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气象服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研究

2018-03-27 09:27郑治斌
湖北农业科学 2018年3期
关键词:需求侧结构性改革气象服务

郑治斌

摘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在供给与需求不匹配、经济无法良性发展的背景下提出的,其根本目的是降低低端和无效供给,增加高端和有效供给。当前,气象服务这一特殊商品,其需求与供给不匹配的现象也普遍存在,因此,开展气象服务供给侧改革研究和实践十分必要。运用系统分析的方法研究发现,气象服务日益增多的需求和越来越高的要求,与有限的资源和有限的服务能力之间的矛盾突出,气象服务供给与需求不匹配、不平衡、不协调的矛盾和问题日益凸显,突出表现为大众化低端气象服务产品存在无效和供给过多、个性化高端气象服务产品存在供给不足和有效性不够等问题,其根本原因在于体制机制束缚供给结构、科技支撑和创新不足制约供给。通过创新气象服务体制机制、增加有效供给、改革供给渠道等措施,缩减低端和无效气象服务供给,增加多层次、针对性、专业化、个性化的气象服务供给,是气象服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着眼点。

关键词:气象服务;供给侧;需求侧;结构性改革;对策

中图分类号:P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39-8114(2018)03-0105-07

DOI:10.14088/j.cnki.issn0439-8114.2018.03.026

Abstract: The supply-side structural reform is put forward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mismatch between supply and demand and not sound development of economy,with the fundamental purpose of decreasing the low-end and invalid supply while increasing the high-end and effective supply. At present,for weather service,a special commodity,the phenomenon of mismatch between supply and demand is common. Therefore,it is necessary to carry out the research and practice of supply-side structural reform of weather services. By the method of system analysis, the contradiction between increasing and higher demands of weather service and limited resources and service capability is getting more and more sharp, conflicts and problems of mismatch, imbalance, incongruity between weather service supply and demand has become increasingly prominent,especially invalid and oversupply of popular low-end weather service products while insufficient supply and ineffectiveness of personalized high-end products. The fundamental reason lies in the shackles of institutional mechanisms for supply structure,and also the constraints of lack of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support and innovation for supply. Through the innovation of weather service mechanism,increase of the effective supply, reform of supply channels and other measures,the low-end and invalid supply of weather services are reduced and the multi-level, targeted, specialized and personalized weather service supply are improved,which is the objective point of supply-side structural reform of weather services.

Key words: weather service;supply side;demand side;structural reform;countermeasure

推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以党中央深刻把握国内外发展大势作出的战略部署,是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重大创新,对于解决困扰中国经济发展的重大结构性问题意义重大。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主要是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从提高供给质量出发,用改革的办法推进结构调整,矫正要素配置扭曲,减少无效和低端供给,扩大有效和中高端供给,提高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1],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使供给体系更好地适应需求结构变化,更好地满足人民日益增长、不断升级和个性化的需要,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中国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在对经济增长逻辑的认识不断深入的基础上,结合发达国家供给侧改革的经验教训,以及世界经济形势和中国经济发展新常态作出的重大决策,旨在推动中国经济迈上更高台阶,为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坚实基础[2]。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其理论来源较有代表性的是国外的供给学派。供给学派是20世纪70年代在美国兴起的一个经济学流派,认为生产的增长决定于劳动力和资本等生产要素的供给和有效利用。针对当时西方国家出现的“滞胀”,供给学派反对凯恩斯主义一味需求管理的政策主张,强调降低税率,鼓励生产,从供给的角度解决问题,主张通过放松供给约束,解除供给抑制,让新供给创造新需求[3]。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既要强调供给,又要关注需求;既要突出发展社会生产力,又要注重完善生产关系;既要注重市场在资源配置中所起的决定性作用,又要更好地发挥政府的作用;既要着眼当前,又要立足于长远;既要从生产关系入手解决产能过剩、有效化解产能,又要促进产业优化,从而建立企业成本控制体系,发展战略性新型产业和现代服務业,增加公共产品和服务的供给[4]。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经济生产部门为主,但同时也密切关系到社会生产生活,尤其是当前中国正处在居民消费需求升级(不再仅仅局限于衣食住行等基本消费需求)、公共需求快速增长(对安全、教育、养老等需求更加迫切)的变革阶段,这与公共服务供给不足、质量不高之间的矛盾突出。社会对公共服务领域的供给侧改革呼声也最为强烈,增加公共产品供给、提升公共服务水平,既是建设服务型政府的重要抓手,也是提高供给质量和效率,实现经济中高速增长的重要“引擎”之一。气象服务以公益服务为主,是国家公共服务重要组成部分,国家对公共服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出的要求,自然也是气象服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应该关注的内容[5]。当前,“气象服务”这一特殊商品,其需求与供给不匹配的现象也普遍存在,其突出表现为大众化低端气象服务产品存在无效和供给过多、个性化高端气象服务产品存在供给不足和有效性不够等问题,因此,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相适应的气象服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本质上就是要优化气象服务供给结构,提高气象服务有效供给,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需求,这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

