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节日习俗的传承与意义

2018-03-27 11:59贾小村
文教资料 2017年32期
关键词:传统节日

贾小村

摘 要: 传统节日是一个民族文化与精神的重要载体,对传统节日风俗的传承也体现了人们的文化心理状态。作为中国传统节日中最为重视的春节更具民族特色,在各地风俗千差万别的中华大地,春节习俗在不同地区的却有异曲同工之妙。现以安徽阜阳农村的春节习俗为例阐述传统节日习俗的传承与意义。

关键词: 传统节日 阜阳春节习俗 春节的文化意义和功能

中华民族历史悠久,文化博大精深,传统节日作为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对民族文化特点的展现具有突出作用。春节是中华民族传统节日里传承历史最悠久,最具民族特色的节日。作为民族节日的代表,春节蕴含着中华各族人民的思想情感并且彰显着独特的民族精神。

一、春节的起源

关于春节的起源,长期以来有着不同的版本传说,李翠华的《春节文化研究综述》(2014)认为关于春节起源的研究上形成了三种较流行的代表性观点,即腊(蜡)祭说、巫术仪式说、鬼节说。

在众多关于春节习俗文化的研究中,“腊祭”说是较能得到认可的。孔子曾有“百日之腊,一日之泽”的言论,说到“腊祭”时人们的庆祝活动,孔子也有以下说法来表达其观点,“文武之道,一张一弛。张而不驰,文武不能也。驰而不张,文武不为也。”也就是说要注意劳逸结合,人们在春节能痛痛快快地休息,轻松愉快地庆祝,是为了犒劳一年来辛苦不易、殷勤工作的自己,也是为了来年取得更大的丰收做准备。

春节所以能在中华民族兴起并且能够薪火相传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年终岁末是农业闲暇时期,人们有时间筹备各样的庆祝活动。二是寒冬腊月时节的气候条件不适宜生活,特别是一些老年人很担心过不了腊月的坎儿,因此,人们热情为春节筹备各样活动能为老年人带来喜乐和增添一份暖意。

春节是中华民族重要的节日,在人们心中备受重视。在地大物博、幅员辽阔的中国,各地的生活习惯有所区别,因此,各地的节日习俗自然也带有独特的地域色彩。安徽阜阳地处江淮平原,紧邻并且位于淮河以北,属于狭义的北方地区,阜阳地区的广大农村还保留着浓厚的春节文化和习俗,下文将以这片地域上的春节习俗为例进而阐述传统节日习俗的传承与意义。

二、安徽阜阳农村的生活状态

(一)春节习俗得以传承的条件

春节在中国是极为重要的一个节日,可谓是普天同庆的日子,不管是大人小孩还是富商贫民,春节总是能带动每个人的积极性和参与感。

我的家乡坐落在江淮地区的平原上,这片土地上没有高山矿产,也没有名胜古迹,它却养育了一代代靠种地为生的淳朴的父老乡亲。改革开放以来,为了改善家庭生活状况,很多人选择在农忙之后去外地打工,年轻夫妻多外出务工,一年最多回家一两次,分隔两地的父母和孩子难免要忍受思念之苦,而春节恰好为家人团圆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契机。乡亲们习惯称春节为“过年”,因此,人们也总是盼望着早点过年。

传统节日的习俗往往在民风淳朴的地方更能得以保持。我的老家交通闭塞,人们一直过着朴实简单的务农生活,尽管不少年轻人在外务工,但是,春节将近之时,人们一回到家乡就能立刻切换模式,一身棉衣棉裤和草鞋的标配,一口地道的乡音,总能拉近人们之间的亲切感。

安徽人大多勤劳朴实,这点在徽商的特质上已经有切实的体现。生活在农村的安徽人更是一辈子辛苦操劳,祖辈老人的经历是典型的安徽农村人们一生的生活写照。他们早已习惯性地去扛起生活的重担,只是为了能给儿孙盖房娶妻,常常粗茶淡饭,过着清苦的生活。然而,春节的到来则一改人们平常节俭的生活,临近腊月,一股隐秘的兴奋与喜悦就已经开始酝酿,人们的脸上有微笑和轻松,眼睛里也充满希望。平常沉静荒凉的小村庄也开始重焕生机,似乎在为年节的庆祝蓄势待发。

(二)踏上归程为团圆

农历十一月份,人们就在筹划着买过年回家的车票,“春运”也是中国的特色现象,临近春节必定会兴起返乡热,这足以显示出春节在中国人心目中所占据的重要地位。“一年不赶,赶年三十晚”、“有钱没钱,回家过年”是很多中国人身体力行的观念,辛辛苦苦打拼一年,不管有多少收获,人们都会做好准备回家过年,即使摩肩接踵、在人海里摸索前行,那份回家团圆的切切赤子心也会驱使人们克服各种困难,奔着一个目标坚持前行,因为只有回家同祖先与亲人一起过年,人们才可能获得内心的满足与坚固的精神依靠。

