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晨皓 郑 涛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对健康服务的需求也愈加明显,表现为从传统的疾病治疗转变为疾病的预防和健康保健。以互联网、大数据等技术为依托,构建线上、线下的全程健康服务平台,为患者提供更加贴切的医疗健康服务,实现多方共赢。全程健康管理平台打通医院和健康运营机构两大主体,双方数据互联互通,实现业务和服务之间的联动[1-3],形成患者一体化健康档案[4-5],并在此基础上开展各类自助健康服务应用,进而实现医院服务提供与医院运营战略的全面结合。
健康管理属于近年来新兴的健康产业范畴,目前我国的医疗服务市场主要以医院为主,以第三方健康运营机构为辅的运营模式,主要体现在下述两方面。
(1)医院院内信息平台建立至今均已运行多年,在医院内部不同业务系统之间起着重要的作用,基本实现“以患者为中心”的基于电子病历的临床信息采集、存储和集中管理。医院通过电子病历(electronic medical record,EMR)的方式来收集患者的诊疗信息,这些数据涉及大量的结构化、非结构化数据。医院信息平台及EMR系统的建成及运行为项目的研究提供了充分的基础信息资源保障[6-7]。但是,在“医改”工作不断深化和健康服务业日益发达的今天,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在健康医疗服务机构进行日常的检查和治疗。此外,借助快速发展的物联网技术,摆脱时间、地点、设备、技术等方面的限制,可将服务从医院进一步向院前和院后延伸。
(2)由第三方健康运营机构建设的居民健康管理信息平台,整合了健康物联网监测设备、居民自助服务网站及移动健康应用程序(application program,APP)[8-11]、医生远程健康管理工作站系统等,为客户提供远程健康管理信息运营服务。然而,在医疗资源供不应求的今天,任何一家健康信息服务企业,都渴求与优质的医疗服务资源对接,以延伸产业链,为客户提供更高品质的健康管理服务,增强客户粘性,提升自身产品的核心竞争力。现实的健康管理市场需求为企业与医院合作的开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健康管理在欧美等发达国家随着保险业的发展已经逐步发展成为比较完善的科学管理体系,各国政府非常重视健康发展计划,如美国卫生福利部周期性地发布国家健康战略[12];日本政府十分重视健康管理,建立了很多健康管理中心[13];欧洲也建立了众多的健康管理结构。此外,国外众多著名的IT公司也实施了各自的健康管理项目,如微软公司的HealthVault[14]项目、IBM公司的智慧医疗项目、谷歌及英特尔等公司也积极投入健康管理项目。在我国,健康管理刚刚起步,还处于探索阶段,国内已经有了各种规模的健康管理机构,但这些机构与国外的同类机构相比,还存在着很大差距。
随着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如何利用新型信息技术进行健康管理机构与医院有效地融合,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刘克浩等[15]在文献中研究了新一代信息技术下的新型健康管理模式,指出基于新一代信息技术的新型健康管理模式能对健康进行网络化管理,有效地实现疾病的预防,延缓疾病发生和发展的进程。吴之杰等[16]在文献中针对大数据的概念、价值、健康管理产业的内涵等多个方面做了详细的总结,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我国健康管理产业在大数据时代的发展战略。隋栋梁等[17]的报道,针对大数据与健康管理进行探讨的基础上对大数据技术在健康管理革新的推进作用进行了展望。
(1)建立线上、线下模式需求。随着互联网及移动互联网技术在我国百姓生活中的高速覆盖普及,各行各业都已经在部署各自的移动互联网接入通道,线上、线下互动结合的多种服务提供模式是医院发展的必然趋势[18-19]。
