稿件中学术不端行为检测结果的动态变化与成因分析

2018-03-27 07:56朱银周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 2018年2期
关键词:文献数据库不端稿件

■朱银周

《昆明理工大学学报》编辑部,云南省昆明市呈贡区景明南路727号 650500

我国为科技论文大国,高校教师、研究生和科研院所的研究人员是撰写学术论文的主要群体。根据我国教育部的统计,目前该群体数量已经达到几百万之巨[1-2]。作者撰写学术论文的目的各不相同,教师和研究人员为了完成绩效考核、职称评定和基金项目结题等;研究生为了奖学金、毕业和找工作。不同群体对于发表学术论文的质量和数量的要求各不相同,但他们普遍对于发表时间要求比较迫切。高校和科研院所一般从学术论文的质量和数量这2个维度对教师、研究人员和研究生进行年度考核。论文质量往往以各期刊评价系统的评价结果作为依据,分为多个不同的级别;论文数量依据发表期刊级别,要求也不尽相同。学术论文的质量和数量指标维系着这个群体的切身利益,为了实现利益最大化,群体中的少数人可能误入学术不端的歧途。

目前,大多数编辑部都采用采编系统,有的采编系统已经内置学术不端检测功能,能动态、即时标示稿件的复制比;有的采编系统不具备学术不端检测功能,但是也可以通过学术不端检测软件对来稿进行第一次学术不端检测(以下简称“初检”)。根据不同编辑部的要求,初检复制比不超过一定比例的来稿都视为合格,而且一般认为初检后稿件的复制比不会再发生改变。初检合格的稿件即刻进入专家审稿流程,审稿合格并且完成修改的稿件进入待刊排队周期。各编辑部的审稿周期和待刊排队周期各不相同,少则一两个月,多则可达一年。在此时间段,少数稿件的复制比会发生动态变化,甚至导致编辑部在刊发前临时退稿或者刊发后不得不及时撤稿,期刊评价机构直接剔除此类稿件,不对其进行评价,主要原因是此类稿件存在严重的学术不端行为。

此类学术不端早有先例。笔者所在的编辑部曾经发生过在整理定稿会同意刊登的稿件时,偶然发现其中一篇稿件的学术不端指标严重超标,复制比超过50%。对该稿件溯源,发现该稿件的初检复制比小于10%,符合本刊送审标准。审稿专家审稿合格并且经过作者修改后,该稿件符合本刊出版要求,待刊周期为5个月左右。为了探究该稿件刊登前出现严重学术不端的原因,笔者比对该稿件学术不端来源文献,并多次与第一作者讨论后发现,第一作者曾经将待刊论文给硕士研究生作毕业论文写作参考。学生大量复制此待刊论文,而且毕业论文先于待刊稿件进入学术不端检测系统的比对文献数据库,导致待刊稿件出现严重的学术不端。这一切都发生在初检之后至发表之前,该时间段最容易被编辑忽视。

通过整理相关文献发现,石鹤等[3]利用学术不端检测软件对2015年《放射学实践》发表的301篇论文进行追踪、溯源,通过再次学术不端检测,发现6篇学术不端论文,学术不端初检显示这6篇论文复制比小于40%,不存在学术不端。其中5篇论文的发表时间与被抄袭文献的发表时间接近(不超过3个月)。此外,还提出3条应对策略以减少刊发学术论文的学术不端,其中出刊前进行最后一次检测与文献数据库应该加快更新速度的建议与笔者的想法不谋而合。

张辉玲等[4]通过对2007—2013年《广东农业科技》刊发的185篇疑似学术不端文献(占7年总载文量的1.96%)进行统计分析,发现“一稿多投”文献2篇,“疑似自抄”文献90篇,“疑似抄袭”文献93篇。该编辑部在2012年前未使用学术不端检测软件,无法统计导致学术不端的准确时间节点;使用学术不端软件后发表的学术论文中依然发现学术不端行为,只是所占比例较小。通过追踪疑似文献源发现,“疑似自抄”和“疑似抄袭”是学术不端的主流;学术不端行为的产生原因也包括未进行出版前二次检测和发表时间与进入文献数据库时间存在一定的时间差。

笔者的经历与文献[3-4]的研究成果均表明,稿件在刊发前,甚至在刊发后进入文献数据库前,稿件的复制比可能发生动态变化。已经有研究者发现通过初检的稿件在刊发前或者刊发后仍存在严重的学术不端问题,并提出了应对措施,但并未对该类问题进行深入分析[3-4]。

