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 丹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和繁荣,我国的文化出版事业,也一直处于快速发展和持续进步中:图书出版数量越来越多,出版行业所创产值和利润逐年增高,出版从业人数也逐年扩大。新闻出版总局公布的《新闻出版产业分析报告》2013—2016年的数据显示:2013年,全国图书出版从业人数有6.48万人;2014年,全国图书出版从业人数为6.61万人;2015年,全国图书出版从业人员有6.7万人。2013年至2015年,图书出版从业人数呈现逐年稳步上升的趋势。
国家“十三五”规划明确指出,“十三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之一: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增强文化凝聚力。深入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显著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文明素质,基本建成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丰富适应人民群众需要的文化产品,使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明显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和文化国际竞争力。
在文化强国政策的指引下,我国的出版文化事业必将吸引更多的精英人才投入其中。与此同时,如何帮助出版业的编辑新人,更快、更好地实现职业化,也成为各个出版机构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本文从实践经验和教训出发,关注如何妥善解决编辑成长与职业化问题,总结出一套图书编辑成长阶段论,以期有助于编辑的成长与进步。
王余光先生说过:“我们称张元济、王云五、陆费逵、邹韬奋等为出版大家,是因为他们曾给予那个时代的文化,以大的好的杰出的影响,还不仅仅因为做成了了不起的文化产业而已;我们记下鲁迅、巴金、胡适、茅盾、顾颉刚、徐志摩等人的出版事迹,是因为他们在出版领域的进退出入,曾为那个时代的出版,涂抹上鲜亮的文人学者色彩;我们书写沈知方、张静芦、沈松泉、汪孟邹、汪原放、伍联德、赵家璧、张竞生等人的出版故事,是因为他们自有某种出版精神气质,叫人不由自主地为之感慨。”①吴永贵:《民国出版史》,福建人民出版社,2011年,第3页。
前辈出版大家的高度,固然是我们这些普通人难以企及的。但是,作为出版企业一线的生力军,编辑的力量不容小觑。未来的出版业,同样需要编辑们通过自身的努力能够逐渐给予时代的文化,以大的、好的、杰出的影响。
笔者认为:一名编辑人员,从实习小兵到默默无闻的普通编辑,再到完成职业化的成熟编辑,进而上升到实现品牌化的名编名策的职业发展,是一个长期积累、不断成长与进步的过程。因此笔者称其为:编辑成长阶段论。具体而言,第一阶段学规范、学流程;第二阶段学榜样、学规律;第三阶段积人脉、汇信息;第四阶段用数据、用历史;第五阶段出创意、做品牌。以下分而述之。
第一阶段:学规范、学流程。
何为学规范?首先,学习新闻出版的各项法律法规及其他规范标准,如《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实施条例》《出版管理条例》《音像制品管理条例》《出版专业技术人员职业资格管理规定》《出版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暂行规定》《图书质量管理规定》《出版物汉字使用管理规定》《标点符号用法》等。其次,学习所在单位的各项编辑出版规范及其他规范,比如岗位职责规范、生产流程规范、营销管理规范、经营管理规范等。再次,学习使用权威工具书,比如《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辞源》《辞海》等。
