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期刊全媒体科学普及传播实践

2018-03-27 07:56石傲兰袁夏玉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 2018年2期
关键词:学术期刊科普编辑部

■金 玲 周 玲 林 征 石傲兰 袁夏玉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大气科学进展》编辑部,北京市朝阳区华严里40号 100029

2016年5月3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两院院士大会、中国科协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指出“科技创新、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两翼,要把科学普及放在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位置”[1]。习近平总书记在“科技创新三会”上的这一重要讲话对于新的历史起点上学术期刊的发展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学术期刊的使命在于传播科学知识、促进科学交流、推进科学发展[2]。学术期刊应当把科学普及放在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位置,以提高全民科学素质为己任,把普及科学知识、弘扬科学精神、传播科学思想、倡导科学方法作为义不容辞的责任。发达国家的经验表明,科学技术的进步和普及是社会进步的内在动力之一[1]。美国国家科学基金规定,1%~5%的科研项目经费需要用于包括媒体报道在内的科学宣传活动[3],从而鼓励科学家走出“象牙塔”,让科学的大门向公众敞开。

过去,学术成果发布后的成效反馈环节较为薄弱,甚至非常滞后,学术期刊受制于发行和报道方式,一直无法充分发挥科学普及的作用,这在一定程度上缩小了科研成果的传播范围,减缓了公众对学术研究的理解和应用[4]。在网络普及和信息共享的今天,学术期刊想要在科学传播和学术导向上扮演重要角色甚至主导角色,就必须更新办刊理念,在重视发表高质量学术论文的同时,积极传播科学知识。学术期刊应当借助互联网科技的发展,密切融合传承与传播的功能,力争将优秀的学术思想实时、高效地从作者传播给读者,从科学家传播给公众[5-7]。本文结合《大气科学进展(英文版)》(AdvancesinAtmosphericSciences,AAS)科学传播工作实践,探讨了如何通过全媒体平台打破科学和大众之间的“高门槛”,突破传统学术期刊在科普工作中受到的时效限制,提高科学传播的效率,扩大学术成果的传播范围,为公众普及科学知识。

1 学术期刊的科学普及传播方式

随着学术交流模式向社会化、网络化转变,学术传播的外延也不断扩大,学术社交媒体和公众社交网络更有助于实现学术和科普的融合[4]。自2013年起,AAS编辑部先后升级了官方网站,开通了官方微博、微信服务号、微信订阅号、脸书(Facebook)和推特(Twitter)等新媒体平台,借助封面设计直观地展示学术成果,并且与美国科学促进会(AAAS)主办的优睿科(EurekAlert!)科学新闻在线发布平台合作,开展了广泛的中英文科学普及工作。

1.1 社交媒体

以微信、微博为代表的社交媒体的兴起,为学术出版提供了一个崭新的知识服务平台。社交媒体提高了信息分享的效率,读者可在微博、微信等平台分享任何感兴趣或者觉得有传播价值的学术信息[8-9]。为了培养粉丝阅读AAS新闻的习惯,提高粉丝忠诚度,编辑部持续、有规律地更新社交媒体的内容,例如,坚持每个工作日发布微博、微信内容,聘请专业的英国编辑维护英文社交媒体账号。基于不同社交媒体的特点,编辑部对发布内容进行深度加工:通过征集学科优秀科研人员作为志愿者,对论文宣传稿进行精准的中英文互译,并组织青年科学家结合时事热点、学科前沿等撰写科普文章,实现学术内容科普化分享。微博开设了科研热点、科研进展、科研有FUN、编辑部故事等互动栏目;微信订阅号和服务号都升级为多级菜单公众号,在期刊内容、在线查询、联系我们等一级菜单下,还开通了在线期刊、专刊推荐、新闻观点等二级子菜单,并且开设了编辑推荐、论文预出版、论文撰写指南等实用栏目。

