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 孟杰 供图 孟杰(部分)
年节将至,山西祁县的长街上已注满热闹的味道。我沿着故乡的街巷行走,记忆也跟着走过祖宅旁的墙垣。脚下是一段坑坑洼洼的长路,一眼望去,仿若没有尽头般通向了岁月深处,连着我的新年、父辈的旧年。
山西祁县,在古时被称为昭馀,作为晋商的发祥地之一,有着很多延续久远的讲究。比如春节,父亲总说,春节是大城市的称呼,咱这就叫过年。
一进腊月,老家的人们便开始繁忙起来,买年货、置新衣,为过年作准备,上一辈人称之为“忙腊月”。在先人的口口相传中,腊月二十三供奉灶王必须用“西瓜瓜”。这是一种白色硬糖,形状很像西瓜,如今已经很难寻到。腊月二十四是写对联的日子。小时候,每到这一天,家里的客人总是格外多,都是请父亲帮忙写对联的。母亲也会写,但她一般只是笑眯眯地摆弄手里的剪纸,有吉语的、生肖的,还有书法的,常常一气呵成。
时间的洪流总会带走些什么,也留下些什么。儿时,每当扫舍的时候,我都会被“发配”到老街,与其他的伙伴会合。我们一起玩着、闹着,从东头跑到西头,嘴里还念叨着:“廿三,打发爷爷(灶王爷)上了天;廿四,割下对子(对联)写好字;廿五,揩抹打扫寻笤帚(扫舍);廿六,割上六斤熟牛肉(准备熟食);廿七,关上门门洗了脚(洗澡);廿八,胡拾掇……”就这样,路过了明时的街道,清时的茶庄,还有民国的老槐树。
如今,我已是而立之年,也到了佝偻身体趋近物质的年纪。渐渐的,腊月三十的早上,母亲不再将我按在身边看她包饺子,帮她贴窗花,而会像过世的祖母一样,不愿与岁月妥协地搬把小凳子,自顾自地忙碌着。父亲则像祖父一样,端坐在院子的某处,指挥着我将新写好的对子贴好。祁县当地有至亲“老掉”(逝世)的人家,第一年不允许贴对联,第二年只能贴青色或紫色的对联,第三年才可以贴红色的对联。细细算来,今年已是祖母离世的第三年,如同古人的三年孝期,意味着三年的时间里,我们活着的人是与欢愉隔绝的。
院子中心,母亲让我放了一块大黑煤石,贴着老家最喜用的笺儿,上面还写着“满院生辉”四个大字。只是已经没人记得这笺儿是哪一辈祖先最先开始用的了。一块包了红纸的小煤块静静躺在屋子门口。小时候我也曾问过母亲为何,她只说可以辟邪。街门口已被扫帚寸寸扫过,应和着新挂上的红色灯笼。门对面墙上则一定贴着代代不变的“抬头见喜”,这也是城市里早已消失的礼法。
抬阁
到除夕夜,便算是过年了。
在祁县这样的地方,除夕供奉自然算是头等大事。晚上十二点,祭祀准时开始。母亲会包好头巾,跪在满是贡品的桌子前。贡品很多,有应时的瓜果、倒扣着的莲花状面食等。据说这是给天地爷的,可天地爷到底是哪位神明,谁也说不清楚。仪式说起来很简单,烧黄表纸、点云儿香,家里的男丁则负责放鞭炮。在我们当地,这叫“接神”,意为迎接天地爷。接下来便是守岁。过去,父亲、母亲绝不会允许我在这个时候出家门玩耍,怕我把过去的霉运带到新年。现在,我长大了,母亲不拦着我了,但我却不再吵着外出了。
正月初一,开门头一件事就是“蹲旺香”。兄长作为家中的长子,早几年便已负担起点香重任。旺香很粗,十几根捆扎在一起,放在街门口,像极了一座香做的假山。袅袅的烟被风一吹便歪到了一边,足足要烧上几个小时,香才能燃尽。这个习俗据说是因为祁县的先人多在外行商,人们用“蹲旺香”来保佑远行的亲人平平安安、顺顺利利。而从我离家求学开始,父亲、母亲便对此尤为看重,十年未断,只盼着我能无病无灾。“蹲旺香”之后,便开始放鞭炮。鞭炮一定要放在正院当中的位置,放完以后,还要说一句类似“开门大吉,新年顺顺当当”的吉祥话。放完鞭炮后,我才被允许出门,去给族中长辈拜年。可惜,岁月无情,我现在已没有需要磕头拜望的尊长了。
大年初二,是我幼年心心念念的日子,因为这一天,母亲会带着我回外公家。一见到舅舅们,他们便会大马金刀地往椅子上一坐,然后伸出自己虚握的拳头,我此时只要恭敬地用额头触碰,以示磕头,便可以收到红包。
按照老家的风俗,初三是走亲戚的正式日子。这天,父母便不再外出,而是等待晚辈前来拜年。特别是新婚的夫妇,在婚后前三年的每年正月初三上午,都要带上礼物拜会双方的亲戚。
到了初五,积攒的垃圾、脏衣服才能收拾,这叫“倒穷土”。同时,正月初五也叫“破五”,这一天不能胡乱走动,否则会不吉利。也不能做针线活,否则会捅下“穷圪洞(大洞)”,受穷一辈子。