何为学流程?所谓流程,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流程,包括图书出版全流程,大致可以从市场调研、选题开发、项目策划、著译者选取与联系、样稿写作或试译、签订合约、定期沟通与检查、统稿、完稿齐清定交付、三审三校、封扉设计、内文设计、用纸选取、文案写作、核红、出片、正式下厂印刷、制版调色、核查蓝纸、手工装订样书、检查样书、大量批装、入库、上市、样书寄送、组织营销、发行、回款、稿酬结算、本项目的后续追踪与跟进、著译者的延续产品开发等。狭义的流程,可以仅指从完稿开始编辑加工到图书正式出版的过程。无论是广义流程还是狭义流程,其间的每一个环节都充满着很多的学问,并非看起来如“庖丁解牛”“唯手熟尔”那么简单。“九层之台,起于垒土”,编辑进入职场的第一个阶段尤其重要。对于这些出版业的新人而言,最急迫、最重要的任务就是学习行业基本规范和流程,理论联系实际,在日常工作的锤炼中打好编辑事业的坚实基础。
第一阶段一般需要两到三年时间的学习和积累。
第二阶段:学榜样、学规律。
学榜样就是充分利用榜样的力量,作为编辑成长的灯塔,指引前进的方向。榜样的选取,既要有远的,也要有近的。
远距离的榜样,是指那些与你时空距离较远的古今中外出版史上的杰出人物。编辑可以根据个人喜好,选取一个或者多个人物,作为长期职业发展理想的目标榜样。比如:英国企鹅出版集团(Penguin Books)创始人艾伦·莱恩(Allen Lane)、美国编辑家麦克斯·珀金斯(Max Perkins)等。
近距离的榜样,是指就在身边的出版从业者,比如同事、领导,或者即使不在身边,但编辑本身拥有某种便于模仿和请教机会优势接近的榜样,比如熟识的同行前辈、同门师兄弟师姐妹等。在商务印书馆、人民教育出版社等历史上均发挥过重要作用的“师徒制”模式,在今天的编辑培养中仍然值得提倡。即使身边没有这样的制度,编辑也要在工作中找到适合的好老师,作为自己学习的榜样。学习榜样的经验,不仅可以促进自己业务能力的快速提升,也能为自己的职业规划逐渐理清思路,获得清晰的职业定位和可预见的发展路径。
学规律就是学习客观规律。首先是含有从业者主观能动性参与的编辑、出版、发行、营销、经营、管理等领域的种种规律。其次是图书产品的规律,比如:从畅销书总结封面设计规律、书名拟定规律、文案展现位置重要程度的规律、图书上市后的销售周期长度等。
第二阶段一般可以在从事出版业第四年、第五年的时间内完成。
第三阶段:积人脉、汇信息。
积累人脉关系几乎是每一个渴望事业成功的人必须充分重视和积极实践的。
心理学上有一个著名的六度分割理论(Six Degrees of Separation)。1967年,美国社会学家Stanley Milgram用一种新的设计方法检验了这一理论,使得“六度人脉”理论应运而生。Stanley Milgram将其称之为“小世界现象”。这个世界上的每一个人,都拥有一个可以发挥自我主观能动性去积极构建的“小世界”。
“伟大的微软公司也曾宣布,他们证实了六度分割理论的真实存在。在2006年,微软人员通过一项MSN网上消息传递试验的研究表明:任何两个人平均需要6.6个人搭桥,就能建立联系,中间值是7个人,最多的则是29个人。”①李维文:《六度人脉》,湖南文艺出版社,2012年,第15页。
基于六度分割理论产生的六度人脉关系法受到广泛欢迎。“正如洛克菲勒曾说过的:‘我愿意付出比天底下得到其他本领更大的代价来获取这种与人相识相处的本领。’而在好莱坞则流行一句话,‘成功,不在于你知道什么或做什么,而在于你认识谁’。”②同①,第2页。
六度人脉理论,同样适用于编辑积累人脉关系网的实践。一般来讲,编辑可以通过血缘关系、地缘关系、校际关系、师承关系、同窗关系、同事关系、客户关系(含著译者、媒体人、设计师、印刷厂人员等)、随机关系等来拓展人脉,逐渐搭建和形成自己的核心业务关系圈。
其他关系都好理解,而所谓随机关系简单来说就是一种存在不确定性的关系。既然随机关系存在不确定性、充满未知,那么就需要编辑自己去寻找、去发现、去创造并抓住机会。诸如:参加国际国内的各大书展、学术研讨活动、读书分享会、同行的特色营销活动,等等。
身处一个瞬息万变的信息化时代,编辑不仅要具备优质的人脉关系网,还需要有敏锐、迅捷的信息汇聚能力。同时,这两者之间又是可以相互促进和提升的。
日本三洋电机的总裁龟山太一郎自创了一套“情报槽”理论,他最拿手的绝活就是收集和传递信息。龟山太一郎表达过一种观点:“信息从来都是从人的身上加以汇集,并对他们进行建档。既可活用,又能引起对方的回应。就像我们将一条活鱼放回到了鱼槽中,我们把情报养在情报槽里,才能随时吸收到足够的营养。”③同①,第13页。这一观点说明了汇聚信息的重要性。
