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到不惑之年,扳指细算,已经度过的30多个春节中竟有20多个是与父母姐妹一起过的,这辈子算是赚足了温暖和幸福。
双亲俱在时,年龄再大,也是人生有来处的孩子。与父母在一起的年,是孩子式的年,放松舒适,吃、喝、玩、乐、睡。在“年”的大戏中,我们是负责享受和释放欢乐的主角,享受的幸福是纯天然、满满当当的。
当然,并不是所有关于年的元素都是美好的,只不过少年心性容易放飞,可以轻易消解不欢乐的元素;父母承担起生活的全部苦难,竭力馈赠给尚且年幼的我们最多的快乐。
小时候,大家经济条件都不好,平日难免互相借债度日。经济条件尚可且乐于助人的父母,年末会拢一拢在外的钱。讨债的父亲有时一去一天,有时是数天,有时甚至在雪花纷飞的腊月二十九才进门。但无论揣着满怀失望,还是小小收获,推开家门的父亲只要看到孩子,立刻切换出开心满怀的表情,一边招呼着小不点们,一边从怀里掏出来几个花花绿绿的纸包。小孩子顾不上问候在外劳顿的父亲,一哄而上争抢那些尚带体温的水果糖、小玩具。对孩子而言,父亲拿出礼物的那一刻,年就“哗啦”一声奏响了狂欢曲。
懵懂岁月,年是倚门盼父归;青葱时光,年是父母倚门盼儿归。
年纪渐长的孩子们先后读了寄宿学校后,一家人团聚最长的时间就是过年。回家的日子,父亲总是早早就在路边等候。母亲在家里忙得团团转,把炉火捅了又捅,烧得旺旺的;做好孩子们爱吃的菜食,只等人进门饭就端上桌。待父亲携着我们“三只燕子”先后飞进家门,母亲脸上就笑开了花,一片欢声笑语汇成阵阵暖流。那样的时光,舒适而惬意,温暖的炉火伴随着争先恐后钻进鼻腔的饭菜香气,燃起了生活的希望和年的火热。有时候车晚点,父亲会在路边一直等到我们为止。无论是读书时从百里外归来,还是工作后从千里外返家,我们都知道,回家的路边一定会有一道熟悉而高大的身影在等待,风雨无阻。
多年以后,回忆那些亲切的年和团聚时分,逐渐明了,血浓于水的亲情是家人间给予彼此的最好年礼。过年最大的享受在于心灵得到了亲情的滋润和浇灌,让所经历的一切都变得美好而弥足珍贵。美食、习俗以及故土风物固然重要,但在亲情面前也只能算是细枝末节,不过起到点缀欢乐和营造氛围的作用。最美好和快乐的时刻与吃什么、遵循什么习俗、在哪里并无多大关系,与谁在一起才是最重要的。
嫁为人妇后,绝大多数的年都是与先生、孩子以及先生的家人一起过的。我终于转换了角色,从年的享受者变为年的主导者和奉献者。过年主要考虑如何铺陈和营造快乐、温暖的氛围,哄老人和孩子高兴。快乐依然是快乐的,却真的无法投身其中尽情享受了。更多时候,是作为观察者理性地释放情绪。
父亲早已永远离开了我们,姐妹也各自有家,很难聚在一起过年了。随着原生家庭的离散和自己逐渐成长,属于我的无忧无虑的年已经永远定格了。最美好的时光总是有时限的,父亲陪我们走到而立之后,挥手而去。也许,这就是每个人的成长,每个人的遗憾。唯有把父母传递给我们的爱和温暖勉力传递给孩子,让他们感受到血脉亲情的力量和磁场,并传给下一代,让家族互爱互助精神赓续流转不绝,才是不辜负年的意义和父母的爱。
愿每个人的归乡梦里都有一个完美的故园,愿每个人此时或未来都有能力为他人营造一个完美的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