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要振兴乡村

2018-03-27 10:33
遵义 2018年5期
关键词:三农农民农业

如月之恒,如日之升。

犹记得2000年,在农村改革经历了22年后,一个来自基层的干部提出了中国农村发展的新问题,即“农民真苦,农村真穷,农业真危险”的“三农”问题。

5年多前,中国“三农”问题更为纠结和焦虑:彼时,农产品价格“天花板”和农业生产成本“地板”双重挤压,生态资源亮起“红灯”,补贴政策逼近“黄线”,国际市场竞争压力和农民持续增收压力叠加而至……

所有的难题归结到一起就是——新形势下,如何推动“三农”工作跃上新台阶?

5年多后,中国“三农”问题进入新的成长烦恼期:农产品阶段性供过于求和供给不足并存,农业供给质量亟待提高;农民适应生产力发展和市场竞争的能力不足,新型职业农民队伍建设亟需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和民生领域欠账较多,农村环境和生态问题比较突出,乡村发展整体水平亟待提升;国家支农体系相对薄弱,农村金融改革任务繁重,城乡之间要素合理流动机制亟待健全;农村基层党建存在薄弱环节,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亟待强化。

眼下,全球农业正处于一个大变革、大转型的关键时期。

在农业1.0时代,一家一户分散经营、自给自足,技术水平较低,耕作主要依靠人力和畜力,对风调雨顺、地力水源等自然因素依赖度高。农业2.0时代开启于近代以来的工业社会,其特征则是工业革命的成果逐渐反哺于农业。

今天的农业3.0时代,发端于后工业社会和信息化社会,它既是对农业2.0时代的继承,也是对农业2.0时代的超越;它的技术水平更高、生产效率更高,同时也更加个性化、更具丰富性;它不仅满足“量”的需求,也能很好地满足“质”的要求。

中国农业怎么跟上3.0时代,这是个迫切的现实命题。

类似更具体的问题还有很多:比如粮食自给方针未变,这意味着粮食不可能大量进口。到2020年中国的粮食产量要稳定在5.5亿吨以上。要实现这个目标,压力依然不小。又比如,近9亿中国农民中约有2亿多已经离开了土地,选择进城谋生。“谁来种地”的拷问背后,是“老人农业”的现实困境。有调查显示:农村青壮年农民急剧减少,仅有7.7%的新生代农民工愿意留村或回村务农。

2018年1月26日,小朋友在福建永安小陶镇乘坐村镇公交。福建省永安市通过建设农村公路综合养护基地、落实路长制等创新措施,积极推进“四好农村路”建设。 (新华社/图)

即便在城镇化快速推进的今天,中国仍有近一半人口居住在农村,而3个左右农民的年收入才差不多抵得上1个城里人。同时,高速发展的城镇化将不可避免地占用大量农田,中国18亿亩耕地红线的坚守难度会越来越大。

因此,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必在农村。

如果站位更高一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经济发展呈现出了新趋势。高速增长变为中高速增长,经济总量的快速扩张变为全面的质量提升,需要新的增长动力,因此必须实现动力转换。这一切,都对中国农业与农村发展提出新的拷问。

40年前的改革开放,我国农村实现了短暂的领先发展,但很快就在城乡发展不平衡中相对落后。因此,彻底解决“三农”问题,必须有针对性地调整城乡发展不平衡的现状。而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把农村也纳入其中,这意味着解决“三农”问题有了客观基础。

一句话,面对新时代农村发展的新机遇,彻底解决困扰农村发展的历史性题,必须形成农村发展的内生动力。

机制咋保障

改革是乡村振兴的法宝。

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指出,要坚决破除体制机制弊端,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推动城乡要素自由流动、平等交换,推动“四化”同步发展,加快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全面融合、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

这话比较宏观,落实到乡村振兴战略上来,体制机制最要紧的命题无非就是六个字:筹钱、用地、留人。

钱从哪里来?

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要加快形成财政优先保障、金融重点倾斜、社会积极参与的多元投入格局,确保投入力度不断增强,总量不断增加。

这里包含三个基本面:第一,明确要求确保公共财政更大力度向“三农”倾斜。第二,农村金融回归本源。根据部署,下一段还要出台关于金融服务乡村振兴的指导意见,起草金融服务乡村振兴的考核评估办法。第三,拓宽资金筹措渠道。比如近些年来工商资本“下乡”推动了农业现代化进程、增加了农民收入、改善了村容村貌,成为解决“三农”问题的有效举措。

地往何处去?

