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孙国华:始终信仰马克思主义的法学家

2018-03-27 03:56
朝阳法律评论 2018年1期
关键词:法学家党的政策法理学

“孙老师学养深厚、教泽八方,从教60多年来培育和影响了一代又一代法律人,为中国社会主义法治理论体系建构和民主法制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谈起恩师孙国华,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冯玉军说。

4月14日,著名法学家、新中国马克思主义法理学科奠基人之一、中国人民大学荣誉一级教授孙国华在北京因病去世,享年93岁。

孙国华1925年4月出生于山西省阳高县(现属河北省阳原县)。1941年,年仅16岁的他告别家乡和亲人,前往北平,就读于汇文中学。

1946年,孙国华考入当时的朝阳大学司法组学习。他积极参加进步学生运动,曾上过国民党的黑名单,蹲过国民党的监狱,直到北平和平解放才获释。1950年,孙国华进入中国人民大学法律系,成为第一期研究生。毕业后,孙国华留校任教,开启了他漫长的法学教育和学术研究生涯。

1955年,30岁的孙国华发表了《我国人民民主法制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作用》一文,对作为社会主义建设之有机组成部分的人民民主法制的作用进行了系统、全面的论述。这篇文章的基本命题,成为贯穿孙国华终身一系列文章、著作的一根主线。在孙国华的学术作品中,他反复强调党取得政权以后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法制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这也为后来确立关于社会主义法治的理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改革开放之初,孙国华发表了《党的政策与法律的关系》一文(刊登于《法学研究》1978年试刊号,《光明日报》1979年2月24日转载)。他反对“党的政策本身就是法”的观点,认为这个观点表面上看来是在强调党的政策的重要性,但实际上却是否定了贯彻党的政策的一个有力武器——社会主义法律。当年这样的声音振聋发聩,如今已变成社会常识。

1980年,孙国华被任命为新中国第一部法理学统编教材的主编,这本书奠定了我国法理学学科体系的基本框架。1986年,孙国华受邀给中央领导同志讲法律课,成为进入中南海讲课的第一位法学家。

孙国华接连申请、主持研究课题和出版著作,对于在新的历史时期,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法学理论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为推进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做出了新贡献。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朱景文也师从孙国华。在朱景文眼中,孙国华不是随大溜的人,不是用实用主义对待马克思主义的人,是始终信仰马克思主义的法学家。

“孙老师心胸非常开阔,学术界观点多样,有时候开会时吵得‘脸红脖子粗’,但是他‘会上争归争,在会下仍旧是朋友’。”朱景文追忆说。

“作为授业近20年的弟子,我一直受教于孙老师,他对我恩同再造、情同父子。他的人品和学问让我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老师的去世让我非常心痛,但我会永远记住老师给我的座右铭‘做人做事做学问’。理论创新上‘既不妄自菲薄,也不妄自尊大’,并在他老人家革命乐观精神的鼓舞下继续前进。”冯玉军说。

猜你喜欢
法学家党的政策法理学
论周公的法理学说
改革开放“三农”路 “乡村振兴”再出发
从社会主要矛盾转变看党的政策的延续性
从社会主要矛盾提法转变看党的政策的延续性
关于党的政策与国家法律关系的探讨
当代河南籍法学家群体的形成与影响力研究
著名法学家、北京师范大学刑事法律科学研究院名誉院长高铭暄
路温舒编蒲抄书
探析法理学在审判实践中的应用
论苏格拉底式教学法及在法理学教学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