三、阜阳春节习俗概要

(一)风风火火迎新年

十二月份也就是腊月,这时才真正进入了春节的筹备阶段,“年味儿”也越来越浓。古代会有隆重的“腊祭”。要论逢年过节的主要庆祝形式,美食佳肴定然是必不可少的。

(二)美食佳肴的准备

1.以“炸”为主的年货

皖北的乡村因是旱田,主要种植小麦,食物也以面食为主。春节前每家每户都要炸“麻货儿”、炸鱼、肉和糖糕。人们之所以不辞辛苦地准备很多年货,其一是因为人们想借着过年的机会多吃点好的,犒劳一下辛苦一年的一家人。另一个原因则带有一点神秘色彩,据老辈人说在腊月里准备的东西不会像平常的东西那么容易坏,也就是人们常说的比较“主贵”,这也足以显示出春节的独特之处。“麻货儿”是我们家乡为过年而准备的独特美食,每家每户都会在腊月炸几十斤面的“麻货儿”。炸“麻货儿”的工序比较繁琐,常常需要三四个人一起完成。第一步:和面。这个过程是要求体力和技术兼备。因为要和几十斤面,所以,即使在零下几度的冬天,也会让人累到出汗,同时,面的软硬程度和咸淡也要求和面者准确把握,它会影响到“麻货儿”的最终成色。为了让它的口感更佳,人们会在面里放上鸡蛋和芝麻。和好的面要等它慢慢长开,中间可能还需要接面。第二步:盘条。这道工序至少需要两个人。一般会先准备好一个大盆,里面倒上油。一个人把之前和的面搓成细長的条状,另一个人则把面条一圈圈盘起放在油里面养着,为了尽快完成工作通常是两个人搓面。冰凉的面在手里面揉捏穿梭的感觉也很奇特,为了防止面断开,手的力度也要很好地控制。第三步:炸“麻货儿”。这才是真正的重头戏。这道工序至少需要三个人。一个人负责烧锅,一个人“逛面”,第三个人则负责炸。大家都喜欢烧锅的活儿,因为冬天能靠近温暖的火是件幸福的事,遗憾的是小孩子们是不能胜任的,因为火候的大小直接关乎到成品的色泽。“逛面”也是个技术活儿,有经验的人都能自制工具,把在油里养好的面一圈圈逛起拉直,然后交给炸的那个人。看着在油锅里翻腾的面,总是很期待它以“高颜值”呈现在人们面前。这些工序虽然繁琐,勤劳的家庭主妇总能一个人胜任所有的过程。尽管每家都会炸,人们还是会送给左邻右舍让大家品尝,为的是能让彼此尝尝鲜或者相互学习改进。从小到大,我们几乎每年都能品尝到不同粗细和口味的麻货儿。另外,为了图吉利,炸“麻货儿”的过程中一般是不允许小孩子在旁边走动说话的,小孩子的一句“我渴了”或者“我饿了,想吃麻货儿”从大人那里得到的回应总是不受待见的,结果是毫无疑问地被赶出来。农村人们的忌讳和规矩总是很多,做出来的美食要先敬灶神爷,并且要家里的年长者拿着许愿。这一切的事情完成后,孩子们才被允许进屋品尝。

2.甜到心里的糕点

“麻货儿”的口味一般是咸的,“糖糕”顾名思义是由糖做成的甜品,它的形状是圆的,咬上一口外焦里嫩的“糖糕”,嘴巴里顿时香甜生津,自然是很多孩子的最爱。因此,孩子们从一开始就巴巴地等待着“糖糕”的出炉。在过年时,人们一起吃圆圆的“糖糕”也正好映衬了的一家团圆、甜蜜的美好寓意。

3.“热情洋溢”的馒头

临近过年,人们还会蒸很多馒头、糖包儿和包子,为了过年和年后待客吃,因为乡下的集市会在过年期间停业休息,在这期间如有客人来拜访一时拿不出东西来招待,所以,人们会在年前的筹备工作中预备充足的待客食物。人们会自己做或者买来很大的蒸笼,蒸的数量很多,一般要蒸一天才能结束的。如果和的面过硬,蒸出来的馒头很可能会裂开,人们也会说“我家的馒头太高兴了,都笑裂开了”。蒸的馒头太多,一时半会儿肯定吃不完,人们自然也有自己的一套存储方法,把馒头放在一个相对密闭的空间里,同时放进一块燃着的磺在里面熏着。看着一个个白白胖胖的馒头在那安静地睡着,人们愈发感到生活变好了。