社交媒体具有发布与反馈及时融合的特性,激发了学术期刊促进学术交流的功能。例如,2017年6月21—22日河北省大部分地区出现雷阵雨天气,石家庄至保定、廊坊一带的部分地区出现大雨,52个气象站雨量超过50毫米,达到暴雨量级。但是由于该降雨过程“局地性”很强(雨水分布异常不均匀),微信和微博平台上出现了大量质疑预报准确度的声音。AAS编辑部注意到这一网络舆情,第一时间组织暴雨灾害领域专家在话题热度最活跃的12小时之内完成科普文章《看懂雷达图,下雨我不怕》的撰写、编辑和发表工作。这篇文章以充满趣味性和幽默感的语言详细回答了有关预报准确度的问题,解释了此次降雨过程局地性强的原因。为了将科学普及与研究成果的推广有机结合,编辑部在这篇科普文章中,添加了AAS刊发的、与该主题紧密相关的、有关极端降水事件预报的最新研究成果,使学术研究成果与科普文章互为补充、相得益彰。该科普文章发表24小时内,微信总阅读量超过6500次,新增95个关注用户,微博平台阅读量超过1万次,有关极端降水事件预报的AAS论文新增下载62次。编辑部及时收集论文的统计信息(点击率、下载次数)和读者反馈,作为期刊及时了解信息的有效量化手段,并将这些信息反馈给论文作者。

借助社交媒体对期刊成果进行科普宣传,对作者和期刊而言是一个双赢的选择。一方面,作者为自己的成果被公众所了解而高兴,这有助于增进作者对学术期刊的信任,为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打下良好基础;另一方面,通过社交媒体平台,期刊能快速向社会公众普及科学知识,传播最新研究成果,有效地提升了学术成果在社会公众中的影响力,促进了科学交流。

1.2 封面文章

期刊封面既是学术期刊展示科学研究成果的窗口,又是期刊品质的视觉传播途径。封面文章可以展现期刊的个性和特色,也可以反映期刊报道研究成果的深度,封面图片更增添了学术期刊的科学美与艺术美[10-11]。从2016年第1期开始,AAS每期都更换新封面。基于编委和审稿人的评价,编辑部在每一期论文中选择一篇密切贴合学科热点的研究论文作为封面文章,请论文作者提供图片素材,仔细筛选作者提供的图片素材,并聘请专业的美术编辑加工、设计封面。

2016年6月23日,江苏省盐城市阜宁县和射阳县发生了龙卷风灾害,导致99人死亡、800多人受伤,大量民房和基础设施损毁。AAS的主编——南京大学“千人计划”专家薛明教授作为调查组专家之一,参与了江苏省阜宁县龙卷风灾害的现场调查,拍摄了灾害现场照片作为封面图片素材(图1第3张),并撰写封面论文“Recent significant tornadoes in China”(《中国近年强龙卷事件》)。2016年10月19日,这篇英文封面论文正式上线,被维基百科Tornadoes of 2016(2016年龙卷风)词条收录。编辑部根据这篇封面论文紧急编译的原创科普文章——《封面故事:2015—2016年中国强龙卷事件分析》,被微博平台权威科学媒体——“中科院之声”转发报道,并被2016年第12期的《中国气象局图书馆文献资料通讯》转载(大气科学信息跟踪栏目的第1条)。以该封面为主要内容的科普文章阅读量超过4万次,使学术成果得到广泛传播,对龙卷风知识的普及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图1 2016—2017年AAS部分封面示例

封面图片让“高冷”晦涩的科学知识变得生动可爱、易于理解,直观地展现期刊的学科特色和学术优势。学术期刊在封面设计中将科学与艺术结合,让艺术更具科学性,科学更具艺术美感,吸引读者关注的同时,提升期刊的品牌影响力,扩大期刊的传播范围和学术影响。

1.3 科学新闻

科学新闻是学术期刊与大众媒体融合的重要媒介,将具有原创性、受大众普遍关注的学术成果以科普语言改写为科学新闻,在国内外媒体上以多语种发布同一内容,有助于学术成果在更大范围内传播[4]。