当然,编辑获取信息的渠道非常广泛,几乎可以囊括任何地点、任何时间、任何事或物,比如互联网、新媒体、图书馆、博物馆、纪念馆、书店、报纸、杂志、展会、聚会、课堂等,都可以作为编辑获取信息的媒介。这充分印证麦克卢汉著名的论断:媒介是人的延伸。
当今社会,各种资源非常丰富,甚至有“信息过剩”的风险和危机。编辑想要从容高效地获取信息,需要注意的是一定不能盲目,否则极有可能陷入“泥牛入海”“劳而无功”的困境。
相反,编辑在做获取信息的工作时,要有所规划地,配合不同时期、不同事项的特点来优化自己对于媒介的选择与组合。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汇聚全部或者尽可能多的有效信息,是编辑修炼信息力的基础目标,从而汇而致用。
编辑从业八至十年,应能够很好地修炼第三阶段的能力。
第四阶段:用数据、用历史。
这是一个大数据时代。大数据是国家战略部署的重要一环。例如:2012年3月22日,奥巴马宣布美国政府投资2亿美元启动“大数据研究和发展计划”(Big Data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Initiative)。
选取我院2017年6月~2018年2月收治的老年冠心病行介入手术患者124例作为研究对象,各62例,干预组中男35例,女27例,年龄(68~76)岁,平均(72.2±1.4)岁。对照组中男30例,女32例,年龄(66~80)岁,平均(73.5±1.5)岁。两组在基本资料的比较上,经统计学处理,无显著性差异。
大数据对个人工作与生活具有重要的影响。克莱·舍基宣称:“当我们使用网络时,最重要的是我们获得了同他人联系的接口。”①克莱·舍基:《认知盈余》,胡泳、哈丽丝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年,第18页。“并不是我们的工具塑造了我们的行为,但是工具赋予了我们行为发生的可能。”②同①,第71页。而淘宝网早在2011年年底就推出了自己的数据产品——淘宝指数,淘宝用户可以通过使用淘宝指数,了解某类商品在淘宝网的购买趋势。
从某种程度上说,数据拥有最强大的说服力。编辑要学会用数据,才能更好地与时俱进,才能更高效地实现图书的价值,包括经济价值、社会价值和文化价值等。
通常,可供直接查阅与参考的数据来源有北京开卷公司提供的全国零售市场、几大网店的时时销售数据、北京新华文化购书指南数据、出版行业年度报告、中国图书商报、新京报等各媒体公布的畅销榜单及其他行业数据。此外,拥有一定职权的人还可以详细查阅本单位生产经营方面的各项年度数据、季度数据、月度数据、时时数据等。
编辑应具备在看懂这些数据的基础上,轻松地获取所需的数据信息支持的能力,并且能够从中归纳、总结出一些规律、特点或者引发一定的疑问或思考。从而充分利用大数据信息,将其落实到编辑工作的全部细节中去,比如:促进选题方向的清晰化、著译者资源的优质化、虚拟目标读者的具体化、营销策略与方法的多元化、销售服务的便捷化(亲民化),等等。
腾讯公司董事会主席兼首席执行官马化腾在给2015年10月出版的《微信力量》写的序言中称:“现在,微信拥有超过6亿月活跃用户,不断开放的、各种各样的接口为大家提供了丰富多彩的想象空间。我们也看到,大家在微信上创造了大量的应用。很多政府部门、企业都通过它为用户提供了精妙绝伦的服务。”③谢晓萍:《微信力量》,机械工业出版社,2015年,第V页。
从出版实践来看,已经有不少图书产品通过利用微信平台创造了爆款销售的业绩。如:众所周知的“罗辑思维”团队,2014年6月,在读者事先并不知道书目的情况下,在90分钟内,销售出8000套单价499元的图书礼包。这份“罗辑思维图书礼包”中包含《心外传奇》《趣味生活简史》《黑客与画家》等;2015年11月,又以凯文·凯利的新书《必然》创下一天之内首印5万册销售一空的纪录。再如:2015年张艺兴新书《而立·24》在做预售时,仅开放24分钟限时抢购,却取得了68537册的销售成绩。
从博客、微博、微信到直播,新媒体让编辑与作者、编辑与读者、作者与读者之间的距离变得触手可及。上海看榜信息科技有限公司(新榜)榜单已经成为不少一线编辑寻找潜在作者、潜在读者的得力助手。用好大数据,往往能够让编辑轻松地找到那些与自己“气息相投”的作者、作品和消费者。