到了初七、初八,城区的商铺便开始营业了。彼时的生意自然谈不上兴隆,但是各个商铺却会像商议好的一般,准时开门,迎接客人。
在祁县,初八如同初五一样忌讳针线。记得小时候有一年初八,我因为放鞭炮把衣服烧了个洞。父亲非要等到初九才让母亲给我缝好。今年再提及这件旧事,母亲想了半天,才回忆起来,直说父亲是好意,因为初八动针线,会瞎眼睛。
祁县的正月初十,又叫“十不动”,不能串门子,更别说走亲戚了。
正月初一,开门头一件事就是『蹲旺香』。这个习俗据说是因为祁县的先人多在外行商,人们用『蹲旺香』来保佑远行的亲人平平安安、顺顺利利。
昭馀老街
接下来的大节,就是正月十五的元宵节了。
这一天的早晨,村子里组织的旱船队会挨家挨户送吉祥,这就是“扭旱船”。旱船里是一个适龄少女,穿着古人的衣裳,浓妆艳抹的,扭动着带绸子的彩船。不论进到哪户,主人都会喜滋滋地送上红包。这一天,也会有操着口音的外乡人敲着锣鼓上门乞讨,有的说着吉祥话,有的唱着跑调的流行音乐。即便是平日里最痛恨懒惰的母亲,在这一天也会慷慨地拿出红包“散财”。
小时候,孩子们还会在这天荡秋千。母亲也曾特意嘱咐我去凑热闹,说是可以长个子。长大后,我才明白,荡秋千有“登高”的寓意,即身体、学业都更上一层楼的意思。
到了中午就更热闹了,县城大街的两旁挤满了人。背棍、翘棍、抬阁各种民俗表演开始了。青壮年的男子用做好的架子将几岁的孩童背起,或者用长长的棍子将孩童绑缚其上,又或者用车子作工具将孩童载上。这些孩童被打扮成古代的各式名人,甚至是仙班人物,一路奏着古乐,从大街上走过。
可惜的是,近几年这项活动已变了花样。企业出资制作各种主题的花车,有的是船,有的是动物,还有的是房子,一路招摇着,沿着县城的大道缓行。虽说宣传了企业,却少了些古老的味道。
元宵节的晚上是最让我牵肠的时刻。村子里的青年人吃了饭,成群结队地步行往县城走去。等到晚上八点左右,县城中心便会放焰火。红的、绿的、黄的,还有如瀑布般的“铁树银花”等新式花炮,被打上元宵节的夜空,照得人群亮一阵、暗一阵,同时伴着此起彼伏的惊叹声。
新年花车表演
看完了焰火,人群也不会立即散去,而是走向另一处热闹的所在—黄河九曲阵。据说,这是姜子牙传下的布阵法,九曲十八弯,像极了黄河,因而得名。祁县的九曲阵与别处不同,要用五根高杆、九根次高杆以及上百根低管深深插于土里,然后再用横管相互串联起来,形成九个旋涡状的连环弯。我小时候见过的九曲阵,还会在四角和正中央的五根十米高的铁杆上悬挂红、黄、绿、紫、蓝五色的方旗,各自写上“东方甲乙木”“南方丙丁火”“西方庚辛金”“北方壬癸水”“中央戊己土”一类的文字。九根次高杆上,则挂九盏八角大灯笼,每一面都是隶体字,分别为“福、禄、寿、喜、富、安、康、祥、顺”。而今,黄河九曲阵的规模已大大缩小,形式也有了变化。例如,会在阵中央摆好神台,放上功德箱,以向神明祈求来年的康顺。“游九曲”是不走回头路的,从入口绕到中央,再从另一个口走出。就其含义,左右不过是为了避免波折,寓意顺利罢了。每年,黄河九曲阵要赶在正月十五前扎好,直到正月十八以后才会撤去。
元宵节的祁县,商铺不会将做生意当作第一位,早早就会打烊,进行一种叫作“堆旺火”的祭祀活动。所谓堆旺火,即将数百个蜂窝煤自下到上,按照逐圈减少的规律堆起来,直到最上层只剩一个方才作罢。尔后再用火点燃,堆得越多,烧得越旺,也就代表来年的生意越好。有时,游完黄河九曲阵回去的路上,还可以看到燃烧的旺火。远远一看,暗红色的火苗一闪一闪,总让人生出“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萧瑟感。毕竟,正月十五以后,便算过完年了。
这天还有灯展,老家叫“棚”。我们当地还流传着一句顺口溜,“祁县的棚,太谷的灯,徐沟的铁棍爱煞人”,足见其名。
终于,兴尽而归的人踏上了回家的路,老远就可以看到挑在街门口的大红灯笼,光源隔着红绸布向外散出,照耀着归家的路,也照亮了回家的门,彻夜不熄……
黄河九曲阵,据说是姜子牙传下的布阵法,九曲十八弯,像极了黄河,因而得名。
祁县民俗抬阁
游黄河九曲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