根据自身经验及对文献的分析,笔者认为在初检合格后至进入文献数据库前的时间段内,稿件的复制比可能发生动态变化,甚至会导致退稿或撤销发表。笔者从稿件的收稿日期(投稿日期)、学术不端初检日期、修改日期、审稿日期、第二次学术不端检测日期(复检日期)、发表日期、数据入库日期等关键时间节点对稿件复制比动态变化的成因进行了分析,并提出具体的应对措施。在初检合格后至进入文献数据库之前的时间段内,存在疑似学术不端的稿件中,一旦有稿件发表并且进入文献数据库,与其存在较高复制比(自抄、抄袭、拆分发表等)的稿件即刻出现复制比的动态变化。存在较高复制比的群体主要是师生、学术团队成员、同事、学术研究合作者。稿件刊发并且进入数据库后,稿件学术不端检测结果的动态变化才会终止。所以,在作者投稿至稿件刊发、论文数据进入数据库的时间段内,作者、编辑、数据库公司和学术不端软件开发公司都应该承担防范学术不端的责任,采取合理的措施以减少学术不端。

1 稿件学术不端检测结果动态变化的主要时间节点

稿件处理流程的科学性十分重要,合理的稿件处理流程能够最大程度地减少稿件中的错误。稿件处理流程的时间节点作为追溯稿件产生学术不端的时间节点,可以快速锁定学术不端的产生流程。稿件处理流程对应的时间节点见图1。

图1 稿件处理流程及学术不端检测示意图

1.1 稿件处理流程的主要时间节点

稿件处理流程的时间节点主要包括收稿日期(投稿日期)、初检日期、修改日期、审稿日期、复检日期、发表日期、数据入库日期等,这些时间节点是记录稿件处理流程的重要时间印记。其中审稿日期与本研究关系不大,不再详述。

按照学术期刊一般出版流程,收稿日期记录稿件处理流程开始的节点,也是作者与编辑部双方默认达成出版合约的时间起点,双方拥有不同权限的时间起点。收到稿件后,编辑部有权对稿件进行同行学术评议和修改局部内容。收稿日期一般与作者的投稿日期相同,很多期刊在稿件刊发时,会在稿件某个位置标明收稿日期记录项,具有一定法律效力。

学术不端检测日期包含初检日期和复检日期。大多数编辑部将初检安排在稿件处理流程的起始阶段,且对稿件仅初检一次,复制比不超过其规定数值即认为合格;少数编辑部在出刊前安排复检,即在初检后至出刊前再次对稿件进行学术不端检测。学术不端检测的时间节点目前还没有相关的法律法规规范,不具有法律效力。

初检日期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时间节点,记录稿件的初检时间。编辑部一般都进行初检,并且具有严重的依赖性,甚至完全根据检测软件的初检结果判断稿件是否存在学术不端行为,时间几乎都安排在作者投稿后,经过编辑或者主编初审基本满足学术要求后立即进行检测,依据检测结果评判稿件是否进入下一个处理流程。初检日期虽然重要,但是目前没有相关的法律法规规范,只是编辑部在后续稿件处理流程中发现该稿件存在学术不端时的追溯时间节点。

复检日期记录稿件再次进行学术不端检测的时间。虽然少数学者呼吁该流程十分重要并且不可省略,但是并没有引起更多编辑部的重视,很多编辑部并没有进行稿件复检,认为初检合格的稿件将不会再产生学术不端。这种做法为日后稿件可能产生学术不端埋下隐患,而且这种隐患将继续延伸到期刊出版后,甚至引发少数论文的退稿或者撤稿。此时间节点对预防稿件从初检合格到进入文献数据库期间发生的学术不端具有重要意义。

稿件修改日期记录作者修改稿件的时间,对于作者在修改期间植入学术不端的稿件而言,该项时间记录配合学术不端检测日期可以追溯引入学术不端的时间节点。稿件在修改过程中,由于内容变动可能引发新的学术不端,若出版前缺少复检流程,修改过程中产生的学术不端将流入到出版后。每个版本的修改稿及其对应的修改时间成为追溯稿件修改期间植入学术不端的时间记录。

发表日期也称出版日期,一般以纸质期刊出版日期为准,这个日期代表稿件正式发表,由稿件演变为学术论文的时间,具有法律效力。但是该日期对学术不端的时间认定价值不大,当所发表的论文与源文献发生学术不端冲突时,无法利用发表日期裁定孰是孰非。

