEA治疗伴对侧颈内动脉闭塞的颈动脉重度狭窄的疗效.临床神经外科杂志, 2016, 13(1):28-30, 34.
[2] 巴合提·卡力甫, 管圣, 唐加热克, 等.劲动脉内膜剥脱术与颈动脉支架置入术治疗颈动脉狭窄疗效与安全性的Meta分析.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 2016, 23(6):676-681.
[3] 张红秋.经颅多普勒超声检测单侧颈动脉重度狭窄患者血管内支架成形术前后脑血管储备能力的改变.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杂志, 2016, 4(11):55-58.
[4] Lloyd-Jones. Heart Disease and Stroke Statistics-2009 Update: A Report From the 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 Statistics Committee and Stroke Statistics Subcommittee (vol 119, pg e21, 2009). Circulation, 2011, 124(16):E424.
[5] 李碧峰, 李文勇, 梁小宝.瑞舒伐他汀联合荷丹片治疗老年脑梗死患者颈动脉中重度狭窄的疗效和安全性.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16, 19(9):23-24.
[6] Scheitz JF, Eeiffge DJ, Tutuncu S, et al. Dose-Related Effects of Statins on Symptomatic Inracerbral Hemorrhage and Outcome After Thronmbolysis for Ischemic Stroke.Stroke, 2014, 45(2):509-514.
[7] 蔡瑞兴, 夏范蕾, 薛孟周. 血管内支架成形术对严重颈动脉狭窄所致的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临床疗效、术后并发症及预后的影响. 血栓与止血学, 2017, 23(4):588-590.
[8] 袁良国. 经皮血管内成形及支架置入术治疗伴重度颈动脉狭窄脑梗死患者的疗效观察.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15(17): 62-64.
[9] 李宏建. 有症状重度颈动脉狭窄患者动脉内膜切除术与血管成形术比较的长期随访研究. 国际脑血管病杂志, 2015(2):85.
[10] 徐文柱. 经皮血管内成形及支架置入术治疗脑梗死伴重度颈动脉狭窄的可行性及安全性. 医学理论与实践, 2016, 29(19): 3341-3342.
[11] 唐铸, 桂铮, 李延良, 等.药物PAS与支架植入术治疗症状性颈动脉重度狭窄的近期疗效对比分析.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 2015, 20(12):727-729.
[12] 秦世杰, 谈晓牧, 耿晓坤, 等.长期口服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的颈动脉重度狭窄患者CAS后颈动脉再狭窄对比观察.山东医药, 2016, 56(11):44-46.
[收稿日期:2017-1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