优睿科是由美国科学促进会创立的科学新闻发布平台,主要功能是向记者和公众提供科学、医学和技术领域的新闻线索。国际媒体,如《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英国广播公司(BBC)、美国全球财经有线电视卫星新闻台(CNBC)等,和国内媒体,如新华社、《人民日报》《中国日报》《中国科学报》等,都可以通过优睿科获取科技新闻。2016年,AAS获得“中国学术期刊国际影响力计划”B类资助后,在优睿科注册账户并且签订协议,从2016年11月1日起在优睿科平台以中、英文发布科学新闻,力争第一时间向媒体和公众传播优秀的科研成果。根据与美国科学促进会签订的协议,AAS编辑部每年可以在优睿科平台不限篇数地发布科学新闻,从而使全球数千名记者可以快速接触到最新科研进展,极大地提高了科研成果的显示度和传播度。编辑部聘请了美国科学促进会专业的科学作家(Science Writer)为AAS刊发的优秀学术论文撰写科普新闻报导,尤其利用优睿科平台的“限时禁发”制度(Embargo System),让注册记者可以在论文正式出版前阅读即将发表的论文新闻稿以及论文全文,使注册记者能够及时消化进而报道晦涩难懂的科学发现[5],这项工作对于多篇前沿论文的科普传播起到了非常积极的促进作用。其中,英国雷丁大学教授、国际湍流领域专家Paul Williams博士有关气候变暖将导致晴空湍流增倍的研究在优睿科平台以“限时禁发”的形式发表后,AAS编辑部收到了CNN、BBC、CNBC、《华盛顿邮报》等全球40余家知名新闻媒体对此项研究成果的报道申请。AAS编辑部第一时间帮助这些国际媒体记者联络论文作者Williams教授,协助商议采访事宜,努力搭建起论文作者与科学记者沟通交流的桥梁。从2017年4月7日上线,截至2017年4月11日,该论文正式发表仅5天,其学术论文替代计量得分(Altmetric Score,该评分主要评价论文或者研究的社会影响)就高达699分,包括Chelsea Clinton在内的全球总粉丝数超过88万的364个推特用户转发、关注这篇论文。CNN、《华盛顿邮报》《纽约日报》《每日电讯报》等国际权威媒体都报道了这项新研究,并且读者可以通过新闻中AAS论文下载链接直接获取论文原文。截至2017年12月22日,该论文的Altmetric Score已经上升至1477分,Springer官方网站下载数量近2000次,已经产生3次即年引用。这篇科学新闻的成功报道,对于提高期刊的知名度和学术论文的影响力,都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此外,AAS编辑部基于编委和审稿人的评价,约请每期期刊中优秀论文的作者撰写亮点突出、内容易懂的中英文成果信息,刊登在期刊官方网站和研究所网站的科研进展栏目,吸引新闻媒体注意。科普稿或者新闻稿的写作要求与科研论文不同,为了帮助习惯使用科学语言的研究人员快速掌握科普文章和科学新闻的撰写技巧,编辑部帮助作者挖掘研究内容的新闻点,为作者提供写作范例,协助作者推敲、打磨科普稿和新闻稿。比如,标题最好使用动宾结构,以增强研究的过程感;正文中利用科学家的引述有助于增加文章的生动性和权威感等。编辑部还通过积极与相关学科领域新闻媒体记者建立联系,与记者交朋友,协助记者及时发现、了解期刊最新发表的学术成果。编辑部向新闻媒体记者推荐的有关北京雾霾成因的研究工作、有关碳卫星算法平台的研究工作获得《中国环境报》《中国气象报》等学科权威媒体的报道,这对科学成果的传播和普及起到了推进作用。新闻稿被媒体报道的科学家积极地表示愿意继续投稿。

在优秀稿源大量外流的今天,基于学术成果的科学新闻被学科权威媒体报道,代表着科学共同体对该研究成果的认可,促进了科学传播,有效地提高了科研成果的社会公信力,显著提高了作者对于期刊的信任感和忠诚度。

2 思考

基于社交媒体平台、期刊封面图片和多语种科学新闻等科普传播方式的实践,笔者总结了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经验。

2.1 社交平台间的差别和融合

虽然微博和微信的功能偶有重叠,但是两者的本质存在重要差别:微博像广播,粉丝之间是互通的,可以相互观看和评论;微信是私聊,粉丝之间是封闭的,几乎无交集。因此,微博是媒体工具,可以及时互动以造势;微信是通讯工具,有助于培养读者忠诚度、笼络忠实粉丝。应当针对社交媒体平台的特点,各有侧重地开展科普宣传工作。但微博和微信用户静坐下来看手机的时间很少,通常是在等车、吃饭、午休等碎片化时间使用浅层注意力阅读,因此,社交平台发布的内容不但要围绕期刊研究领域的大背景,还要注意采用更加符合互联网思维和移动互联网阅读习惯的形式,贴合行业选取、制作具有新闻性、时效性、共鸣性、趣味性且短小精悍的内容。

