迟文功 山东省青岛市即墨区广播电视台
党员教育电视片,简称党教片,他的受众是广大党员干部群众,党教片的平民化,就是要在节目的选材、情感的表达、内容的表现形式等多个方面以广大党员干部群众的需要为基础,以平民的视角去创作,讲述老百姓自己的故事。只有这样的党教片才能有更强的亲和力和感染力。
过去的党教片,目的就是宣传教育。随着时代的发展,党教片开始呈现出作用上的多样性,逐渐涵盖了引导教育、服务群众、藏富于民等多元化内容。这个转变对党教片的创作艺术有着深刻的影响。党教片开始在重视宣传性的同时,发掘题材的社会性;在重视教育意义的同时,加强情感的平民化。党教片因而变得更加关注民生、贴近群众,更加富于人情味和个性化。在这样的艺术追求下,党教片开始把镜头聚焦在普通的党员干部身上。
2012年我们拍摄过一部专题片《桑榆情》,主人公毛云杰就是我们身边一名普通的共产党员。她是一名退休的老教师,没有做过什么轰轰烈烈的大事,只是带着村里的老年人组建起秧歌队和腰鼓队,农闲时节组织演出给当地的老百姓带来快乐。片中她说,退休了也是要为村里做点事情,这样人生才能更加充实。这个形象,就与从前党教片中的主人公形象有所不同。主人公没有被刻意拔高,也不说豪言壮语,不喊空洞的口号,而是坦然地说出自己真实的心路历程。初看之下,似乎主人公的境界没有以往的典型人物那么崇高,但细一琢磨,却更加有血有肉。
十八集大型电视纪录片《我们一起走过——致敬改革开放40 周年》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这部片子没有像以往那样站在宏观的角度来泛泛而谈,而是选取了许许多多普通百姓作为节目的主角,从他们的生活、工作的变化来体现改革开放40年所取得的伟大成功。整部纪录片展现了107 个典型的改革故事,摄制组采访了183 位改革的亲历者、参与者、见证者。许许多多普普通通的小人物凭着自己的勤劳的双手在改变自己的命运、家庭的命运。讲述他们的故事,展现他们的生活、思想、追求和人生价值,其实正是一种普通的社会关注,一种高尚的人文关怀,也应是新时代的党教片要用于承担的责任。
任何影视作品都是创作者对观众传“情”的一个过程,只有把这个“情”通过作品让观众理解了、接受了,才能算是成功。而情感在于真实,在于对人物内心的挖掘,绝不在于“假、大、空”的人物拔高。所以我们要以平民化的情感,塑造真实可信的人物形象,表现他们的愿望与追求,而不是反映夸张不实的“英雄”情感。
我们在拍摄青岛市即墨区潮海街道张家烟霞村党支部书记张敦正时,曾和主人公进行了一天的座谈。一个在服装批发市场上如鱼得水的百万富翁,却回到了穷村当村党支部书记,这其中的真实原因是什么?这是我们当时的最大困惑。任何创作者都想把主人公的动因向对党之忠、对国之爱、对民之诚靠拢。然而,这些主题怎么才能立住?照本宣科地讲一下主人公的经历,然后就着重渲染这些大主题,老百姓能信吗?老百姓也会思考,他们会开始怀疑主人公的激情从哪里来。理解不了这些激情,找不到激情的来源,典型人物的形象可能就会轰然崩塌。
所以,关键还是要拍出老百姓能理解的人物,能理解的思想感情。我们在摄制时选择了这样一个角度切入——价值。每一个人都有其生存的价值定位,有的人成了百万富翁,这百万富翁的身份就是他的终极价值。但有的人不同,他还有更高层次的价值观念。我们在拍摄《一个村支书的“兴村经”》时,处处都能感受到主人公张敦正的价值观念,不在于自己能赚多少钱,干多大事,而在于他能为家乡做多少贡献。他所做的那些事都是为了家乡能变得更好,父老乡亲能更富裕。这样一来,主人公的情感世界便贴近了观众。此片的题材其实并不出众,但最后获得成功,我以为正是因为这种对主人公内心世界的解析,达到了以情感人的效果。
我们常说,党员电教片的最大特点是鲜明的党性,因为它承载着社会义务和党建工作的责任,所以它所表达的主题必然要强调一定的政治性、教育性。作为党建节目部的电视工作者,经常遇到反映党建工作的节目制作任务,即工作汇报片。但一提到“汇报”一词,我们往往想到的是大标题分段、解说词贴画面的表现手法,结果拍出来的片子“看上去很美”,实则枯燥。其实这类片子也是可以变得好看的。关键在于我们要少采取那种长篇政论或工作总结式的创作模式,放下包袱,破除模式化,多以故事化的情结、平民化的视角来表现政治性的主题,以适应普通观众的欣赏习惯。
我们拍摄了一部表现第一书记驻村帮扶的工作片《第一书记驻村记》,把青岛市供销社派驻即墨区程戈庄二村第一书记牟钟宏作为跟拍对象,跟踪记录了他在村庄忙碌工作的一天。最初,他在采访中谈了很多套话,经过引导,他终于谈出了心里话。表现形式的平民化,让这部本来很可能显得枯燥无味的工作片变得趣味横生,在全面真实地展示工作的同时,大大提高了片子的观赏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