1 气象服务供给侧现状

气象服务作为中国政府公共服务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其服务产品“消费对象”包括政府决策者、各行各业和广大公众。近些年来,气象部门坚持公共气象发展方向,紧紧围绕国家需求和全面推进气象现代化的要求,基本建成了中国特色公共气象服务体系,气象服务能力大幅度提升,气象服务成效显著,在防灾减灾、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国防建设以及保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在新形势下,气象服务的日益增多的需求和越来越高的要求,与有限的资源和有限的服务能力之间的矛盾越来越突出,气象服务供给和需求不匹配、不平衡、不协调的矛盾和问题日益凸显,突出表现为供给侧对需求侧变化的适应性调整明显滞后,这就需要突出问题导向,在根据气象服务需求适度扩大服务领域的同时,着力推进气象服务供给侧改革,扩大有效和中高端的气象服务供给,更好地发挥气象服务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中的作用和效益。图1为1981-2014年全国因水灾造成的人口死亡,图2为2000-2014年全国干旱灾害造成的粮食损失[6]。

1.1 供给侧明显不适应需求结构变化

1)无效和低端供给过多。社会各界对气象服务产品有着多种需求,但气象部门提供的气象服务单一,中低端服务产品已不能满足用户个性化需求[7]。虽然各级气象业务单位提供的服务产品种类和数量都很多,仅一个省级气象业务单位就可能有多达上百种服务产品,而且种类还在不断增加,不过被公众和用户真正使用的却只是其中一少部分,不少服务产品处在闲置状态或流于形式[8],出现“僵尸”服务产品,如县级面雨量产品、县级气候预测产品等,再如传统气象服务产品国家、省、地、县四级重复制作,重复提供,且利用率偏低而出现产品过剩。

2)有效和中高端供给不足。由于政府决策的科学性增强、公众生活品质的提高和相关行业的业务快速发展,气象敏感行业对气象服务的需求更高,依赖性更强[8],多元化、精细化、专业化的气象服务技术和产品的需求难以得到满足,如没有提供个性化的气象服务产品,必然导致消费者的流失。尽管有大量数值预报指导产品,然而业务人员在实际工作中更多使用的可能仍然是欧洲数值预报中心、美国环境预报中心、日本气象厅等数值预报机构发布的数值预报产品,其根源主要是当前中国的数值预报产品的质量还不是很高,在服务产品的制作源头供给存在问题[8],对某一行业不能提供针对性的服务产品,如为交通、电力、旅游、农业提供气象服务产品。

3)供给与需求错位。许多气象服务产品不能满足实际需要,供给与需求有一定错位,矛盾的主要方面在供给侧,主要表现为气象服务多样化、个性化、高端化需求难以得到满足,缺乏针对性,难以从根本上解决供需结构性矛盾,提高气象服务供给和需求契合度的问题有待解决。如在气象服务产品的适应性上,各种服务指数通俗化表达不够,尤其是有些气象指数更是无意义的供给产品。

1.2 体制机制束缚供给结构

受传统体制机制约束等影响,供给侧调整表现出明显的黏性和迟滞,生产要素难以从无效需求领域向有效需求领域、从低端领域向中高端领域配置,新产品和新服务的供给潜力没有得到释放[9]。

