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真相”时代深度报道的困境与应对策略

2018-03-27 11:15刘志斌腾讯大楚网
传播力研究 2018年32期
关键词:权威新闻报道深度

刘志斌 腾讯大楚网

一、“后真相”——权威消解与深度报道的困境

“后真相”(Post-truth)是《牛津词典》2016年的年度英文词汇。“后真相”一个突出特点就是事实与价值是不等价,价值先于事实并指引事实。在信息爆炸年代,人们难以在短时间里判断事件真相,人们与其花更多时间分辨真相、相信真相,倒不如更乐意相信情感和态度。如果真相和自己预判相背离,那么人们可能会选择忽略这些信息。主观想法已明显压过了客观事实,因而在社交媒体上越来越多讨论的内容甚至还未核实,很多人就已经把自己的观点当成了证据。

网络的去中心化,使得把关人缺失,报道的倾向性大增,谁的嗓门大、谁的声音漂亮,就越容易在舆论战中获胜,真相不会被最先考虑。人们在互联网当中只有做到“分秒必争”才能最大限度形成传播影响力。如果“慢一点”,就意味信息会被覆盖,那些短平快的新闻更获得受众的青睐,新闻媒体在抢先发布新闻的时候,也同时往往会忽略核实新闻的真实性,真实、快速是新闻的魅力所在,在互联网时代更是如此,稍瞬即逝的信息时代,信息爆炸,慢一秒都会输掉竞争,因而新媒体当中可能就会因为抢时效而出现信息未得到核实和确认。

网络技术让“人人都有麦克风”,在过去,只有那些专业人士才能在媒体充当记者职责,他们凭借自己的专业地位对新闻事件进行报道和解读,树立一种“权威”。但网络兴起,新闻专业主义受到冲击,逐渐解构权威。这使得传统媒体的新闻报道在当下的媒介生态竞争中尤为艰难,尤其是以深度和篇幅见长的深度报道。

作为深度报道,就需要一定时间跟踪采访,才能挖掘到更多的新闻线索和新闻新闻材料提供给读者更多的信息去理解新闻事件的一个来龙去脉和走向,因而要从多方面、多视角、立体反映新闻事件,厘清内在发展原因,推演事件未来趋势。这样做是因为事物的本身就是错综复杂,要用变化的眼光看待,若机械地反映,则容易导致做成认知的偏差和观点的浅薄,不能对社会有积极的影响。但网络的内容,则偏向于浅薄、轻松,深度报道作为一种篇幅长、内容较多的新闻报道,在快节奏的生活下,不适合碎片化阅读的趋势,导致阅读人数减少,未受到更多人的青睐。

在“后真相”时代的深度报道,既是发展艰难,但又是如此重要,当我们习惯看网民或者自媒体这些“情绪化表达之后”,如果有一篇深度报道,或者会令我们更加理性看待问题,了解这个新闻事件的来龙去脉,以及未来走向,而作为专业媒体所做出的报道和解读是自媒体和普通网民所无法比及的。

二、应对策略

(一)建立稳定的报道风格和价值态度

在“后真相”时代,情绪和态度代替事实,成为判断决策的根据,有学者认为,通过诉诸价值和态度的新闻报道将更能获得信息传播的边际效应,这就要求媒体要建立自己独有的报道风格,力求做到大气得体以及有稳定的价值观,绝不能通过炒作热点事件,哗众取宠来吸引受众的眼球,深度报道在报道中有着特定的地位,它对于新闻事件的解读、帮助人们理解当下甚至推动社会进步都有着积极的作用,其所宣扬的价值观以及报道风格,必须是符合社会当下的主流价值观,不能出现浮躁。

(二)重塑专业权威和公信力

“后真相”时代,真相的缺位很大部分原因来自媒体权威和公信力的缺失。当新闻报道呈现浅表化的趋势时,自媒体或普通网民的力量就会上升。如果新闻报道仅仅只是一些浅薄的、没有深度的内容,其内容价值会变得“廉价”。

在“后真相”时代的今天,解释性报道和深度报道的独特价值对于纷繁复杂的世界,更有着“拨开云雾”的作用,因而这种报道方式应成为一种常态,尤其是在重大事件发生之后,深度报道能早发声和先发声,这不仅关系到媒体竞争,还涉及到引导整个社会价值取向和维护社会稳定,体现的是一个媒体的社会责任感,以此重塑传统媒体新闻报道的公信力与话语权。

(三)使用受众所喜闻乐见的传播方式

当下人们已经获取信息的主要来源已经有传统媒体到网络,或者说是社交媒体、新闻类平台媒体转变,深度报道要在“后真相时代”突围,就必须要使用适合当下受众接受信息的方式进行传播,在我国,新闻报道肩负多种角色,不但要让受众接受信息,还需要通过新闻报道引导社会舆论,维护社会稳定。既然受众接收方式改变,媒体从业人员也要适应这种变化。同时,可以适当引用或者分享UGC,以用户为中心,加强用户参与,培养用户的忠诚度。

猜你喜欢
权威新闻报道深度
深度理解一元一次方程
各大权威媒体聚焦流翔高钙
浅析如何在新闻报道中彰显以人为本
深度观察
深度观察
深度观察
跟踪督察:工作干得实 权威立得起
权威发布
深化“走转改”在新闻报道中践行群众路线
如何让新闻报道鲜活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