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顾易涛 上海市青浦商榻幼儿园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关于科学部分中提到:“喜欢观察,乐于动手动脑、发现和解决问题;愿意与同伴共同探究,能用适当的方式表达各自的发现,并相互交流;喜爱动植物,亲近大自然,关心周围的生活环境。”它已经将幼儿园开展科学教育活动做了一个很具体的内容概括和要求提示。最近,因为开展“有用的植物”活动,我们将自然角已然作为科学探索的重点在开展。
何为科学探索活动?科学探索活动是指在教师的支持和引导下,幼儿运用各种感官,对周围的事物和现象进行感知、观察、操作、探索,发现问题并寻找答案的探究过程;是教师充分利用周围环境,为幼儿创设条件、选择适合幼儿学习的内容、提供充分的物质材料,通过运用不同的方式设计与组织幼儿参与的各种科学探索活动;是帮助幼儿主动获取科学经验、建构概念、发展智能、养成科学态度的过程。
因此,幼儿园科学探索活动一直是受孩子喜欢,却让老师头疼的一个典型。大班孩子喜欢探索,可是往往老师所能提供的无非是“测量、纸牌、光、种植”等活动的材料,科学探索区就一直是老师想突破而又突破不了的鸡肋。纵观现在的科学教育活动,活动的素材点都是以老师预设的为主,而幼儿的兴趣点、经验水平、年龄特点等往往会被忽略。那么如何在符合年龄段目标的基础上,了解幼儿关注的焦点,并结合主题,充分调动幼儿主动探索的兴趣?如何在收集信息、分享信息中获得更多的科学经验?如何在以幼儿为主的教学过程中学会自主学习?我就以大班的一次科学探索活动“脏水变干净”来谈谈如何借助幼儿感兴趣的话题促进科学教育活动的有效性。
大班主题“有用的植物”开始了,每个孩子认养了自己的植物,会自己给植物浇水、拔草、松土等。在一次雨后上学日,孩子们发现平时用来舀水的盆子里不知是谁弄进了泥土,因为连续两天下雨的缘故,整个盆子里的水又多又脏。“这么脏的水小花能喝吗?”“倒掉吧!不然给小花浇水小花要死掉的。”“倒掉就是浪费!可是怎么样才能让水变干净呢?”于是,孩子们你一言,我一语地讨论开来……
听到了孩子们的对话,感慨于孩子们对于自然观察的仔细,也默默思考着。等到了集体时间,我召集了孩子们,请观察的孩子把困惑说了一下。因为想到这可能是个很好的探索材料,而正好资料室里似乎也有类似的书本,于是请孩子们一起到资料室进行查找。
说干就干,依照书本,孩子们带来了我们所需要的材料:沙子、石头、土、布、报纸、油桶等。
一、幼儿活动现状
1. 兴趣度高。
因为是孩子们发起的活动,所以有了材料之后,孩子们说干就干,选择这个材料的人非常多。而且孩子们都抱着一定能够成功的希望在进行试验。当第一个尝试的孩子在进行试验的时候,几乎所有的孩子都来围观。
2. 材料的利用率高。
材料是孩子们自己带来的,而且是自己通过查阅了资料之后精选的一些材料。在“操作员”操作的时候,几乎使用到了每一样材料。“围观群众”也提醒“操作员”还有哪样物品没有使用到。整个现场非常热闹。
3. 脏水变干净了。
到倒脏水的环节了,这无疑是每位“围观群众”以及“操作员”最拭目以待的时刻。当“操作员”倒进脏水,水再从油桶里出来的那一刻,大家的欢呼声也证实了我们的成功。脏水变干净了!
