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的本质与意义及其分析

2018-03-27 07:25林志芬
成功 2018年12期
关键词:困境个体道德

林志芬

温州市华侨职业中等专业学校 浙江温州 325000

一、道德本质

梁漱溟在《中国文化要义》中厘定了“公德”和“私德”的概念,前者是指“人类为营团体生活所必需的那些品德,主要包括以下四点:第一,公共观念;第二,纪律习惯;第三,组织能力;第四,法治精神”。在一定意义上说,日常生活中所使用的“道德”,无论是其表层所指还是深层语意均偏重于社会性和公共性,其涵义近于梁漱溟的“公德”一词。换言之,从概念的所指与能指以及社会对其的认同感来讲,“道德”可以被看做是一套人们参与公共生活时应当遵守的外在基本规范,它是一个文化系统对其成员素养提出的特殊要求和内在规定。

道德不仅是一种外在规范,还同样具有主体性格,从本体论的视角来看,道德无外乎是个体采用的一种协调自身与周边世界复杂关系的内在准绳和心理尺度。质言之,道德是客观与主观复合的产物,它既具有主观色彩,又具有客观意义。道德的主观色彩表现在“道德”完全是个体自由意志的体现,是基于自身内在心理判断而施加于外物的态度与方式,“真正的善恶是要建立在自由意志之上的,自由意志本身不是善也不是恶,它超越于善恶之外,在善与恶的彼岸……自由意志肯定是要选择的,具有道德意义的选择就是在善与恶之间进行选择。”

二、德育的转化

在社会变革的宏观背景下,许多问题期待人们的真诚回答和潜心思索。面对德育的现实困境,我们不应选择逃避与犬儒,而是应积极地给出一个摆脱困境的现实方向和理念寄托,从根本上说,只有国家、社会与个体等多种力量切实参与到德育问题的探讨与实践中来,德育在未来才会有摆脱困境并达成预期目标的可能。

德育想要走出目前的困境,最为关键的环节是要扭转整个社会对于德育(及其实施主体)的质疑和愤懑态度,实现不同群体的内在和解,进而达成理论共识。每一个清明理性的个体都应认识到:道德就像其他社会事物一样,并非完全是参与其中的人(或群体)所能影响甚至决定的,它天然地扎根于整个社会结构与文化氛围中。面对复杂纷乱的社会现实,教育往往是无能为力的,没有优裕的生长环境,教育绝不可能成为一方“净水”进而能将整个社会激浊扬清。正如马克思所说:“认为人是环境和教育的产物,因而认为改变了的人是另一种环境和改变了的教育的产物,――这种学说忘记了:环境正是由人来改变的,而教育者本人一定是受教育的。”奢求那些亟待拯救自身的人去拯救他人,本身便是陷入非理性和浪漫主义的幻境之中。当整个社会把教育作为一种达成外在社会规范的工具时,教育本身便不再具备提升人性的魅力和功能,它像一条高效而单调的流水线,机械地将社会上的价值观念当成既定道德规范输送给每位社会新成员,然而却并不对这一社会规范本身进行反思和批判。

德育的困境从根本上凸显的是当前社会的困境。处于剧烈的变革时期,面对着道德多元取向的社会现实,人们更应意识到德育的作用并非简单地在人脑中安装“轮子”,而是应提倡个体对于道德问题具有一种清明理性的判断力和是非感,未来的社会必定走向多元,过去那种依靠宣传与说教的实施方法和固定僵化的教育内容注定难以适应现实需求,道德的基础是思想的自由,正如施蒂纳所说:“尽管我拥有思想,然而思想从不能奴役我,从不能使我狂热、使我成为实现思想的工具,自由在这种情况下,思想才是我自己的。”质言之,没有思想的独立与自由,道德便容易沦为奴役人的工具,从而彻底背离“道德”的真意,多元、独立与自由应成为未来德育建设中的理念基石。

处于转型期中的个体面对生活中无时无刻不在变化的社会形势,其内心都会有一种“逃避自由、流于虚无”的渴望。然而与其消极悲观地等待“被拯救”,不如从转变自身观念做起,建立起用于承担责任的勇气与信念。从根本上说,帮助个体建立迎接复杂社会的信心应是未来德育的题中之意,道德是个体基于对所处环境的深层理解来形成的一种客观见之于主观的内在追求,道德最怕空洞说教和意识形态式的灌输,任何脱离日常实践的榜样式宣传,其效果往往是消极甚至是逆反的。德性的养成从本源上说是一种“实践智慧”,是“善于考虑对人自身是善的和有益的事情,不过,这不是指在某个具体的方面善和有益,而是指对于一直好生活总体上有益”。

当下德育的困境提供给人们一个反思社会,同样也是反思自身生存环境与内在精神追求的重要契机。在社会的变革时期,许多问题既值得人们去认真思考,又等待人们的真诚回答,同时也考验着社会中每个人的良知与底线。每一个建立在虔诚理性与真实信仰基础上的反思都值得尊重,而对于那些关乎群体生存的重要问题的追问则抬升了社会的品格,彰显出个体的尊贵与超越。德育在未来将会走向何处?对于这一问题的回答,除了考验人们的运气和信念之外,更考验着个体的智慧与彼此间的真诚。

猜你喜欢
困境个体道德
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
困境
跟踪导练(五)(2)
关注个体防护装备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邻避”困境化解之策
必须正视的理论困境
我国雾霾治理的困境与出路
个体反思机制的缺失与救赎
How Cats See the Worl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