编辑部在纸质期刊出版后将论文数据发送给数据库公司,稿件数据流通权部分随之转移到数据库公司。数据库公司需要一定的时间对数据进行加工整理,加工完毕后将其收录到各种论文数据库并更新数据库,该时间节点称为论文入库日期。这个时间与出版日期并不同步,一般都有一定的滞后期,这段时间学术不端软件所依赖的比对数据库的变化会使少数稿件学术不端检测结果出现差异,这段时间也是稿件出版后产生学术不端的时间段。论文入库时间对判定稿件隐藏的学术不端行为至关重要,甚至是唯一的时间节点。学术不端检测软件所依赖的比对数据库由很多家不同类别的数据库构成,每家数据库可能不定时更新,导致学术不端检测软件的比对数据库也处于动态变化之中,学术不端检测结果也随之发生变化。

1.2 学术不端稿件与冲突源文献对应时间节点的矛盾分析

存在学术不端行为的稿件与冲突的源文献相比较而存在。排除因作者在投稿后修改稿件过程中植入学术不端和由于软件算法问题导致的学术不端,初检即存在学术不端的稿件因侵犯源文献的内容将被编辑部立刻退稿。初检合格后到进入收录数据库的时间段内新出现学术不端的稿件,需要追溯与之对应的冲突源文献的时间节点:收稿日期、初检日期、出版日期。初检无学术不端,说明稿件不存在抄袭或者与稿件冲突的源文献尚未入库;若复检发现学术不端则表明冲突文献数据已经入库,无学术不端则表明稿件不存在抄袭或者冲突文献数据依然没有入库,稿件后续出现的学术不端说明冲突源文献在稿件复检后进入文献数据库。

究竟以投稿日期、初检日期、出版日期和入库日期中的哪一个作为评判学术不端的时间节点?显然,检测软件以入库日期作为评判的时间节点,即“先入为主”,先进入数据库的稿件就成为文献源(即比对模板),这并不十分公平、合理,主要体现在有抄袭待刊稿件行为的稿件虽然在收稿日期、检测日期落后于被抄袭对象(待刊稿件),但是其出版日期和进入数据库日期超前于被抄袭稿件,最终结果演变为被抄袭稿件在出版前或者出版后出现侵权行为(学术不端),这显然有失公平。

若以收稿日期和出版日期作为评判学术不端的时间节点,理论上可行,具有一定的公平性。但各编辑部的收稿日期和出版日期参差不齐,特别是出版周期较长的编辑部,其论文数据入库时间具有明显的滞后性,导致稿件初检至出版前出现学术不端的概率增大,因此,将收稿日期和出版日期作为评判学术不端的时间节点的可操作性较差。只有论文数据进入文献数据库的时间具有可操作性,以入库日期为依据,先进入数据库的论文成为数据“模板”(比对数据源),后进入的论文数据只能成为比照对象。虽然不公平,但是入库时间具有可操作性,因此被学术不端软件所采纳。

事实证明,存在一定文字复制比的多篇稿件由于进入文献数据库的时间不一致,一旦其中一篇稿件进入文献数据库,其他稿件即刻与先进入文献数据库的论文发生冲突,因此,稿件快速出版并且进入文献数据库相当重要。

2 学术不端检测结果动态变化的成因分析

任何一款学术不端检测软件算法的精确度都离不开比对数据库的支撑。于海[5]分析了数据资源收录不全的原因。比对数据库要求:(1)文献数据应尽量涵盖所有学科及国内外所有种类的文献资源库;(2)文献尽量回溯到最古老的文献资源;(3)文献的正确性越高越好;(4)文献更新周期越短越好。数据库构成源头复杂,涉及单位众多,数据库版权、费用、数据库类型等问题始终阻碍着对比数据库的完善及学术不端检测软件的发展。

比对数据库处于动态变化之中,例如中国知网涵盖期刊、博硕士学位论文、会议论文、报纸、专利等学术资源数据,还包括网页资源数据、数百万的英文学术文献数据,可以定期更新比对数据[6],但数据库不可能涵盖所有学术资源,且部分数字资源更新速度取决于其他公司。数据更新周期的长短进一步影响检测结果。

学术不端检测系统拥有尽可能完备的比对资源数据库,以保证检测结果的相对正确性,但是考虑到比对资源的动态变化,学术不端检测系统只能保证检测对象在检测的时间节点所依赖的比对数据库内文献资源的正确性。随着时间推移,比对资源库处于动态变化之中,一旦更新后的比对资源库中包含了相冲突的文献资源,就会导致稿件的学术不端比对结果发生变化,这种变化一旦超出了编辑部能够承受的范围,势必导致编辑部对来稿或者已经刊发的论文重新作出学术不端的评判。与来稿内容相冲突的文献进入比对数据库的时间节点则显得十分重要,分析来稿处理路径的时间节点与冲突文献的对应时间节点,可以找到学术不端检测结果动态变化的成因。笔者认为,造成后期学术不端检测结果发生动态变化的原因如下。