二、活动后的分析与思考
(一)我的发现
1. 孩子们兴趣非常浓厚。
话题来源于孩子,生发于孩子,由孩子寻找答案,由孩子带来材料,这无疑是一个孩子的活动。老师尊重了科探活动中孩子的主体地位,把自主权、主动权、独立权还给孩子,让孩子们自己去学习、去探索、去发现,使得科探活动真正成为孩子们自己的活动,所以幼儿在活动中自由、自主、创新,真正感到开心、快乐、满足和有成就感。幼儿之间也会一起探索、操作、发现、讨论、解决问题,真正体现了幼儿的主导地位。
2. 材料很多,但没有对比性。
游戏中的材料是孩子们自己准备的,为了更快地达成目的,孩子们一股脑儿把所有的材料都投了进去,但是没有了对比性。如果只是为了变干净而变干净,那么是不是就脱离了活动创立的初衷?
3. 如何真正发挥“脏水变干净”的科学探索作用?
看到脏水变干净了,孩子们是讶异的,因为这像是一场幼儿自己设计好的“魔术”,魔术成功了,就可以按照这个模式继续进行了。
4. 地上惨不忍睹。
可能是由于操作时的专心,也可能是由于老师的考虑不到位,操作区域被搞得满地的脏水、材料。
(二)我的分析与思考
分析1:材料的提供虽然更倾向于孩子,但是老师要有所筛选。
材料的提供过多、过杂,而桶只有一个,孩子们势必都把所有材料投进一个桶里进行试验。老师要清楚让孩子探索的目的究竟是什么,而不是为了探索而探索。经过跟搭班老师商量了之后,我们将目标定位在:(1)学习简单过滤方法并通过操作观察、比较三种材料过滤出来的水哪种更干净。(2)幼儿运用多种材料组合,再次操作,让污水变干净。
思考1:选择哪几种材料作为自主探索的内容,能够让孩子的观察与探索更有针对性?
调整1:
(1)选择三种材料:毛巾、报纸、沙石混合物作为孩子先前探索“主力军”。
从少到多的选择,让孩子们更加能够体会到其实每样物品都能够让水变得干净一些,但是它们的效果是不一样的。有些材料的过滤效果更好些,有些材料在过滤时本身就会再次让水变脏。通过尝试,也让孩子们了解在多种材料组合操作时,基本了解摆放的层次。过滤得最干净的摆放在最下面,过滤得不干净的可以摆放在上面先滤走大颗粒的杂质。
(2)建立“随手记”空白记录本,让幼儿随心记录材料的使用心得。
要掌握经验、分享经验,记录就是不二选择了。可是推广之后发现,增加了记录本,孩子们的兴趣就消失一半了。如何让记录本的出现帮助孩子们进行活动经验的有效收集、分享,让后来的小朋友知道材料的作用?所以我们提供了空白的记录本,让孩子们把自己的发现随手记录在本子上,而没有提供条条框框。因为这个本来就是一个新的知识点,不光是幼儿,对于老师来说,这样的试验也是第一次。所以,随手记的方式是目前最为合适的。
(3)提供一些矛盾的冲突点,引发幼儿的思考,获得更深层次的经验。
为什么沙子、泥土、石头这些看似脏脏的东西也能够让水变得更干净?除了这些材料,还有哪些材料也能够用来净水?
分析2:由于幼儿没有相关的记录经验,以至于不能将收集到的信息转化为一些简单的图画或者符号。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关于科学的目标中讲道:“能用图画或其他符号进行记录。”教育建议中也提及:“鼓励和引导幼儿学习做简单的计划和记录,并与他人交流分享。比如鼓励幼儿用绘画、照相等办法记录观察和探究的过程与结果,注意要让记录有意义,通过记录帮助幼儿丰富观察经验、建立事物之间的联系和分享发现。”
在看着记录本的时候,老师是根本看不懂为数不多的孩子记录的内容的,那如何制作让操作者能够会记录,观看者能够读懂的记录表呢?
思考2:幼儿如何用看得懂的简单图画或者符号记录信息?随手记是不是有必要?
调整2:
(1)让幼儿来说说,我们应该要记录些什么才能够跟别人分享自己的经验?
