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芳
(齐齐哈尔广播电视台,黑龙江 齐齐哈尔 161000)
新闻报道具有显著的特征,时效性、客观性、真实性、传播性等都是它的特点。因此,在新闻写作叙事的过程中,如何平衡新闻内容的传播与新闻内容的真实之间的关系,这就需要在叙事角色上进行深入的分析与探讨。新闻报道具有亲和力,才能迎合受众的需求,才能在激烈的媒介环境竞争中,确保新闻媒体的优势地位并发挥积极作用。但与此同时,在满足新闻内容亲和力的同时,还应该科学把控新闻报道的特点,使得新闻报道不会失真,不会丧失新闻事件的真实客观性。因此,新闻报道中应用“我”的叙事角色,能够基本满足传播者、受众双方的相关诉求。
新闻报道是面向广大受众的,新闻内容是真实、客观存在的,但叙事方式、叙事风格、叙事特点的运用的主动权在于新闻记者。新闻记者在处理新闻内容的过程中,具有一定的主观能动性。他们所创立的叙事角色,直接决定着新闻报道的传播效应。在新闻报道中“我”的叙事方式的存在,能够为新闻记者与广大受众之间搭建一种沟通与互动的桥梁,既尊重新闻内容的客观、真实,同时也能够迎合受众的阅读或收看需求。
在新闻报道中,新闻记者采用不同的人称代词,直接体现着新闻报道不同的角色。长期以来,新闻记者为了尊重新闻报道的真实性和客观性,往往将自身的角色等同于新闻内容的“旁观者”的角色,这无疑会拉大新闻记者与受众之间的心理关系。而在新闻报道中采用“我”的叙事的方式,一般将其限定在某些体验式的新闻报道中,比如“记者走基层”等类型的报道。但其实而言,在新闻报道中,运用“我”的叙事的角色,能够迅速拉近新闻记者与受众之间的关系,能够迅速增强新闻内容与受众之间的亲近程度。运用这样的叙事角色,新闻记者不再仅仅是新闻报道的参与者,更是新闻内容的直接亲历者,如此反而能够增加新闻报道的真实感,满足新闻报道的贴近性。新闻内容是客观、真实存在的,但新闻内容不会主动地呈现出来,需要新闻把关人的筛选和凝炼,需要新闻记者对新闻素材的整理与取舍,然后将新闻内容加工成为新闻报道,以达到新闻传播的目的。在新闻报道中运用“我”的叙事角色,具有常规叙事方式难以比拟的优势。前者对于新闻记者的定位与出现是不同的,新闻记者不再是冷漠的“旁观者”,而是新闻内容的直接体验者和亲历者,新闻记者成为了受众的“眼睛”,新闻记者与受众之间的亲和力会得到完美体现。
在新闻报道中,基于“我”叙事角色的定位,会表现出两种具体的类型,即在新闻报道中,记者以第一人称来进行写作报道,或者新闻记者以一种受众参与报道的角度与方式进行新闻报道。但无论哪一种类型,运用“我”的叙事的新闻报道,在真实客观地还原和展现新闻现场,呈现新闻内容的同时,本身能够满足新闻报道的贴近性,进而维系比较稳定的受众群体。一方面,在新闻报道中,记者以第一人称来进行内容写作,以第一视角来进行内容呈现。当新闻记者身处新闻现场时,他们既是新闻内容的报道者,也是新闻事件的亲历者,他们基于职业素养来客观地呈现自身感受,他们基于职业素养来全面地展示新闻内容发生的环境。新闻记者在新闻报道的过程中,叙述本身就是以一种讲亲身经历的故事的方式来呈现新闻内容,这种叙事方式自然能够拉近受众与新闻报道的距离。另一方面,在新闻报道中,运用这种叙事方式,新闻记者不再出现,也不会出现第一人称“我”,而是以一种受众参与报道的角度与方式,即受众作为新闻事件的亲历者或目击者来进行“我报道”。在这种新闻报道中,新闻记者不再只进行内容的写作和呈现,而是作为一个“把关人”来负责对新闻内容的审查与核实。受众在“我”参与、“我”观摩、“我”感受、“我”体验等一系列“我”的过程中,也会参与到内容的写作方面。总而言之,无论是哪一种类型,在新闻报道中,运用“我”的叙事角色,都能够充分满足新闻报道的贴近性,真正拉近受众与新闻报道之间的距离。