腊月二十三是中国传统的小年,这一天会有人挨家挨户地送“糖坨”,人们希望用甜到腻的“糖坨”给灶神的嘴抹上糖,能让他在玉皇大帝面前多多美言,以求来年风调雨顺,事事如意。这也正映照了灶神“二十三日去,初一五更回”和人们“上天言好事,下地保平安”的美好愿望。过了小年,离除夕夜就更近了。

年前的时间大多是按天计算的,人们甚至会奢侈到一天只忙一件事,把全部的心思和兴奋都投入到筹备工作中,认真中满是快乐和满足。热情友好的乡亲们会关心彼此的进度并给予适当的帮助,淳朴的乡邻会趁着过年的空闲时间絮絮家常,感谢大家这一年来的帮助,“远亲不如近邻”在广大的农村地区确实得到了完美印证。在这样悠闲而又充实的时光中,仿佛转眼间就到了腊月三十这一天。

(三)贴春联、团圆守岁

小镇集市是乡村生活最为繁华热闹的地方,大年三十的集市一般是年前的最后一个集,也叫“轰隆集”,人们会在这最后一个集上买些补充的年货。虽然整个腊月几乎都在赶集,最后一个集一般也不会错过,总要去“扫荡”一番的,比如再给孩子们买些瓜子花生糖果之类的。热闹的小镇集市上有闲逛的人们,也有开着自家的电瓶车缓慢前行的。回到家就要准备贴春联了,贴春联的时候要保证家里人都在家,不然就会被“贴门外”了。大家一起动手抹浆糊,贴春联,用“新桃”换下“旧符”。长大后的我们会用老师教的对联“仄起平收”的知识装成懂得的样子来帮忙贴春联,着实小小地神气了一把。春联是有讲究的,平常人家的春联都是大红色很喜庆的,如果是不久前家里有人去世了,就要连续三年用水红色的春联,这就是中国传统孝道的一个体现。另外,家里的男丁会在三十这一天带着纸和祭物去“请”已故的先人回家过年,可见“团圆”的观念早已在人们心中根深蒂固。

年三十晚上一家人关起门来一起守岁,有聊天的,有打扑克的,有看春晚的,也有等着放鞭炮的。等到零点的钟声敲响,大家仿佛在比谁家先放鞭炮、起得早,鞭炮声一个响过一个,小狗们也吓得无处躲藏,少数睡觉的人家也会被叫醒。大年初一最妙的是下场雪,红色的鞭炮外衣落在雪白的地面上、树枝上、房顶上,俨然成了一幅美丽的画卷。

(四)孩子“离家”过新年

小孩子们总是还在不太懂事的时候就被“送给”了“干爸干妈”。除夕夜从温暖的被窝里被叫醒,然后在“好吃的”面前“投降”去别人家过年,小小的脚板踩在松软的雪地上发出“咯吱咯吱”的响声,是很多孩子儿时过年的深刻记忆,那种质感往往会唤起孩子们的兴趣,如梦初醒般顿时加快了前进的步伐。

说到过年最大的受益者当然是小孩子,每逢过年压岁钱是少不了的,还有新衣服可以炫耀。口袋里装满了各样的瓜子花生糖果,就算不是小吃货也要“滿载而归”。如果是跟别人家过年的第三年,干爸干妈会给买一套新衣服,还会送一副碗筷,意味着期限已满,以后可以不用去他们家过年了。这样的孩子即使没有长大成人、成家立业,也要在以后的每年春节给干爸干妈送礼物。

(五)走亲访友齐拜年

吃过年夜饭就是大年初一了,人们会去给长辈拜年,常年在家的“空巢老人”终于在这一天能有充足的时间得到儿女的陪伴。大年初一的时光总是很短暂,在人们聊天谈笑时就匆匆溜走,这一天给人最深刻的印象就是吃了四顿饭。

年初二的“回门”算是一个特别的习俗,年前出嫁的姑娘要在初二回到娘家办酒席。遇到姑娘们出嫁集中的年份,一家人可能是分身乏术的,有的需要别人帮忙把份子钱带去。过年前后的酒席是很多的,人们喜欢把婚事安排在年前的好日子图热闹,我们总能在新年期间吃到各种好吃的酒席。