1)长期形成的相对封闭的气象服务体制,严重制约着各方面参与气象服务的活力,难以激发气象服务发展的活力。气象服务属地化形成的条块分割、“画地为牢”的传统格局,制约了气象服务的集约化、规模化发展。过去封闭、一元的气象服务体制机制未有效激发其社会活力,已经越来越无法满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出的新需求,难以适应国家全面深化改革提出的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的新要求,难以解决有限服务能力和无限服务需求不相适应的新矛盾。图3为防灾减灾与气象服务问题[10]。

2)气象服务运行机制不健全。部门内外、上下之间的合作机制多以行政命令方式出现,市场机制利用严重不足。政府、市场和社会在气象服务中的作用尚未有效发挥,开放多元、依法有序的服务格局尚未形成。

3)气象服务社会管理的政策、法规及标准体系尚不健全。对于气象服务供给中的政府部门主导、市场机制发挥作用及社会力量参与等缺乏政策规范和引导。对于已经客观存在的气象服务市场,尚未建立相应的市场规则和相关法规标准,气象服务的社会监管缺乏手段,难以实施。

4)气象服务供给的政策和投入保障机制尚未完全建立。气象服务没有完全纳入各级政府公共服务体系,中央地方气象服务事权划分不清晰、事权和支出责任不匹配,投入保障机制未完全建立。图4为2006-2013年国家级、省级、地级和县级气象投资增长率[6]。

1.3 科技支撑和创新不足制约供给结构

面对极端气象灾害潜在威胁和风险更加突出的趋势,以及人民群众日益多样化的需求,科技支撑和创新能力不强,极大地制约了气象服务供给侧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

1)气象服务的技术、产品不适应气象服务多元化、精细化和专业化的供给要求,气象服务的手段不适应信息技术及新媒体的快速发展和广泛应用的新趋势。如针对海绵城市建设,气象服务新产品开发不足,不能提供其需求的产品。

2)在数值模式、资料同化、资料再分析以及探测资料应用等气象核心技术方面没有实现新突破。科技创新和人才支撑体系有待加强。

3)利用“互联网+”等连接“必要需求”和“有效供给”的信息技术途径,大力推进气象信息化,实现气象与新技术、新业态、新产品的深度融合不够。

2 推进气象服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研究着眼点

推进气象服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一个系统性的工程,既要强调供给,又要关注需求,要用改革的办法推进结构性调整,发挥气象科技引领作用,优化制度和体制机制建设,全面丰富气象服务产品的科技内涵,使气象服务产品在内容上更加精细化和针对性,在形式上更加智能化和个性化,在提供过程上更及时、便捷,打造一批优质高效的气象服务品牌产品,使气象服务产品能够从源头上更加满足气象服务需求,更加突出对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以及保障和改善民生方面的作用和贡献[7]。

2.1 把握国家重大发展战略,增加气象服务有效供给

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发展方式加快转变,结构不断优化,新型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进程加快,但气象灾害潜在威胁和气候风险更加突出,各方面对气象服务的依赖越来越强,人民群众更加注重生活质量、生态环境和幸福指数,对高质量气象服务需求更加多样化,这些对气象服务供给侧结构适应需求变化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要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需求,拓展服务领域,创新服务产品,丰富服务方式,提升服务效益,形成结构合理、保障有力的气象服务产品有效供给[11]。

2.1.1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服务 党的十八大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对气象服务提出了更多需求和更高要求。国家粮食安全和农业现代化对气象服务专业化水平提出更高的要求,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改革对气象为农服务机制创新发展、气象为农“两个体系”转型升级提出新挑战。推进新型城镇化,需要将防御极端气象灾害和化解气候风险作为城镇气象服务的重要任务。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客观上要求合理开发利用气候资源、保护环境、保障生态安全,需要气象部门强化应对气候变化、大气污染防治气象保障和人工影响天气等服务工作。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对气象服务提出越来越多样化的要求。