2.2 封面应当注重科学性

学术期刊的封面不应当简单放置一幅摄影作品或者美术作品,而应当侧重将科学成果可视化,利用封面图片传播核心学术成果[10]。优秀的期刊封面除了具备艺术美感之外,更重要的是传达科学概念。编辑部应当利用自身的专业背景知识,通过与科学家的深入沟通,将论文传达的科学思想,以通俗易懂的语言组织起来,转达给美术编辑。同时,编辑部应及时发现美术编辑在地图边界、科学内容等关键问题中的疏漏,指导美术编辑完成地图信息、科学内容等的准确绘制,使封面符合科学内容严谨性的同时,展现科学美与艺术美。当论文内容以封面图片的形式刊登后,编辑部需要在传播中注明封面故事的来源文章,使公众在欣赏科学美的同时,主动接近科学原理、了解最新学术成果。

2.3 科普传播要面向全球公众

学术期刊的科学普及工作不仅应当面向我国公众,还应当面向全球公众,积极利用国内外多媒体平台,开展多渠道、多语种的科学普及传播工作。学术期刊编辑需要具备国际视野和跨文化沟通的能力,自觉帮助优秀的国内作者,并借鉴和运用西方优秀媒体的传播经验,以深入浅出、通俗易懂的方式,向大众介绍科学知识与科学概念的同时,助力科学方法、科学思想与科学精神的传播。学术期刊应当善于利用自身在科学界的影响和优势,凭借与科学界的深入互动,作好科学家和大众之间的纽带,提升出版内容价值,深入挖掘学术内容背后的大众科学知识。组织科普专家团队和论文作者撰写原创科普文章和新闻稿,利用多媒体平台全方位传播,将学术成果传播给全球公众。

3 结语

AAS编辑部利用社交媒体平台、期刊封面图片和多语种科学新闻等方式,积累了全媒体科学普及传播工作经验。编辑部突破了传统学术期刊在科普工作中受到的时效、媒介限制,通过社交网络即时传播,加速学术成果科学普及的推广;以图片形式直观地展示了封面文章的科学原理,使公众主动接近科学知识;通过多语种科学新闻的方式,扩大科学知识的传播范围。

科普不到位,科技创新难。全媒体时代,新的技术和平台为科学普及注入新的活力,为科普传播插上腾飞的翅膀。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学术期刊要进一步提高对知识服务与科普传播的重视程度,提升出版内容价值,深入挖掘学术内容背后的大众科学知识,在传播学术知识的同时,为大众提供科普服务。

[1] 南方日报评论员. 把科学普及放在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位置——三论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科技三会”上重要讲话精神[EB/OL].(2016-06-02)[2017-09-30]. http://epaper.southcn.com/nfdaily/html/2016-06/02/content_7552868.htm.

[2] 朱倩蓉,吴民淑. 学术期刊应当重视科学知识传播——《中国药理学报》科技新闻工作实践[J].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5,26(2):123-127.

[3] 贾鹤鹏. 为什么中国伪科学横行?[J]. 今日科苑,2013(11):12-16.

[4] 肖宏,马彪. “互联网+”时代学术期刊的作用及发展前景[J].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5,26(10):1046-1053.

[5] 张扬. 科技期刊微信公众号3种运营模式分析探讨[J].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7,28(1):39-46.

[6] 宋北辰. 科普不到位,科技创新难[N]. 新华日报,2015-04-17(006).

[7] 蔡斐. 利用知识服务与知识传播提升学术期刊品牌影响力[J]. 编辑学报,2016,28(3):253-255.

[8] 殷建芳,邓迎,王晓琰,等. 社交媒体与学术出版深度融合的应用研究——以中国激光杂志社社交媒体服务架构为例[J]. 科技与出版,2014(9):19-23.

[9] 谢文亮. 移动互联网时代学术期刊的微信公众号服务模式创新[J].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5,26(1):65-72.

[10] 崔之进. 世界顶级科技期刊封面艺术学研究及对我国的启示[J].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6,27(2):136-141.

[11] 刘岩,陈雯兰. 论封面文章在科技期刊封面中的价值体现——以《浙江工业大学学报》封面改革为例[J].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6,27(5):470-473.

猜你喜欢
学术期刊科普编辑部
2020年百种中国杰出学术期刊获奖证明
我刊获评四川省社会科学优秀学术期刊
我刊获评四川省社会科学优秀学术期刊
科普达人养成记
编辑部的春天日常
科普漫画
疯狂编辑部之鸭腿饭(四)
科普连连看
科普连连看
祝《导航定位与授时》学术期刊创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