(2)贯通院内外服务的需求。需要有一套完整的院内、院外的服务体系,患者通过对院内、院外服务的获取互动时,能够自动对患者服务环节中的多种行为数据进行实时采集,可以对就诊环节、患者行为、服务质量和数量按照一定的客户分析方法进行实时的分析,实现对服务监管过程的全覆盖。
将患者在健康管理机构的健康服务数据与医院的医疗健康管理数据自动对接,形成患者一体化健康档案,方便患者就诊和医生诊疗。同时,患者能够通过移动健康APP应用、网站,享受自助健康在线服务。
目前,包括健康管理机构、体检机构、第三方检验和(或)检查机构以及健康保险机构等已经在开展各种形式的第三方的健康服务。但共性的问题是,以线下为主的健康运营机构是重资产模式,很难快速复制;以互联网为主的轻资产模式,由于缺乏医疗资源,居民和(或)患者及医生的接受度不高。因此,需要结合深化医改的目标和国家健康服务产业发展要求及健康服务市场发展的内在规律,以互联网、大数据等技术为依托,搭建线上、线下的医疗健康服务平台,为患者提供更加贴切的医疗健康服务。
全程健康管理是指充分依靠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手段优势,通过搭架数据交换服务平台将健康信息运营服务机构与医院信息平台进行无缝对接,互联互通,构建患者全维度一体化健康档案,并以此为载体,开展大数据挖掘,为医疗业务、临床科研及健康服务的联动提供信息支撑,为患者提供便捷的就医体验和延伸的医疗健康服务。
基于大数据的全程健康管理平台主要是将医院和健康运营机构两大主体通过虚拟专用网(virtual private network,VPN)通道相连,并通过数据交换服务平台实现健康运营机构数据中心与医院信息平台的互联互通,实现业务、服务之间的联动。同时,将个人自助健康服务数据与医生医疗健康管理数据自动对接至医院EMR系统,形成患者一体化健康档案(universal health record,UHR)。平台总体布局如图3所示。
图3 健康管理平台总体布局拓扑图
患者可通过移动终端、微信以及登录网站等方式接受健康运营机构提供的自助健康服务,同时,患者可通过移动终端及登录网站等方式接受医院的医疗健康管理服务。健康信息运营服务机构与医院信息平台开通专属的VPN链路,分配专属访问账户。健康信息运营服务机构借助VPN通道推送个人自助健康服务数据,在医院信息平台部署数据交换服务平台和专科医疗健康服务应用,医院信息平台依托数据交换服务平台自动补充至医院EMR系统,医生登录医院EMR系统即可调阅到患者的健康档案,即实现对患者的医疗健康管理服务,也有助于疾病的诊断、预防和控制[19-20]。医生出具的健康评估或健康处方等医疗健康管理数据,依托数据交换服务平台推送至健康信息运营服务机构数据中心,并由健康信息运营服务机构对患者提供健康信息服务。
(1)患者主索引(enterprise master patient index,EMPI)系统。主要用于医院患者基本信息索引的三类操作:即索引创建、索引搜索和索引维护,可以协助医生对患者智能的搜索,提高搜索效率和准确率。医疗机构通过建设EMPI来识别、匹配、合并以及取消重复的数据,净化患者记录,利用主索引可获得完整而单一的患者视图。EMPI会为每个患者创建唯一标识,并与相关系统的医疗记录的标识之间建立映射。
(2)健康档案共享系统。系统主要涉及对患者在医院以及健康运营机构等健康检查产生的EMR共享和检查结果共享,EMR共享是以个人基本信息为基础,通过市民身份识别主索引的方式,来保证各个应用系统识别出同一个人,在就诊时形成就诊信息,实现一方采集、多方共享。主要体现在:调阅患者基本信息、调阅诊疗信息、患者就诊履历调阅、调阅患者在其他医院的住院记录等4个方面。借助云计算等高科技手段,实现对医院间诊疗信息的共享和监控,有效地利用医疗资源,减少患者在检验、检查方面的重复花费。检查结果共享主要包括检验和检查信息采集、检验和检查数据推送以及检验和检查结果调阅等。