初三、初四才真正开始了走亲访友的征程,一年见不到一面的远房亲戚很可能在几天内见了个遍。大人们会聚在一起谈一年的经历,孩子们则又开始了从陌生到熟悉的玩耍。

正月初五俗称“破五”,这一天要做“面叶子”,为的是补“破五”,另一个特别之处是:从年初一开始不能往外扫的屋里的垃圾,在初五这一天可以清扫出去了。

(六)欢欢喜喜闹元宵

在走亲访友的过程中,新年也一天天渐行渐远,如果把春节的范围说得广泛一些,正月十五的元宵节也是春节期间值得期待的。元宵节的习俗是老人给孩子蒸“布袋”、“刺猬”和“癞蛤蟆”,出嫁的女儿会给父母蒸“老雁”,为了告诉人们父母已经像暮年的“老雁”需要关心,也是中华民族敬老爱幼传统美德的彰显和传承。元宵节自然少不了灯笼,现在的孩子们会收到各种好看又好玩的灯笼,上一辈的人曾自己动手用油纸做灯笼,那应该是一种有趣又难忘的记忆吧。元宵节过后真的要跟春节说再见了,毕竟人们常说“过了十五,年就跑得远啦!”,一家人也就各回本位了,一年很长,在新年结束的那一刻又开始了对下一个新年的期盼。

四、春节的文化意义与功能

民族节日是民族文化的载体,也彰显着各民族丰富的文化内涵。春节作为中华民族最具特色的传统节日,自然蕴含着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和文化观念,对春节习俗的传承也具有重要的文化意义和社会功能。简要概括如下:

第一,春节是家人团聚,共享天伦之乐的契机。辛苦打拼一年的人们,在工作和生活中会遇到不如意的地方,但总能在春节的欢乐氛围中淡忘一切的悲喜荣辱,所以,就算是挤着“春运”的大潮,克服天气的阻碍也要回去和家人吃一顿“团圆饭”。亲情总能带给人温暖和拼搏的动力,家人的几句问候,甚至一个拥抱都能为彼此蓄满未来一年努力奋斗的能量。

第二,春节是辞旧迎新、除旧布新,寄予美好希冀的真情表达。

春节年年有,关键在“新”字,新的一年既是对过去的总结,也是为了开启新年生活做好心态上的预备。为了营造万象更新的气氛,人们总会添置新衣新物,这是汉代就有的习俗,六朝时的元日“悉正衣冠”也是这一意义。唐朝小儿新年要穿上艳丽的新衣,刘禹锡《元日感怀》描述了这一情景:“燎火委虛烬,儿童炫彩衣。”宋代,“小民虽贫者,亦须新洁衣服,把酒相酬尔”。此外,年前的清扫房屋、张贴春联,年后的祝福语吉祥话也是同样的目的,希望人们开启新年的好彩头。

第三,春节是孝亲敬长、兄友弟恭传统美德得以呈现的契机。在当今中国社会普遍存在儿女在外打拼,与父母长期分隔两地的现象。年迈的父母虽能体恤儿女生活不易,一般不会强迫儿女必须待在身边尽孝道,然而,老人们却不得不忍受着挂念儿女的忧心和独自承担生活不便的双重苦楚。春节是难得的闲暇时光,人们回到父母身边唠唠家常,说说知心话确实能给老人们心理带来些许慰藉。春节期间陪伴老人、走亲访友、联络感情,是人们追求人文关怀的体现。

第四,春节是增强文化认同感和民族凝聚力的重要助力。春节是中华民族重要的文化标志和象征,是民族文化认同的根基。在这个特别的节日里,远在海外的中华儿女也会心怀祖国、思念亲人,并且相约准时观看春晚节目。这是全球中华儿女共同期待、共享欢乐的节日,也是增强民族认同感和民族向心力的特有形式。春节期间的各种祭祀、娱乐和拜年活动等,是一个与神灵、亲友分享喜悦与美好,普天同庆民族文化盛宴,春节被赋予的文化意义是中华民族必须薪火相传的。

文化是一个民族独特性的重要载体,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各地风俗也千差万别,以“春节”为代表的传统节日更是具有凝聚民族向心力的功能,其在发扬民族精神和增进民族情感方面作用尤为突出。传统节日习俗的传承对中华民族古老而悠久的特色文明的保持具有重要作用。另外,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生活的变迁,春节习俗在传承中也有发生了一些变化,与时俱进是一个民族文化永葆生机的动力。因此,对待以春节为代表的传统节日,我们采取加强对其优良习俗的研究和继承的态度是可取的,这也有助于增强中华民族的文化软实力,从而提升文化竞争力。

参考文献:

[1]巫肇胜.文化社会学视野下中国春节习俗与文化变迁[J].石家庄经济学院学报,2008(4).

[2]李翠华.春节文化研究综述[J].戏剧之家文化论坛,2014(7).

[3]段宝林.春节文化与民族精神[J].徐州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3).

猜你喜欢
传统节日
传统节日知多少
中华传统节日
中国传统节日文化
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
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
还有哪些传统节日呢?
还有哪些传统节日呢?
我最喜爱的传统节日
传统节日
中国的传统节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