2.1 同一作者论文之间的关联性变化

科研人员会将专题研究成果撰写为系列学术论文,投稿到不同的学术期刊。单位的绩效考核周期往往按年计算,所考核的学术论文一般以发表期刊级别和篇数统计。为了增加论文数量,作者往往会将研究成果分割得很细(拆分发表),在多篇论文之间复制相同的文字,只有论文的主体部分稍有区别。并将几篇已经撰写好的学术论文短期内投递到不同学术期刊以加快刊发速度。投稿后稿件的处理和刊发周期因编辑部不同而存在差异,刊发并且进入数据库的时间也不一致。一旦有一篇论文刊发并且进入学术不端检测软件的比对数据库,其他初检时不存在学术不端并处于待刊状态的同类论文将引发新的学术不端。若编辑部不设置刊发前的复检,“带病”的稿件将顺利刊发而没有引起编辑部的警觉。

同一作者的学术论文之间存在内容的关联性,内容之间的复制往往被编辑部和作者忽视,在刊发前发现算是幸运。刊发后发现“带病”刊出的论文占有一定比例[3-4]。

2.2 学术团队稿件之间的继承与复制

以学术团队的方式进行的科学研究十分普遍,而学术成果的共享往往会在成员之间引起学术不端问题,最为典型的是学术成员撰写的论文之间的学术继承往往表现为部分内容的复制。单位对学术论文的考核以第一作者为主,为了满足团队每个成员的需要,学术成果被拆分得很细,导致同一时间段内出现多篇不同作者排序的学术论文。追踪复制的源文献发现,同一学术团队成员的学术论文往往具有一定的学术继承性,这种继承性表现为原始的内容复制,特别是重要的实验结果和核心结论,甚至实验流程、原理等方面容易出现内容复制。如此将导致团队成员的待刊论文之间具有共享核心研究成果的属性,并且同一成果对应了多篇不同署名排序的学术论文,一旦这些论文同时处于待刊状态,最先发表并且进入比对文献数据库的论文将成为“模板”,可能引发后续一系列论文的学术不端行为,而且如果编辑部没有在出版前复检,这部分论文一旦发表,将引发学术不端问题,使编辑部进退维谷,甚至不得不撤稿。

2.3 师生之间同类稿件的参考与抄袭

师生之间的稿件发生学术不端的概率也比较大,导师往往需要承担学术责任,此类事件时有报道。学生为了论文,导师为了完成绩效,追求论文级别和数量成为了重中之重。导师和学生之间,学生和学生之间,学术研究方向大同小异,所发表的大多数论文呈现同质现象。互抄现象比较严重,导致师生外投的学术论文和学位论文之间具有“共享”的成分,成为此类论文学术不端的重要来源。研究生导师和自己的学生一般会有多篇稿件同时处于待刊状态,一旦有一篇论文刊发并且进入文献数据库,待刊的学术论文或者学位论文的学术不端检测结果将会发生动态变化,复制比有所增加,复制比超标严重的稿件将不得不被退稿。

2.4 一稿多投的多版本数据之间的冲突

为了缩短稿件的见刊时间,或者担心因为退稿后重投而影响后续工作,部分作者往往采取一稿多投的方式,打算某期刊刊发稿件后再通知其他期刊撤稿,在短期内增加稿件刊用机会,缩短刊发周期。殊不知这种做法往往导致很多期刊编辑部同时处理同样的工作。一旦多家期刊编辑部都录用了同一篇稿件而没有及时告知作者,或者作者故意隐瞒事实而不通知编辑部,这可能引发严重的学术不端行为——重复发表,若其中一篇论文发表并且进入文献数据库,其他论文的学术不端检测结果将发生动态变化。甚至有作者将同一篇学术论文改头换面,变为几篇论文,同时投到不同的期刊,初检一般都顺利过关,但是当其中一篇论文顺利刊发并且进入数据库后,即刻引发其他论文出现学术不端。

2.5 稿件修改过程中植入学术不端

作者投递到编辑部的初稿,通过初检且基本符合编辑部要求,编辑部或者审稿专家提出一次或者多次修改要求,作者凭借自己的能力无法达到要求,或者图省事,采用复制自己或者其他文献的方式,完成了稿件的修改。