(3)医疗大数据分析系统。大数据分析应用概括起来表现为:①大数据采集可以从海量数据中搜集和整理有用的信息,主要通过数据挖掘找出潜在的规律,达到预测疾病发展趋势的目的;②通过对后台的医疗大数据进行数据分析、决策分析及数据挖掘等操作,在此基础上,结合医生自身的专业知识,实现病情分析和预测,为患者或亚健康人群提供健康分析、疾病预防、健康饮食等健康生活方面的规划和指导[21-24];③医疗大数据分析系统在疾病分析预测的优势主要体现在实现了传统结构化医疗数据与EMR等非结构化数据的完美结合,解决了信息孤岛问题,让所有数据能够融为一体,统一分析;④通过自动聚类、自动关联等功能来挖掘出慢性病患者的一些潜在规律特征与共性,为慢性病的预测分析提供了依据;⑤可以由一些医学专家来人工植入有意义的训练样本,以提高系统对于疾病分析的精确性和可靠性。
3.4.1 健康管理服务流程
健康管理服务主要流程为:①通过多种数据采集方式完成健康数据的采集,建立一个为客户定制的全维度健康档案,健康档案中主要包括患者的健康状况、诊疗记录、检验检查报告等信息;②根据客户的健康档案数据,进行健康大数据挖掘和分析,如医疗比较效果研究、临床决策支持、单病种分析、疾病模式和趋势分析、药物研发预测建模、临床试验及个性化治疗等方面;③将大数据分析技术与医学专业相结合,根据客户当前的生活环境和生活方式以及相关检测指标,来评估现在的健康情况以及未来患某些疾病的风险,并提供科学、健康及规律的生活方式规划和定制相应的健康干预方案,主要包括饮食、用药、运动及心理健康等。
3.4.2 个人自助健康服务应用
平台将个人自助健康服务数据与医生医疗健康管理数据自动对接至医院EMR系统,形成患者一体化健康档案,并由健康信息运营服务机构对患者提供健康信息服务。同时,通过移动健康APP应用、网站,向个人提供自助健康在线服务,主要包括健康档案服务、健康咨询服务、健康教育服务、健康评估与指导服务以及辅助就医服务[25-28]。
(1)健康档案服务。通过健康物联网体征感知采集终端设备,实现对基本健康指标的采集,同时可通过APP手工补充记录个人日常健康情况,以完善个人的健康信息数据。
(2)健康咨询服务。通过留言及语音等方式为用户提供远程健康咨询服务,如服药、就诊、健康等方面的知识,实现医患互动。
(3)健康教育服务。通过信息推送的方式提供健康教育知识、健康教育讲座等资讯,居民按需订阅后,系统自动推送健康教育知识。
(4)健康评估与指导服务。医生为患者提供健康评估和个性化的健康管理指导方案,用户可通过移动健康APP应用查阅。
(5)辅助就医服务。①提供预约挂号、网上支付、实时查询排队情况等服务;②提供医技预约服务及自助选择时间段等服务;③提供检验检查报告查询、费用查询等多种查询服务;④满意度点评,对医院和医生的服务进行评价。
在“医改”工作不断深化和健康服务业日益发达的今天,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在健康医疗服务机构进行日常的检查和治疗,这使得健康运营机构因为资源缺乏、产业链延伸等原因希望与优质的医疗服务资源对接,也使得医院因对健康运营机构所拥有数据的获取需求而希望与健康运营机构对接。全程健康管理服务模式创新性地将健康信息运营服务机构与医院信息平台进行无缝对接,实现健康信息运营服务机构数据中心与医院信息平台的互联互通。
基于对居民一体化健康档案的挖掘分析,将临床治疗和全程健康管理相结合,实现就诊前、就诊中及就诊后各环节一体化衔接。在服务范围上,覆盖各类高危人群和患者;在服务手段上,满足现代医学模式的要求,根据人群个性化健康需求,制定个性化综合干预措施;在服务资源利用上,以第三方信息运营机构为纽带,合理利用第三方健康信息运营机构信息技术资源、运营团队资源及医院自身医疗健康服务资源,实现第三方健康信息运营机构与公立医疗机构体制与体系结合创新服务模式。相信通过建立基于大数据的全程健康管理服务模式,能建立互联网及移动互联网患者服务通道,优化就诊流程,提高医疗效率及服务水平;进而建立全维度患者档案和医院客户关系数据分析体系,实现医院服务与医院运营战略的全面结合,真正实现“以患者为中心”的健康管理服务模式。
[1]李曦柯,施荣华,许丹,等.基于全面互联互通和深度智能化建设医院信息集成平台[J].计算技术与自动化,2016,35(2):125-129.
