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富集效应视角下的网络热点事件形成机制研究

2018-03-27 18:25
传播与版权 2018年2期
关键词:热点受众生物

杨 艺

一、引言

近年来,网络热点事件层出不穷,成为网民关注的重点,由此也引发了一系列的讨论、质疑和批判。以往的研究大多从传播学视角出发,运用生命周期理论或流变规律来探讨网络热点事件,注重对受众的舆论引导。对新媒体环境下网络热点事件的形成效应进行研究的成果相对较少。本文从一个全新的视角解读网络热点事件,并尝试进行相应的理论探讨。

(一)概念界定

生物富集,是生物个体或处于同一营养级的许多生物种群,从周围环境中吸收并积累某种元素或难分解的化合物,导致生物体内该物质的平衡浓度超过环境中浓度的现象,叫生物富集,又叫生物浓缩(bioconcentration)。[1]其富集的程度可以用富集系数来表示,不同生物富集体的富集途径也各不相同。[2]

网络热点事件,又称“网络群体性事件”“网络事件”。丁柏铨、郭舒然认为,网络热点事件“是指经由网络媒体发布信息、形成相应舆论进而成为众所关注的热点事件”。网络热点事件始于网络,是一种特定的传播现象。网络热点事件对社会有重大作用,既是网民表达民意的渠道,也可以推进某些议程设置的进展。同时,它也容易造成网络暴力和出现虚假信息,不利于社会稳定健康发展。

比较概念,我们可以发现网络热点事件的形成与生物富集有极为相似之处。网络热点事件在没有成为热点之前,这个事件本身是一个富集体,它通过不断地从环境中吸附、积累某些情绪,引发受众的持续关注,并且受关注度越来越高,以至于超过一般事件的受关注度,最终成为网络热点事件。

(二)文献综述

国内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网络热点事件的成因、传播学特征、传播规律及其应对策略上。首先,成因主要是网络热点事件不仅具有一般热点事件的特性,还凭借互联网的特点:突发性、迅速传播性和广泛性、实时交互性、不确定性。[3]其次,传播学特征主要有五点。第一,传播迅速,催生相应的网络用语并且得以广泛传播。第二,参与网络热点事件的群体有了明显增加。第三,都有其传播规律,并且传播轨迹较为一致。第四,网络热点事件折射出受众的心理以及某些新的内涵。第五,在传播中,信息存在准确性、可靠性难以辨别和确认的问题。[4]一些学者总结了网络热点事件的传播规律,大多将其分为四个阶段:初始、发展、高潮、衰落或结末。在第一阶段,事件或诱因发生;在第二阶段,有学者认为是网民的跟帖、附议,也有学者认为是意见领袖的推动使得事件持续被关注;在第三阶段,传统媒体加入,事件进入传统的新闻场;到了第四阶段,网民意见渐趋一致,或相关部门介入解决,事件淡出受众视线直至消亡。也有学者按照生命体的特质,将其划分为潜伏、成长、成熟、衰退四个不同的生命周期。[5]而主要的应对策略就是准确把握舆论热点,掌握舆论的主动权。[6]由此可见,对新媒体环境下网络热点事件的形成效应进行研究的成果相对较少。

在生物富集这方面,开美龄等人通过研究,得到了“对金鱼藻和麦穗鱼均对氟磺胺草醚有明显的生物富集现象”的结论。[7]尹颖等人通过静态模拟实验,研究了不同浓度下芘暴露10天后在苦草中的富集,以及芘对苦草茎叶中自由基含量等的影响做了研究。[8]杨晶晶等人则研究了如何在不同土壤环境下选育出低镉(Cd)积累型花生品种以提高花生品质。[9]这些不同的研究对象都存在“生物富集”现象,使笔者联想起网络热点事件在形成过程中与之很相似,通过积累环境中某些情绪从而达到超乎寻常的受关注度,这就为笔者分析其形成机制提供了研究方向。

因此,本文从生物富集视角出发,采用文献研究的方法,以近年来网络热点事件为典型案例进行研究,试图解决以下三方面的研究问题:第一,分析基于生物富集概念的网络热点事件的形成机制;第二,解析网络热点事件的事件特性及热点判断标准;第三,建构网络热点事件的信息富集效应理论。