按照常规,满足发表要求的稿件进入待刊状态,若未进行刊发前的复检,可能导致复制比超标的稿件顺利刊发。如果复制比大于40%,即被认定为学术不端,编辑部不得不在刊发后启动学术不端测评程序,确认稿件确实存在学术不端的情况下实施刊发后撤稿。这类学术不端恰好利用了编辑部只进行了初检的漏洞,通过初检,与比对数据库更新与否关系不大,属于作者主动植入学术不端的复制行为。

还有一种情形,作者的初稿与参考文献的引用关系是合理的,在后来的修改增删过程中改变了参考文献的引用关系,导致参考文献的不合理引用,学术不端检测系统会将非合理引用部分算作学术不端,这也会导致稿件的复制比增大。

2.6 检测软件算法缺陷

学术不端检测系统存在技术和算法的缺陷,误检和错检时有发生,这种情况已经被一些学者所证实[7-8]。论文的不规范引用也会导致复制比超标,特别是后期修改中对文献的不规范引用也会导致学术不端检测结果发生变化。检测软件的算法缺陷各不相同,同一篇稿件同时用不同的软件检测,其结果也不一定相同,不仅是其算法上的差异,还源于比对数据库范围的不同。检测软件的升级,特别是计量学术不端行为算法的更改也会导致学术不端检测结果的变化。

3 减少初检后稿件出现学术不端的措施

稿件在初检合格后至进入数据库前这段时间内学术不端检测结果可能发生动态变化,少数学者也作了研究,把矛头直指数据库的更新问题,提出了出刊前的最后一次学术不端检测,笔者认同这样的措施。图1已经表明,稿件随着处理流程经历了作者—编辑部—数据库公司—学术不端软件开发公司的流程,每个主体都应该有责任,共同控制稿件初检后出现的学术不端。笔者认为,减少初检后学术不端行为的措施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3.1 采用优先出版加速论文数据进入文献数据库

稿件常规的出版周期较长,传统的稿件处理流程繁琐,往往导致具有一定复制比的稿件的出版周期滞后而引发学术不端。采用优先出版模式对于编辑部而言可谓一举多得:缩短稿件出版周期,争夺优质稿源,加快优质论文的传播速度,加速论文数据进入文献数据库等,同时可以降低稿件后期出现学术不端的概率。优先出版已经逐渐演变为国际上通行的做法,采用单篇优先出版率先使稿件数据进入文献数据库,在文献数据库中圈定了“模板”地位,后续具有一定复制比的稿件都会以其为模板进行比较,极大地缩减稿件在初检、审稿、修改完成至论文数据进入文献数据库的时间。甚至经过编辑或者主编初审后的优质稿件,可以直接优先发表,抢占先机。因此,编辑部应当尽量缩短初检后满足要求稿件的审稿、修改、待刊周期,避免由于学术不端检测软件所依赖的比对数据库的更新引发新的学术不端。有条件的编辑部可以将加工、修改好的稿件采用单篇优先出版,条件有限的编辑部也可以加快待刊稿件的修改,尽量实现整期优先出版。

3.2 出版前进行学术不端复检

出版前再次对稿件进行学术不端检测已经被少数学者认可,其原因在1.1节中已经阐明。但是这种做法一方面增加了编辑的工作量,另一方面还将导致编辑部因稿件中途出现新的学术不端而调整出版计划,例如临时更换稿件、退稿和撤稿,引发一系列的连锁反应,工作陷入被动。工作程序缺乏灵活性的编辑部可能因更换少量稿件,需要重新走一遍工作流程,延误出版时间。笔者的经历及其他研究者[3-5]的研究结果再次表明出版前的复检程序十分重要,可以将学术不端风险降到最低,这是编辑部唯一可以主动控制学术不端的方法。复检时间的安排成为关键问题,笔者认为,如果采编系统具有学术不端自动检测功能,可以在排版前和印刷前浏览本期稿件学术不端检测结果;若尚未采用采编系统或者采编系统不具备学术不端自动检测功能,可以在排版前和印刷前打包本期稿件分别进行两次复检,防止刊发“带病”稿件。但是,期刊出版至论文数据入库也需要一段时间,也可能引发学术不端,只是处于编辑部的控制能力之外。