[2]何萍,魏明月,姚华彦,等.医疗健康信息互联互通标准化成熟度测评分级管理建设[J].中国卫生信息管理杂志,2016,13(4):338-341,355.
[3]曾赟娜,李国义.关于区域协同医疗信息系统总体设计的研究[J].辽宁工业大学学报,2011,31(2):116-119.
[4]王小堃.浅谈电子病历与电子健康档案发展历程[J].中国卫生产业,2011(35):181.
[5]李家喻,田超.电子健康档案的标准、规范与应用[J].中国卫生信息管理杂志,2010,7(6):47-51.
[6]焦雄飞,孙国志,李子涛,等.医院信息系统集成与交换平台一体化建设方案的研究[J].中国医学装备,2016,13(8):82-85.
[7]鄂晶晶,孙树学.电子病历共享工程的应用与分析[J].中国医学装备,2017,14(9):113-11.
[8]金华,马朗.移动医疗APP升级版在数字化门诊的应用[J].中国医学装备,2017,14(2):100-102,103.
[9]杨巍,范锋,鞠伟卿,等.基于医联大数据的移动医疗APP实现与应用[J].中国数字医学,2015(8):5-7.
[10]何萍.基于医联工程的远程健康监护服务研究及应用[J].中国数字医学,2012,7(7):80-82,86.
[11]刘宇静,龙建成,朝洛蒙,等.远程健康监护平台建立和研究[J].中国医学装备,2016,13(9):108-110.
[12]岳凯辉.健康管理中的道德建设[D].天津:天津医科大学,2009.
[13]吕海燕,叶光群.浅谈健康管理从建立个人健康档案开始[J].中医药管理杂志,2010,18(1):76-77.
[14]张晓燕,唐世琪,梁倩君.美国健康管理模式对我国健康管理的启示[J].中华健康管理学杂志,2010,4(5):315-317.
[15]刘克浩,肖龙飞.基于云平台和大数据的新型健康管理模式[J].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2014,25(5):89-91.
[16]吴之杰,郭清.大数据时代我国健康管理产业发展策略研究[J].卫生经济研究,2014(6):14-16.
[17]隋栋梁,于杰,范子亮,等.大数据技术在健康管理领域的应用[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5(4):174-175.
[18]詹国华,何炎雯,李志华.智能健康管理多源异构数据融合体系与方法[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2012.29(9):37-40.
[19]李建功,赵文东,王宁,等.移动医疗终端呈现四大发展趋势[OL].(2011-8-29)[2017-10-12]http://www.cww.net.cn/mobile/html/2011/8/29/201182992076173.htm.
[20]徐伟星.无线移动系统延伸医疗服务[J].中国信息界,2015(5):109-110.
[21]程学旗,靳小龙,王元卓,等.大数据系统和分析技术综述[J].软件学报,2014(9):1889-1908.
[22]移动支付领域大战正酣,移动支付市场前景[OL].(2015-03-04)[2017-10-08]http://www.askci.com/chanye/2015/03/04/10195qkxl_all.shtml.
[23]袁慧颖.体检信息系统在医院的设计及应用[J].现代医院管理,2013,11(2):83-86.
[24]严慈庆.建立以健康为核心的中国医疗卫生服务体系[J].中华健康管理学杂志,2013,8(3):204-207.
[25]白雪竹,郭青.微信——从即时通讯工具到平台级生态系统[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4(2):130-133.
[26]刘晓燕.陈博,王晓盈,等.移动互联网健康管理系统的研发与应用[J].现代医院管理,2014,12(6):74-76.
[27]任英杰.基于融合技术的智慧健康管理框架[J].信息技术与标准化,2014(4):17-24.
[28]陈洋.未来移动支付与移动银行的9大趋势[OL].(2015-07-15)[2017-10-08]http://business.sohu.com/20150715/n416805087.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