编辑不仅要学会用数据,而且还要学会用历史。唐太宗说过,“以铜为鉴,可正衣冠;以古为鉴,可知兴替;以人为鉴,可明得失”。英国哲学家培根也有句名言:“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聪慧,演算使人精密,哲理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有修养,逻辑修辞使人善辩。”
在出版工作中,用历史的方面很多,采取的方式、方法也是不胜枚举。举例来说,正是基于编辑和出版者对莎士比亚书店历史的了解,中国市场近四五年间才诞生了至少三个不同中译本的西尔薇娅·毕奇的《莎士比亚书店》。再如:1996年光明日报出版社出版过法国皮·蓬塞纳主编的《理想藏书》,1999年该社接着出版了王余光编的《中国读者理想藏书》,这是该社对其历史图书产品畅销因素延续开发的表现。而2011年上海人民出版社再次出版了皮·蓬塞纳主编的《理想藏书》,并做了全新中文增补版,这又是基于对出版历史的了解才做出的市场判断。关注时时出版动态、阅读大量国内外出版史料等都可能获得如饮甘泉般的滋养。
作为拥有十年以上从业经验的编辑,数据也好、历史也罢,“为我所用”是职业化的鲜明标志。
第五阶段:出创意、做品牌。
当多年积累的编辑实现了以上四个阶段的攻坚之后,水到渠成地要从幕后更多地走向台前,出创意、做品牌,迎来职业发展的新境界。正如“世界上从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一样”,新鲜创意在这个世界也是无处不在的。出创意,既要有敏锐的市场嗅觉,也要有敢为天下先的魄力,更要有不折不挠的试错精神。做品牌,严把产品质量关,不妥协、不浮躁,在时间和细节的打磨中安静、淡然地用心做书匠,向读者和社会交出尽可能完美的作品。
唐浩明十年磨一剑,在经历过整理编辑《曾国藩全集》《彭玉麟全集》等的扎实积累后,著成了长篇历史小说《曾国藩》,实现了从编辑到学者的华丽转身。
2006年综合性人文社科Mook读物《读库》诞生,人称“老六”的创始人张立宪始终坚持“老老实实,把一本书做得像本书”,使得读库的系列产品在读者中拥有较好的口碑。正是这种品牌性的积累,酝酿了十年后“读小库”的问世。
有着多年财经畅销图书策划经验的卢俊带领“小中信”童书团队,陆续推出了爆款图书《疯狂动物城》《科学跑出来》等VR概念产品,还大胆尝试IP运营等大动作,使得“小中信”品牌在短短不足两年的时间里迅速成为国内童书市场的佼佼者。
一般从业十五年以上的编辑,如无特殊原因,一般是会将出版作为终身职业的从业者,出创意、做品牌,成为有品牌号召力的名编就成为一种不可避免的职业追求。
未来是属于创意精英的世界。有志向的编辑,应该把自己培养成为拥有高品牌价值的文化创意精英,出创意、做品牌,充分享受出版的乐趣和成就感。
【参考文献】
[1]吴永贵.民国出版史[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11.
[2]李维文.六度人脉[M].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2012.
[3]克莱·舍基.认知盈余[M].胡泳,哈丽丝,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
[4]谢晓萍,等.微信力量[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5.
[5]拉斯洛·博克.重新定义团队:谷歌如何工作[M].宋伟,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15.
[6]罗振宇.罗辑思维[M].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13.
[7]俞晓群.这一代的书香:三十年书业的人和事[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0.
[8]皮埃尔·蓬塞纳.理想藏书[M].余中先,余宁,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