3.3 缩短比对数据库的更新周期

数据库的更新周期是影响初检后稿件学术不端的一个重要因素,更新周期越短越好,很多研究者都发现了这个致命问题[3-5,7]。但是缩短文献数据库更新周期的主动权在数据库公司,编辑部只需将论文数据传递给数据库公司。数据库公司接受论文数据后,需要再对论文数据进行规整、加工、入库等流程,这些流程都需要一定的时间。加工并且入库的学术论文数据变为了文献数据,用于查询和检索。学术不端检测软件赖以依存的文献数据库涉及到全球很多数据库公司,要想缩短数据库更新周期相当困难,这是学术不端软件比对数据库的瓶颈问题之一。数据库更新就是比对模板的内容变动,一方面添加新内容到数据库中,另一方面对存在谬误的数据进行更改,保证数据的完备性和正确性。实际上,数据库要达到高度的完备性和正确性,是一件十分困难的事情,但是数据库的更新将会使少数复制比较高的论文的学术不端检测结果发生变化。论文进入数据库成为模板,后续存在最小重复单元的论文一致判定为复制内容。数据库的更新周期也影响着学术不端的及时更新。

3.4 多系统交叉检测

学术不端检测软件比较多,每一种检测软件都基于不同的算法,各有千秋,所依赖的文献数据库也存在差异,必然导致同一对象的检测结果存在差异。因此,选择主流学术不端检测软件是期刊界公认的方法,主流检测软件在不同时间对同一对象的检测结果具有可比性。一些学者也建议同时采用多种检测系统进行检测,弥补使用单一学术不端检测系统在算法上的不足,减少错误[5,8];使用多系统检测还有一个最大的好处,即可以弥补单一检测系统所依赖的比对文献数据库的不足。每种检测系统所依赖的文献数据库的差异主要表现在文献数据库的种类、容量上,比对文献数据库的内容以及更新时间节点的差异可能导致检测结果不一致,多系统交叉检测能为编辑提供更多参考。特别是在初检和复检阶段,能够显著地降低稿件存在学术不端的概率,但会增加编辑的工作量。

4 结论

稿件初检合格后至进入文献数据库前的时间段内,其学术不端检测结果可能发生变化,主要原因在于:未发表并且存在一定复制比的稿件,一旦其中一篇稿件刊发并且进入文献数据库后,其他具有一定复制比的稿件的学术不端检测结果将发生变化,一般显示为复制比增加。这种情况大多存在于师生、学术团队成员、同事、学术研究合作者的稿件之间。避免此类学术不端行为最好的方法是编辑部增加出版前学术不端检测,利用两种主流学术不端软件交叉检测,采用优先出版;文献数据库公司缩短数据库更新周期;学术不端检测系统开发公司优化软件算法,最大程度地健全数据库。这些措施都能够大幅度降低初检后学术不端的出现概率。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各级各类学校校数、教职工、专任教师情况[EB/OL]. [2017-08-23]. http://www.moe.gov.cn/s78/A03/moe_560/jytjsj_2015/2015_qg/201610/t20161012_284511.html.

[2]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各级各类学历教育学生情况[EB/OL]. [2017-08-23]. http://www.moe.gov.cn/s78/A03/moe_560/jytjsj_2015/2015_qg/201610/t20161012_284510.html.

[3] 石鹤,夏黎明,汪晓,等. 《放射学实践》应用AMLC检测已发表论文结果分析及应对策略[J].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6,27(7):687-690.

[4] 张辉玲,白雪娜,崔建勋,等. 学术不端文献的发表追溯及防范对策——基于185篇疑似学术不端文献的实证分析[J].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6,27(7):691-697.

[5] 于海. 学术不端检测系统的局限性及解决对策[J]. 辽宁师专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18(2):106-108.

[6] 中国知网. AMLC系统介绍[EB/OL]. [2017-08-16]. http://check.cnki.net/Article/intro/Index.html.

[7] 李晶晶. 运用SMLC系统检测法学类论文存在误检问题及对策[J]. 北京印刷学院学报,2017,25(1):16-19.

[8] 王文福. 网络时代期刊论文隐形学术不端挖掘策略[J].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6,27(7):677-682.

猜你喜欢
文献数据库不端稿件
录用稿件补充说明
《感染、炎症、修复》杂志检索数据库
本刊稿件体例要求
本刊稿件体例要求
本刊稿件体例要求
关于采用《科技期刊学术不端文献检测系统(AMLC)》的声明
《感染、炎症、修复》杂志检索数据库
论文作者学术不端行为类型
《中国粮油学报》关于学术不端稿件的认定和处理办法
基于用户心智模型的文献数据库评价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