2.1.2 以用为本提供服务 气象服务要牢固树立以用户为中心的融合式发展理念,只有用户融的进、用的到、用的好、用的方便才能体现其真正的价值,才能取得真正的效益。要主动地把气象服务融入到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进程中,融入到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中,融入到“一带一路”建设、京津冀协调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军民融合发展、防灾减灾和国家粮食安全、海洋安全、生态安全、国防安全等重大发展战略中,强化部门间合作,切实加强各项气象服务工作,切实做好生态文明建设、风能太阳能开发利用、应对气候变化、重大工程和城市规划气候可行性评估等气象服务。

2.1.3 做好加减法提供服务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加法”关键是在补齐短板的同时,扩大有效供给,增加经济发展新动力新能量,确保经济持续增长,还要不断增加公共产品,做好公共服务。因此,要以更好地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人民群众生产生活需求为出发点,兼顾普惠服务和个性化、多层次、更具品质的多元服务需求,增加公共气象服务产品,努力提高服务产品的深度,充分发挥气象服务供给的基础作用,提高气象服务供给体系的质量和效率。

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相对于做“加法”来说,做“减法”困难更大,要使“僵尸产品”入土为安、“落后产品”涅槃重生、“优势产品”发展壮大。就中国气象服务现状而言,产品结构失衡问题突出,增量供给不足,存量供给过剩,即中高端产品供不应求,一般性产品量多过剩,因此,应打造用户参与、互动反饋、以用户需求为导向的气象服务产品制作流程,建立以服务效益为评判标准的气象服务产品准入机制和退出机制,在增加服务产品的同时,清理多余的、不受用户欢迎的气象服务产品和“僵尸”产品,明确各类气象服务产品的内容、发布方式、发布时间、获取渠道,减少无效、低端和重复供给,最大限度地发挥需求端在气象服务资源配置中的核心作用。

2.2 适应国家改革新要求,改革气象服务供给体制

气象服务是政府公共服务的重要内容,是国家治理体系的组成部分。国家建设法治化、服务型政府,要求健全气象服务管理体制,依法履行气象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职能,进一步发挥市场在气象资源配置中的作用,鼓励、支持和引导社会资本、社会力量开展气象服务,构建统一开放、依法有序的气象服务市场。

2.2.1 坚持气象部门气象服务的主体地位 深化气象服务体制改革,引入市场机制,打破行业垄断,构建主体多元化的气象服务体系,使气象服务资源实现优化配置。在政府层面,要通过改革形成科学有效的气象服务管理体制,优化保障气象服务多元化供给的政策环境,完善气象服务法律法规体系,强化气象公共服务保障能力,提高气象服务管理法治化水平。在气象事业单位层面,要通过改革建立与市场配置资源和主体多元化供给趋势相适应的运行体制机制,激发事业单位内部活力,增强事业单位核心竞争力,强化气象事业单位在气象服务的主体地位。

2.2.2 调动社会力量提供气象服务 围绕气象服务供给制度、运行机制和管理体制等方面,逐步健全现代气象服务的制度体系。

1)建立开放多元的气象服务供给制度,支持鼓励社会资本和社会力量组建气象服务企业和非营利性气象服务机构,参与除涉及重大国计民生和国家安全之外的气象服务供给,实现气象服务提供主体和提供方式的多元化。

2)稳步放开气象服务市场,引导社会资本、社会力量依法、有序、广泛、深度地参与到气象服务中来,逐步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气象服务市场体系。

3)创新气象服务供给方式,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鼓励和支持具备条件的社会力量提供气象服务。在政府购买气象服务试点基础上,推动建立和实施政府购买气象服务制度,将基本公共气象服务纳入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公共服务的指导性目录等。

4)发展社会组织,组建诸如气象行业协会等,切实发挥行业协会在气象服务准入、协调、监管、服务、维权等职能,以及行业监测研究、标准制订、从业人员执业行为规范、行业信誉维护、评比等作用。壮大气象防灾减灾社会组织,联合相关部门将气象防灾减灾融入地方社会治理体系,建立基层气象防灾减灾“网格化管理、直通式服务”模式和社区气象防灾减灾机制。