在新闻报道中,基于两种类型的“我”的叙事角色,全面凸显了新闻报道的贴近性原则,也真正满足了受众的对新闻事件的需求。特别是在媒介融合的趋势下,这种“我”叙事角色的实践应用,还能够有效提升媒体的竞争力和亲和力。
新闻报道的题材类型是比较多样的,既有火灾、自然灾害等突发性事件新闻,同时也有静态类的非事件新闻。若采用第二、三人称,很难满足受众对新闻时效性的需求。即便当突发事件暴发后,记者第一时间赶到了现场,若采用第二、三人称报道,大量引用现场目击者的话语,也无法与新闻事件发生同步传播,这就使得受众在认知和感受的新闻内容的过程中,会产生强烈的距离感和生疏感。因此,在新闻报道中,可以利用“我见闻”来规避时间差。一方面,利用这种“我”的叙事角色,能够将搜集到的资料充分利用起来,有效弥补资料的时效差的弊端。如一些史事类非事件性新闻的报道中,记者若全面采用史料来进行陈述和支撑新闻内容,无疑会增加受众的陌生感,也无法提升新闻报道的时效性。基于此,新闻记者利用“我”的叙事角色,利用记者大量采访获得相关资料,或者记者通过其他渠道来对资料的搜集与整理,然后引导亲历者来进行回忆。通过亲历者陈述的方式,能够使得史料重新焕发生命力,能够规避史料的时效性差的弊端。同时,应用这种叙事方式,还能够降解受众对史料的疏离感,从而营造新闻报道的亲和力。另一方面,利用“我”这种叙事角色,无论新闻记者是否能够及时赶到现场,亲历现场,都可以利用这种“我见闻”的叙事方式,以第一人称开头来进行新闻内容的陈述。通过大量的直观描写或感受性的语言陈述,能够让受众从新闻报道中感受到浓烈的现场感。
在新闻报道中,若采用传统的叙述方式,无疑会让受众感受到强烈的不平等。受众本身对新闻事件的了解和认知是通过新闻报道来获取的,若采用“我亲历”的叙事方式,则能够有效降解新闻报道中传播者与受众之间的不平等性。在新闻报道中,这种“我”叙事角色的体现,其实就在于新闻写作者应该以自身的视角来讲述新闻内容,新闻记者不再是冷冰冰的旁观者,而是一个新闻内容的完整讲述者,这就能够降低受众对新闻内容的疏离感,同时也能够使得受众增加一定的代入感。比如在一些体验式的新闻报道中,“我亲历”的叙事角色,本身就能够营造一定的现场感,也能够消除新闻记者与受众之间的认知误解。
随着媒介融合的快速发展,自媒体成为当前媒介的新形式,这对传统媒体会产生比较大的冲击性。受众选择自媒体,就在于自媒体中的话语权及主观参与性。因此,在传统新闻报道中,利用“我媒体”的叙事角色,能够调整新闻媒体与受众之间的距离,能够营造一种平等互动的传播格局。传统媒介的公共性本身就具有较大的局限,在自媒体的冲击下,传统媒体的格局和空间都会受到较大的影响。基于此,利用“我媒体”的叙事角色,能够调试自媒体与传统媒体之间的距离,能够增加受众对传统媒体的认知。在自媒体快速发展的新形势下,受众对于新闻报道的认知也存在着较大的转变,受众更愿意参与到新闻内容的制作生产中。因此,“我媒体”的叙事角色,能够拉近传统媒体与受众之间的距离。
在新闻报道中,“我”叙事角色的运用能够全面规避新闻报道中常规叙事方式所产生的距离感,能够提升新闻报道的亲和力,能够缓和新、旧媒体之间的冲突与矛盾。同时还能够有效地提升新闻报道的时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