二、网络热点事件的形成机制分析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得到一个网络热点事件的形成机制初步结论:网络热点事件在没有成为热点事件之前,这个事件本身已经具备了生物富集体的功能或者说要素,它在出现以后,从网络环境和现实环境中积蓄某种或某些情绪,从而使该事件的受关注度超过一般事件的受关注度,成为热点事件。这是一个初步的理想模型。

针对这个理想模型,可以提出三个基本问题,事件本身具备了生物富集体的哪些功能或要素?它在环境中积蓄的某些情绪是什么?在事件的受关注度超过一般事件后,是持续升温还是反复波动?以下是笔者的具体分析。

首先,事件本身具备了哪些要素,即能否成为网络热点,笔者认为,取决于以下三个条件:即事件是在现实环境中必须是很少被公开报道的,事件必须是能引起受众共鸣的,事件是不易被解决的。一个经常被公开报道的事件很难博得众人眼球,或者说,引发巨大的社会反响较困难。“狗咬人不算新闻,人咬狗才是新闻。”虽调侃意味浓厚,但确实指出了事件为何能成为新闻的要素,足够新鲜、陌生、颠覆常识。一个难以引起受众共鸣的事件是很难被受众主动传播的,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人们只关注与自己有关或可能有关的事情,其他的也来不及关注。同样,一个很简单就能解决的事情,不可能成为热点。就南京地区的“妈妈偷鸡腿”事件来说,这种事很少被公开报道,因为有道德两难的问题。无论是偷东西这个行为的错误性引发的教育争论,还是母亲的走投无路这种生存困境,都很能引起受众共鸣。且这个事件很难得到一次性解决,在大家捐款后,还会有那么多新闻媒体去跟进报道,包括后来出现的舆情反转,从一致的同情母亲到褒贬不一的评论,对这位母亲进行道德批判。

其次,可以从社会层面来理解积蓄的情绪,即受众心理。在社会进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发生很多问题,例如伴随着体制转换、社会转型,几大矛盾日益深化,这些问题就暴露在各类的社会事件中。而当一个社会的言论管控较为严格时,人们就会转向相对处于无政府状态、管控较为宽松的网络,通过社交媒体等平台发声。每一个网络热点事件必定对应着现实社会中的某个甚至某些问题,当它出现在网络上并且得到一部分受众的关注,受众被压抑了很久的、难以消解的情绪就与之产生共鸣,从而导致舆论扩大化。从《2015年互联网舆情分析报告》总结的二十个热点舆情事件可以看出,容易被积蓄起来的情绪是民族情感、灾难发生后的同情、对腐败的厌恶、追求财富、寻求公平正义、渴望真相、对生存环境的忧虑等。这些是当前社会状况下受众普遍会有的情绪,同时也暴露了社会问题与社会矛盾。

再次,事件的受关注度是呈上升趋势还是反复波动,这与“把关人”有关。网络社会中的“把关人”虽然弱化了,但并非不存在。我们可以反向理解李普曼所说的“拟态环境”,政府、媒体及机构是一个“把关人”群体,“把关人”面对热点事件或即将成为热点的事件,重新筛选呈献给公众的信息,重新作出议程设置,构建“把关人”理想的“拟态环境”,受众困于其中而不自知。能够成为网络热点事件的事件,有在“把关人”把握之中的,也有之外的,但大部分都在掌控中。

三、事件热点判断标准解析

判断事件是否已经成为网络热点,笔者认同闫思甜、吴双建的观点,主要有以下三个关键要素:网民疯狂转载,意见领袖介入评论或批判,众多媒体持续跟进。但是值得注意的现象是,有个别事件从网络上出现后,出于某种或某些原因,很快就消失了,相关言论被清除得很干净,你无法在网络上(至少是中国的网络上)搜索到与之关联的有效信息。没有新的报道,各大新闻媒体也不会跟进,但是网民依然持续关注,并且屡败屡战,这应该也是网络热点,或者说,是隐形的网络热点,它不会消失,依然存在于人们的记忆中,一旦遇到契机或类似事件,就会爆发出来,重新成为网络热点并且其舆情难以被掌控。