农村土地资本化是推动乡村振兴的必然之路。

农用地的资本化是从农村承包经营权的三权分置改革,赋予其融资担保权等权利。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包括宅基地、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公益性公共设施用地,则将通过土地征收制度改革、与国有土地同权同价等方式让农民享受到土地增值收益。此次文件中提出的适度放活宅基地和农民房屋使用权,就是明确的政策信号。

一号文件提出,探索宅基地所有权、资格权、使用权“三权分置”,适度放活宅基地和农民房屋使用权。这是中央首次提出宅基地的“三权分置”,为产权流动奠定了基础。目前农村宅基地有2亿亩左右,其中三分之一闲置,预计未来流转会加快,随着宅基地抵押贷款试点的跟进,金融部门在农村的资金投放也有了抓手。

人凭什么留?

乡村振兴,说到底还是人的振兴。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养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事实上,乡村振兴要驶上快车道,既需要肯干、会干、苦干、实干的各级干部,更需要对土地有感情、懂技术、会管理、熟悉市场的“新农民”。

乡村振兴,最重要的是人才双向流动起来。

可以“走出去”,也可以“留下来”,同时还要“引回来”。从这个意义上说,体制机制要做的,大概就是三件事:一是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全面建立职业农民制度,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二是建立专业人才、科技人才参与乡村振兴机制。建立县域专业人才统筹使用制度。三是鼓励社会各界投身乡村建设。建立有效激励机制,以乡情乡愁为纽带,吸引支持企业家、党政干部、专家学者、医生教师、规划师、建筑师、律师、技能人才等服务乡村振兴事业。

关键还在党

“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

这是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得出的一条基本结论。

办好中国农村的事,实现乡村振兴,关键还是在党。党管农村工作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也是一个重大原则。加强党对农村工作的领导,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根本保证。

“尚贤者,政之本也。”坚持和完善党对“三农”工作的领导,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政治保证。为此,今年中央一号文件专门强调,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提高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重大意义的认识,真正把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摆在优先位置,把党管农村工作的要求落到实处。

根据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的要求和新时代“三农”工作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研究制定中国共产党农村工作条例,把党领导农村工作的传统、要求、政策等以党内法规形式确定下来。发挥党的领导的政治优势,压实责任,完善机制,强化考核,才能把党中央关于乡村振兴的部署要求落实下去。

关于完善党的农村工作领导体制机制,一号文件提出,健全党委统一领导、政府负责、党委农村工作部门统筹协调的农村工作领导体制。建立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领导责任制,实行中央统筹、省负总责、市县抓落实的工作机制。党政一把手是第一责任人,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县委书记要下大力气抓好“三农”工作,当好乡村振兴的“一线”总指挥。

关于加强“三农”工作队伍建设,一号文件提出,把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作为基本要求,加强“三农”工作干部队伍培养、配备、管理、使用。扎实推进抓党建促乡村振兴,建立选派第一书记工作长效机制,全面向贫困村、软弱涣散村和集体经济薄弱村党组织派出第一书记。把到农村一线工作锻炼作为培养干部的重要途径,注重提拔使用实绩优秀的干部,形成人才向农村基层一线流动的用人导向。

关于强化乡村振兴法治保障,一号文件提出,抓紧研究制定乡村振兴法的有关工作,把行之有效的乡村振兴政策法定化,充分发挥立法在乡村振兴中的保障和推动作用。最近,中央政法委、中央综治委、公安部印发通知,要求各地各有关部门在春节前后,集中打击整治农村赌博违法犯罪,将操纵、经营“黄赌毒”等违法犯罪活动的黑恶势力作为重点打击对象。依法治乡,集中统一领导是前提。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强调,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须加强和改善党对“三农”工作的领导,提高新时代党领导农村工作的能力和水平。

“把方向,谋大局,定政策,促改革。办好农村的事情,关键在党。”人民日报不久前刊发题为《实现乡村振兴关键在党》的评论员文章,以铁一般的实践,证明党的“三农”政策是对头的,农村工作的路子是对头的,党的领导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根本保证。

2018年2月7日在广西柳州市融水苗族自治县融水镇水东村小洞屯石秋香的红薯加工厂,一名工人在晾晒红薯粉条。高山红薯从各村寨汇集到石秋香所在的小洞屯,“华丽转身”成鲜薯、红薯粉条和红薯干等多种产品,成为了电商平台上热卖的宝贝,远销各大城市甚至海外。(新华社/图)

猜你喜欢
三农农民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数说2021“三农”新变化
商务部:多措并举惠“三农”
擦亮“国”字招牌 发挥农业领跑作用
农民增收致富 流翔高钙与您同在
2020年“三农”十大新闻
饸饹面“贷”富农民
40年,时光轴下的“三农”演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