2.2.3 培育服务市场参与气象服务 发挥市场在气象服务资源配置中的作用,实现气象服务主体多元化,是气象服务体制改革的方向,但需要循序渐进、稳步推进。现阶段,要通过气象服务体制改革,创造有利于多元提供主体参与气象服务、公平竞争的政策环境和法规标准,组建气象服务“合唱团”,做大社会气象服务。

1)依法有序培育气象服务市场。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社会资本参与气象信息服务、防雷技术服务等气象服务供给。制定出台气象服务市场准入退出、登记备案、服务监管、奖励惩罚等规则和办法。

2)培育和扶持气象服务市场主体。鼓励和引导各种所有制气象服务企业和非盈利性气象服务机构发展。统筹气象部门相关资源,推动国有气象服务企业集团化、规模化发展。培育和发展气象服务中介机构,提供气象服务知识产权代理、市场开发、市场调查、信息咨询等社会化服务。

3)优化气象服务市场供给环境。制定基本气象资料和产品面向社会提供目录和使用政策,完善基本气象资料和产品开放共享平台。建设面向全社会的全国气象服务大数据平台,提高全社会气象服务信息利用能力和水平。建立气象观测资料获取、存储、使用监管制度,维护国家气象数据安全。建设优势互补、合作共赢、面向部门和全社会的开放式、共创型气象服务应用众创平台;面向部门和社会力量发展气象服务基础支撑平台,分类、有序、规范提供基本公共气象服务产品和应用,提高气象服务信息的社会利用水平。

2.3 瞄准智慧气象,改革气象服务供给渠道

2.3.1 紧跟科技发展步伐 随着科学技术突飞猛进,信息化步伐明显加快,实施网络强国战略、“互联网+”行动计划,实施国家大数据战略,推进科技、气象、海洋等重要领域率先实现公共数据资源合理适度向社会开放共享,加快建设智能制造工程、“中国制造2025”等一系列重大政策举措,无疑为气象服务供给带来新机遇和新潜力,要主动跟上科技发展新步伐,在气象服务提供渠道上取得新突破[11]。

2.3.2 建立新型提供方式 以需求牵引气象服务业务、技术和管理的创新,调整气象服务业务分工,优化气象服务业务流程,建立适应需求、快速响应、集约高效的新型气象服务提供方式。基于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新媒体等新技术新手段的应用,建立气象服务新的提供方式,并构建专业化气象服务核心团队,创建中国气象服务品牌。

2.3.3 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 信息技术的发展与气象服务融合日趋紧密,信息技术为气象服务供给提供了强有力的条件。气象服务产品基于信息技术开发和运行、气象服务内容基于信息技术发布和传播、气象服务模式基于信息技术创新和发展成为必然趋势。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新技术加快向各领域渗透,进一步推动了气象数据和各行业数据以及用户数据的融合,需要建立与之相适应的气象服务技术;移动互联和下一代互联网的快速发展,打破了气象服务的区域、国别界限,气象服务呈现出跨国跨区域供给的竞争态势;基于移动智能终端的个人计算、通信与娱乐等服务功能的融合,使气象服务信息得以在短时间内进行裂变性传播,创新了气象服务提供渠道。

2.4 加强机制创新,增强气象服务供给支撑

创新机制,加快形成气象服务行政管理有效、政策支撑有力、运行保障可靠、经费投入稳定的政府主导格局,建立事企共同承担、分工合理、权属清晰、分类管理、协调发展的新型气象服务运行机制,切实发挥气象服务事业单位在气象服務中的主体作用。要建立部门内适应气象服务集约化、规模化发展、分工合理、上下联动、横向联合的气象服务组织机制和收益分配机制,以及相应的气象服务管理和激励机制。要构建气象部门、市场和社会之间的良性互动机制,形成气象部门与各类市场主体和非盈利气象服务机构的合作伙伴关系。

2.4.1 创新业务机制

1)优化气象服务业务布局,打破面向公众的基本气象服务和面向专门用户的专项气象服务属地原则,建立统一品牌、上下协同、分工合作的基本气象服务信息传播机制。建设若干特色鲜明、布局合理的全国性或区域性专业专项气象服务中心,鼓励专项气象服务跨区域、规模化服务。