闫思甜、吴双建认为,媒体介入是成为热点事件的必要条件,对此,笔者持有不同观点。媒体的报道是成为网络热点的重要条件而不是必要条件。因为事件在正常的网络传播过程中,随着人际传播、群体传播而增强受关注度,其受众从被动关注转向主动关注,同时媒体介入、进行议程设置。可有些网络热点事件是没有媒体会主动发声并为公众寻找真相的,这些事件发生后,媒体集体失声,或是用其他方式迅速转移受众注意力,使得事件成功避过舆论的风口浪尖。

另外,网络热点事件有两种富集情况,一种是事件的受害人或受益者主动爆料(一般在网上进行)、呼吁,从而逐渐引起广大受众的关注、评论和转发。这类的典型案例有真假淮南虎事件、雷洋事件、魏则西事件、张际勇事件等。另一种是与事件无直接利益关系者的自发行为,主要出现在反腐倡廉事件中,例如天价表哥案。

从单个网络热点事件来说,它符合生命周期论的一般规律:出现、成长、成熟、衰落。但有两点要说明,第一,热点事件其实没有衰亡,只是受众的注意力是一定的,当出现新的具有富集体要素的事件后,受众转移视线,使得旧的热点事件被冷落,这与新闻属性有关,“新闻是易碎品”,存活期较短。第二,单个热点事件衰落的同时往往也伴随着另一个热点事件的兴起。层出不穷的热点事件使得这个热点事件群成为同等级的富集体群体,并折射出社会的矛盾冲突和亟须解决的问题。

四、网络热点事件的信息富集效应理论总结

由此,网络热点事件的形成机制即其信息富集效应理论基本构建完成。网络热点的事件本身已经具备了生物富集体的功能或者说要素,即事件是在现实环境中必须是很少被公开报道的,事件必须是能引起受众共鸣的,事件是不易被解决的。它在出现以后,从网络环境和现实环境中积蓄社会问题导致的受众情绪,从而使该事件的受关注度超过一般事件。受众、媒体、政府等多方的关注和介入,使其成为网络热点事件,甚至延伸到现实社会,成为社会热点事件。层出不穷的热点事件使得这个热点事件群成为同等级的富集体群体,并折射出社会问题。本文的缺点一是没有做出相应的富集系数,二是没有对不同的网络热点事件做类型学分类,不同类型的网络热点事件形成机制是否有差异性有待探讨。

【参考文献】

[1]jiaojh.生物富集[EB/OL].维基百科,2016.http://www.baike.com/wiki/%E7%94%9F%E7%89%A9%E5%AF%8C%E 9%9B%86.

[2]肖竞,周德平.酵母对微量元素硒的生物富集及应用[J].中国饲料,2004(19):10,26.

[3]赵迪,王欢.“网络热点事件”成因及对网民的影响分析[J].消费电子,2012(17):62-63.

[4]丁柏铨,郭舒然.对2009年网络热点事件的传播学解读[J].江南社会学院学报,2010,12(1):27-30.

[5]李竖斌.网络热点事件传播走向分析及应对策略研究——以“海大最强寝室”事件为例[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5(32):153-154.

[6]阎思甜,吴双建.网络热点的流变与舆论引导[J].中国记者,2010(8):12-13.

[7]开美龄,郭江峰,金仁耀,徐步进.氟磺胺草醚在模拟水生生态系统中的行为特征[J].农业环境科学学报,2005,24(3):486-489.

[8]尹颖,孙媛媛,郭红岩,王晓蓉.芘对苦草的生物毒性效应[J].应用生态学报,2007,18(7):1528-1533.

[9]杨晶晶,梁成华,王珊珊,等.不同土壤类型对花生(Arachis hypogaea L.)籽实镉积累特性的影响[J].中国农学通报,2012,28(9):121-126.

猜你喜欢
热点受众生物
生物多样性
热点
生物多样性
上上生物
第12话 完美生物
热点
用创新表达“连接”受众
结合热点做演讲
用心感动受众
媒体叙事需要受众认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