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楠,郁有祝,刘娜娜
(安阳工学院 化学与环境工程学院,河南 安阳 455000)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简称“卓越计划”)是为了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关于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等战略部署,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而提出的高等教育重大改革计划。鉴于高校层次不同、类别不同、定位不同、服务辐射范围不同,具体投射在培养目标、培养方案、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侧重上也必然不同[1-3]。
应用型高校培养的人才可依照其职能内涵粗分为三类:设计型人才、技术型人才、操作型人才[4-6]。以安阳工学院化学与环境工程学院为例,作为一所应用型教学研究类高校,自08年第一届本科生毕业以来,平均每年有近30%的学生进入高校读研,这其中近5%学生会继续读博或出国深造;50%左右学生在化工相关生产企业或行业从事管理、设计、操作等工作。因此,以就业为导向,开展卓越计划背景下的学生分类培养是重要的改革举措。
以我学院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为例,从一次就业情况看,所培养的学生以技术型、操作型为主,学术型为辅。故此,为强化综合培养效果,近三年,在师资队伍的建设上,积极引进与企业有深度技术合作的博士或博士后,增进学院浓厚的工程应用型研究氛围;鼓励中青年教师继续进修或积极参与国内、国外交流,拓宽视野,提升自身理论素养;增进校企合作密切度,促进专业教师在企业实践中的锻炼、融合,提高“双师”型教师比例;聘请企业优秀技术人员担任我学院外聘教师,直接参与学生理论或实践课程的指导。
卓越工程师培养目标的实现依赖于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也依赖于课程内容的逻辑性和系统性。近三年来,我学院积极在以下层面作出改革:
(1)人才培养方案调整。为强化学生实践动手能力,我学院先后三次对人才培养方案进行理论课程总学时压缩,实践环节总学时提高,部分专业实践环节学时比例达37%;压缩基础理论课程内容,增加工程基础课程内容,为“卓越”奠定基础。
(2)与企业对接,共同研究、调整课程体系及课程内容。如:我学院与上海某研发企业有较好的实习、就业合作,在学生实习、就业信息反馈会上,该企业明确表达了希望我学院增加仪器分析实验课程的实验项目,特别是大型精密仪器实验项目。这不仅有助于培养高应用型分析、检测类工程岗位人员,加速学生就职后的融入,同时对于学术型学生的培养也有较强促进作用。
(3)增加开放性实验项目,提升学生研究兴趣,引导学生自主完成问题分析、方案提出、实验验证、总结提升全过程,最大程度的培养学生的实践思维和实践能力。
(4)高校合作,共享教学资源。实习是检验知识消化及工程能力的重要途径,工厂实习虽然全面,却仍有“窥其表不见其里”的不足,为强化认知效果,经与濮阳职业技术学院工程实训中心联系,学生增设三天的典型生产设备现场拆装实习内容,最大程度的促进了学生对设备内部结构和工程拆装特点的理解和把握。
(5)针对性编写应用型教材。针对我学院学生的学习能力和专业基础水平,结合大多数学生就业岗位特点,为使学生更好、更快的融入课程,理解、吸收并活用专业知识,并在毕业后较快完成岗位融入,学院教师主编或参编了多本应用型教材的编写,部分教材已在实际教学工作中发挥了较好作用。
以提升学生学习自觉性、自主性为目标,在促进学生理解知识内容、掌握工程要点的同时,为充分锻炼其工程思维、实践操作和逻辑表达能力,我学院在传统教学模式基础上开展了一系列教学改革。
(1)课堂反转。转换授课主体,对较易理解的知识点内容由学生进行讲解,并要求其结合生活或生产实例进行说明,较好的锻炼了学生的理论联系实际能力,又调动了课堂氛围,学习效果理想。
(2)案例化教学。结合业内有趣的创新或极具影响力的新闻事件报道来剖析知识,或邀请企业高工进行专题讲解,真实、生动、立体的还原了工程特点和工程原理,学生学习兴趣高,信息消化吸收快,同时,加大考核内容的实用性、职业性,增大实践性题目比例,进一步提升。
(3)现场教学。对于难以通过想象来认知的设备结构,组织带领学生前往实习实训基地或企业生产一线实地考察,将复杂问题具象化,加深学生对工程设备的理解力。
(4)模块化教学。部分课程进行模块化改革实践,将复杂繁多的知识点进行细化、梳理、分类,最终以清晰、简洁的模块进行多层面展示,便于学生通过对比、类比等来对课程内容的全面理解和深度消化。
(5)微课建设。卓越的工程人员应具备标准、规范、精确的实验操作水平,对于实验类课程,实验操作规范的掌握及实验安全守则对实践型人才培养具有重要意义,为强化教学效果,除课堂教学外,我学院建设了化学基础实验微课程,对诸如滴定、标准溶液配制等基础操作规范进行了现实演示,学生可反复观看学习,有力推进了教学效果。
(6)网络平台运用。充分利用网络的便捷性与灵活性搭建新型教学平台,学院建设有实验室安全理论知识评价系统网站,通过在线自测并奖励形式,在提高学生自学兴趣的同时,顺利实现了实验室安全操作知识从感性认知到理性认知再到实践掌握的飞跃。
(1)导师制的设置。在学生明确学业目标后,可依据其选择来针对性分配导师。如对考研深造学生优先分配博士或高级职称教师为导师,针对性培养其科研思维,并对学生考研相关工作做出指导;对计划进入专业相关企业工作的学生,优先分配有工程背景的老师为导师,更利于其工程思维的养成。
(2)科研助理的设置。对于计划考研深造或从事研发生产的学生,学院内设置有部分科研助理岗位,学生可提前进入实验室,跟随老师开展科研工作,在其中得到研发锻炼。
(3)实践型竞赛赛事举办及参与。学院现举办有化工实验操作大赛、环保设计大赛、化工设计大赛和大学生科技创新等多项赛事,同时积极参与了国内知名的多项化工相关工程设计赛事,这对设计型和技术型工程人才的培养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
(4)“3+1”培养模式的尝试。“3+1”为三年学校课程学习,一年企业岗位锻炼。对于技术型和操作型工程人才,一年的企业岗位锻炼最大程度提供了接触生产实际的机会,学生能够从最清晰的视角来学习工艺流程、工程设备、工艺操作及自动化控制等具体内容,大幅缩短了学生毕业后到生产岗位融入的时间。
从一系列举措的具体实施效果看,近三年来,在有我学院较多毕业学生的化工企业中,其毕业生满意率跟踪调查结果显示,90%以上毕业生的工作能力和业绩得到了企业的高度评价和认可,少数学生在经过2~3年的岗位锻炼后已快速成长为企业的技术骨干和管理骨干;考研深造学生中已有多位在博士毕业或出国深造后进入高校从事科研、教学工作。建立在卓越计划下的化工专业分类培养模式已初见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