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县位于甘肃省,地处陕、甘、川三省交界处,拥有三省特有的文化背景和民俗特色。文县白马人在当地藏族文化的影响下,结合自己民族的独特文化背景,逐渐发展出了具有自己民族特色的传统歌舞形态。
文县白马人对于歌舞的喜爱在日常生活中表现的淋漓尽致。白马人的传统歌舞主要用于祭祀等活动,每当举行祭祀活动,白马人就会通过歌舞的形式,来传达他们的感情。
文县白马人比较著名的传统歌舞主要有火圈舞以及“池哥昼”。在舞蹈当中,白马人会穿上颜色鲜艳的服装,不论男性还是女性,都会通过夸张的舞蹈动作和极具张力的舞姿来传递自己的情感。
在“池哥昼”的舞蹈当中,因为这种舞蹈主要用于祭祀时期,因此男性在“池哥昼”舞蹈中的服装会很夸张。比如,他们会身着颜色靓丽的服饰,在其身后会有牛尾巴的装饰,在面部装饰上,也会有各种面相较为凶狠的面具作为装饰。以这种较为凶狠的服饰作为传统歌舞“池哥昼”的装饰,能够表明当地白马人对于这场祭祀活动的期许,希望通过这种歌舞的形式,以原始且直观的方法驱赶走当地的不吉祥的因素,同时吸引吉祥征兆,以使得农业丰收,当地百姓生活得更好。
与“池哥昼”相同,火圈舞在舞蹈过程中,舞者也会穿上鲜艳得服饰,目的是祈求幸福美好的生活。但与之不同的是,在火圈舞中,人们的服饰会相对简单一些,但依然色彩多样。同时,一人在中间舞蹈,旁边放有燃烧的柴火,而周围的人会围成一个圈,手拉手跳舞。这种形式同样传达了文县白马人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群众团结一致的生活态度。
从“池哥昼”和火圈舞两个典型的文县白马人传统歌舞出发,能够发现文县白马人传统歌舞的集中艺术表现形态,这种表现形态同样体现在该民族其他的文化遗产当中。
首先,从“池哥昼”当中,可以看到文县白马人传统歌舞的艺术表现形态中原始性的方面。在“池哥昼”中,舞蹈者的面部面具、身上的衣着及配饰,都彰显着白马人传统歌舞中的原始性。舞者的面具通常是面相较为凶猛的野兽,或较恐怖夸张的造型。从颜色上看,则较多以动物的自然颜色,或鲜艳的颜色构成。从面部表情看,表情通常较为夸张,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具有恐吓的性质。面具的眼睛和嘴巴也通常较大。在服装配饰上,“池哥昼”当中动物尾巴的形态,则进一步体现了白马人的原始性艺术表现的形态。通过动物尾巴这一元素,使舞者能够更为形象地表现舞蹈内涵,起到祈福消灾的作用。因此可以看到,白马人传统歌舞对面具、服饰等传统歌舞元素的设计,在传统歌舞当中加入原始动物形象并运用夸张的手法进行情感表达,能够充分反应其传统歌舞对于原始性的重视,也因此能够体现白马人传统歌舞最初存在的意义以及它所包涵的内在文化底蕴。
其次,任何一种歌曲舞蹈形式,都是一个民族或者地区的文化表达形态之一,因此在艺术表现形态方面,也一定具有文化性和娱乐性的特点。在文县白马人的传统歌舞当中,虽然这些歌舞的主要使用场合是祭祀活动,但由于白马人对歌舞的喜爱,以及歌舞特有的属性,白马人传统歌舞当中仍然能够体现艺术表现形态当中的文化性与娱乐性。通过传统歌舞,舞者能够跟随音乐起舞,旁观者能够在音乐的带动和舞者舞姿的感染下一起起舞或者合唱。同时,通过传统歌舞,不同家族的群体能够汇聚在一起,一起感受音乐和舞蹈的魅力,一起在愉快的氛围中祈求美好幸福的生活。因此可以说,白马人传统歌舞能够充分体现具有文化性和娱乐性的艺术表现形态。
在文化属性方面,文县白马人的传统歌舞充分体现了当地人民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对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向往以及人民团结和谐的生活方式的追求。
歌舞一直是表达人们情感的有效渠道之一。通过舞蹈动作的设计、歌曲曲调和演唱方式的选择、歌词的谱写等方式,人们会表达出不同的感情色彩。文县白马人传统歌舞的艺术表现形态,就反映出了当地人对自身文化的一种强烈认同感。他们将自己的历史文化背景与歌曲舞蹈形式相结合,将大自然的动植物与人类相结合,在传统歌舞的表达过程中,传递出他们对大自然的接纳,希望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愿望。同时,其传统歌舞的艺术表现形态,传达出文县白马人对未来生活的追求。在祭祀等活动中,利用传统歌舞对不吉祥的事物或现状进行驱赶,以迎来祥兆。通过夸张且极具野性的歌舞表现形态,与过去的苦难告别,迎接新的美好生活。
可以看到,传统歌舞作为表达情感的途径之一,文县白马人充分利用这种途径,表达了对自己文化传统的强烈认同,以及对未来生活的期许,充分体现了当地特有传统歌舞特有的文化属性,这也是其传统歌舞能够长期流传的原因之一。
参考文献:
[1]古元章.陇南白马人民俗文化图录[M].甘肃人民出版社, 2012.
[2]刘进.白马人文化研究现状及路径选择[J].四川民族学院学报,2016(10).
[3]雍敦全,宋康.白马人舞蹈文化的保护与传承研究[J].艺术评鉴,2016(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