2)调整气象服务业务分工,推动国家、省、市、县四级服务业务分工各有侧重、互为补充、协调提供服务,同质化较强、技术要求较高的服务业务向上级气象部门集约,地方特色鲜明、个性化明显的服务业务向下级气象部门分散。面向公众的基本气象服务产品加工制作逐步向国家和省级集约。

3)完善气象服务业务流程,针对决策、公众和专业气象服务的各自特点,建立快速响应重点、热点、焦点气象问题的材料制作、审核把关和签发等决策气象服务业务流程;建立满足精细需求、传播快速、滚动更新等要求的公众气象服务业务流程;建立专业用户全程参与、互动反馈和按需提供的以用户为中心的专业气象服务业务流程。

2.4.2 创新管理机制

1)打破部门长期存在的属地原则和“画地为牢”的气象服务传统格局,建立适应市场、满足需求、充满活力、集约高效的新型气象服务管理机制,推动部门气象服务实体走规模化、内涵式发展路径,提升气象部门利用市场机制、参与市场竞争的能力,打造气象服务“火车头”,做强部门气象服务。推动气象事业单位业务集约化和国有气象服务企业集团化、规模化服务。

2)适应气象服务主体多元化的发展趋势,强化气象社会管理职能,建立健全有效的气象服务监管体系和管理制度。制定并实施气象服务品牌发展战略,打造公众气象服务“中国天气”品牌,探索建立交通、能源、旅游等专业气象服务品牌,提高中国气象服务的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

3)推进气象服务标准化管理,制定气象服务产品标准、技术标准、流程标准和岗位标准,以标准为依据、以用户评价为核心,对气象服务进行全程质量控制。完善基于用户满意度的决策气象服务和公众气象服务考评机制,建立基于经济社会发展贡献率的专业气象服务考评机制。

4)建立气象服务市场监管专门机构、专职化队伍、先进技术手段,实现气象服务市场事中事后监管常态化,以及监管效能最大化。建立多部门联合监管机制,联合相关部委开展执法和监管。

2.4.3 创新政策机制 建立科学有效的管理体制,转变政府管理职能、完善政策法规、改进管理方式和创新管理载体,推进气象服务管理的法治化和制度化。

1)制定和完善国家和地方性气象信息服务、防雷技术服务等法规。健全气象服务标准体系,制定和完善国家和地方性气象信息服务、防雷技术服务技术标准以及资质管理、信用评价等标准,强化气象服务标准实施应用。

2)推进市场信用体系建设,以防雷技术服务为重点,强化气象服务市场行业自律,建立全国气象服务市场基础数据和信用信息,建立不良执业记录“黑名单”制度、失信惩戒和强制退出机制以及信用信息披露制度,引导企业、相关从业人员自觉开展诚信服务。

3)完善气象服务社会监督制度,引入第三方评价机制,健全网络、电话、微博、微信等气象服务社会公众反馈渠道,发挥网络媒体作用,制定社会公众和媒体参与监督的激励机制,构建气象服务第三方监管体系。实行行业自律管理,建立中国气象服务协会,建设气象服务市场监管技术手段以及国家级气象服务市场监管业务,开展气象预报传播质量监管。

4)推动《气象灾害防御法》立法工作,制定全国气象服务发展规划。建立与经济发展和政府财力增长相匹配、与需求相适应的公共气象服务财政支出保障机制,保障事权和支出责任一致。制定发布《公共气象服务白皮书》,明确公共气象服务范围和标准。推动建立和落实地方气象防灾减灾和公共气象服务权力和责任清单,建立政府气象防灾减灾和公共气象服务绩效考核指标体系,实现气象部门在气象防灾减灾中履职的法治化和规范化。

2.4.4 创新运行机制

1)强化气象服务事业单位的公益性服务职能,激活国有气象服务企业的经营性服务,建立和完善气象服务事业单位与国有气象服务企业以资本为纽带的产权关系,形成企事业不同的考核评价体系。现阶段,气象事业单位公益性服务按照气象基本业务组织方式运行管理,以社会效益和公众满意度为追求目标。气象部门的专业有偿气象服务应逐步采用企业化管理模式,注重成本效益,推进市场化运行。