想要记录的内容多数都是运用了什么材料,让脏水变得多干净?可是因为没有统一的画法,所以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画法,也很难让其他人看懂。其实要知道这些不难,将老师提供的记录表稍作改变就可以了。但是如何让幼儿说出把水变得多干净,是一个难题,幼儿会说:“我把水变得这么干净了。”可是到了下次,到底变得多干净谁都不知道。所以我们提供了样品,让幼儿进行比对。
依次为1-4号杯
(2)定期分享。
因为记录的内容开始模式化了,所以在分享的时候,更加有了依据。在一段时间后可以共同验证幼儿的试验,来共同考证试验的有效性。
分析3:幼儿操作限制。
实验操作往往需要的东西多,摆放的场地也相对较大,水盆里的水也比较多,怎样让孩子们的操作能够更加顺畅?
思考3:材料不够怎么办?场地总是又脏又湿怎么办?
调整3:
(1)脏盆里放舀水工具,避免大面积倒出来。
刚开始直接用大盆来倒脏水进行试验,幼儿经常会拿不准用多大力气,把水都倒到了外面,可是换小的盆再操作时,就会出现一直掉脏水的局面,似乎也有不妥。所以放上舀水工具可以让幼儿的操作更为方便。
(2)在场地上铺设地垫及报纸,即便水倒出来了,也不会搞得到处都是。
在操作的时候难免会有差错,在不可避免的情况下,尽量不让差错成为影响幼儿试验的绊脚石,在提醒幼儿注意的前提下,允许幼儿犯错。
(3)把材料范围扩大化。
经过了几次的试验,孩子们都已有所发现,那么何不将材料范围更加扩大,让孩子们尝试更多单一材料的功效呢?把报纸替换成纸类,把沙石替换成固体颗粒类,把毛巾替换成布类,增加孩子们的选择。
1. 科学教育活动素材应来源于幼儿生活,来源于幼儿兴趣点。
正所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素材来源于幼儿的兴趣,才能激发幼儿操作、探索的积极性。
幼儿的学习特点决定了旨在促进其发展的教育活动必需与幼儿的日常生活密切联系,从幼儿的生活中发现有价值的教育契机。幼儿从活动中逐步进行学习,获得发展。老师既尊重幼儿已有经验,又促进其应有发展。正如此次活动中所选择的素材是生活中孩子们一直可以看到和接触到的,家里、学校,几乎所有的地方都会有这样水变脏就不可以用的情况发生。老师正是抓住了这两点,开展了这样的探索活动,使幼儿以适合他们学习特点的自主探索和操作的学习方式获得相关的知识,积累经验,进而获得相应的发展。
2. 教师适度地等待,给予幼儿自主探索的机会。
在看到孩子出现问题时,很多教师都忍不住要直接介入孩子的活动,剥夺了孩子自主探索的机会。其实,在我们看到孩子出现问题时,我们不妨再等一等,看一看,还给孩子更多的自由空间,相信我们将会收获更多。教师要关注幼儿的活动,了解当前幼儿已有的经验是什么,观察幼儿对什么感兴趣,考虑应在哪些方面给予帮助和支持。尤其是在幼儿活动时,教师不能急于用自己心目中的标准去要求幼儿。幼儿在游戏中应有自由选择与自主决定的权力与可能。学会观察幼儿在游戏中的言谈举止及行为表现,学会等待,寻找适宜的介入时机,在幼儿真正需要的时候给予恰当的指导。幼儿带着自己的种种设想试验、观察,寻找答案,发现秘密。在其与同伴的交流探讨中,教师要不断地向孩子提出新的挑战,继续引发孩子新的思考。
3.教师所提供的操作材料要有利于幼儿进行自主、深入、持续的探索。
在此次活动中,老师把材料进行了筛选,从单一到组合,从一个到一类,从简单到复杂,让幼儿慢慢去接受,去发现。而不是不经选择地全部给予。这样一步一步地提供材料的过程,让幼儿处于始终在挑战的过程,教师通过有目的的改进,让幼儿能够更加清楚材料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