2)建立适应气象部门气象服务集约化、规模化发展,利益共享的气象服务组织机制,理顺气象服务与观测预报等业务单位的关系,建立横向联合、市场激励的运行机制,强化观测预报等业务单位对气象服务单位的支撑。协调省、市、县服务职责与收益分配,建立有利于集约化发展的收益分配和合作机制,共同开拓专业气象服务领域和市场。

3)建立气象部门与各类市场主体、行业协会等社会组织的合作伙伴关系,既要为社会气象服务的发展提供基础信息和技术支撑,又要联合各类主体开展气象服务和科技创新,吸收引进社会气象服务的先进技术和产品。

4)调动公众参与气象服务的积极性,定期开展公众气象服务满意度调查,完善公共气象服务需求表达和反馈机制,强化社会公众对公共气象服务供给决策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建立和完善气象志愿服务管理制度和服务方式,促进志愿服务经常化、制度化和规范化。

2.4.5 创新科技和人才机制

1)瞄准世界先进气象科技水平,聚焦气象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核心业务技术,实施国家气象科技创新工程和气象人才工程,优化科技创新与人才体制机制,利用国内外高校、科研机构和企业的优势资源,打造高水平核心技术攻关团队,提升气象业务核心竞争力。

2)加强对全国首席气象服务专家队伍的建设和管理,建立动态评估考核管理机制,培育有影响力的气象服务领军人才队伍和专业化气象服务核心团队。

3)建立和完善与气象服务队伍多元化相适应的岗位人员管理制度,将不同身份的气象服务业务人员纳入规范管理。建立以业绩为导向、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结合的多元队伍考核评价体系。鼓励发展多元结构的气象服务队伍,建立和完善与气象服务供给相适应,以市场机制为调节的开放、灵活的用人政策。

3 小结

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找准气象服务供给与需求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切实有效地推进气象服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缩减低端和无效气象服务供给,增加个性化、专业化的气象服务供给,实现气象服务更加贴身、个性、快捷、精细,更好地满足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气象服务需求。

气象服务供给侧结构性问题的产生,主要表现为气象服务供给不适应需求结构变化,气象服务体制机制、气象科技支撑和创新能力不足制约供给结构。推进气象服务供给侧改革,必须增加气象服务有效供给,改革气象服务体制机制,改进气象服务供给方式,加强气象科技创新,为气象服务供给提供有效支撑。

参考文献:

[1] 沈坤荣.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改什么怎么改[J].求是,2016(7):31-33.

[2] 赵志耘.以科技创新引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J].中国软科学,2016(1):1-6.

[3] 张 健,张中平,姚 远,等.加快气象服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问题和对策[A].中国气象学会气象软科学委员会、气象经济学委员会年会暨第六届气象发展论坛文集[C].北京:中国气象学会气象软科学委员会,气象经济学委员会,2016.

[4] 马建堂.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意义与途径[N].人民日报,2016-06-24(7).

[5] 张 健.品牌是气象服务供给侧改革的重要抓手[J].财经界,2017(28):117-118.

[6] 姜海如,張洪广,辛 源.新常态下气象发展的趋势与前景分析[J].气象软科学,2016(1):7-18.

[7] 孙 楠.气象服务供给侧改革根本在体制机制创新[N].中国气象报,2016-02-01(2).

[8] 张 强.由“供给侧”改革想到现代气象服务发展[N].中国气象报,2016-01-19(3).

[9] 王一鸣,陈昌盛,李承健.正确理解供给侧结构性改革[N].人民日报,2016-03-29(7).

[10] 何海鹰.气象服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探索[A].中国气象学会气象软科学委员会、气象经济学委员会年会暨第六届气象发展论坛文集[C].北京:中国气象学会气象软科学委员会,气象经济学委员会,2016.

[11] 践行发展理念突出创新驱动努力实现“十三五”气象事业发展良好开局[N].中国气象报,2016-01-28(2).

猜你喜欢
需求侧结构性改革气象服务
辽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政策法律研究
学习习近平视察安徽重要讲话精神 扎实推进淮南供给侧结构性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