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村发展背景下的农业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究

2018-03-26 08:03胡源崔岩马一茗
魅力中国 2018年32期
关键词:人才培养模式乡村振兴

胡源 崔岩 马一茗

摘要:现阶段我国乡村的发展形势和特点使其对于农业科技人才的需求是十分迫切的,尤其是现代农业的发展,对农业工程人才的要求是多方面的、高标准的。本文首先根据现有的人才培养方案,分析了农业工程专业培训模式中普遍存在的不足。然后从当前的课程大纲、实验环节、专业实践等方面,对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思路与实践方法进行了探讨。 最后,提出了以加强农业工程专业学科的建设,培养高素质农业科技人才为目标的教学育人模式。

关键词:乡村振兴;农业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目前,相比各地区工业化、城镇化的进程,我国农业农村的发展相对滞后,城乡差距仍然比较大。因而,加快推进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的协同发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已成为我国在新时期解决“三农”问题的重大举措。乡村的振兴,需要人才的投身与奉献,应用专业的科技知识和先进的设备耕耘现代化农业。 农业工程专业正是为培养这样的人才发展而来的:通过各种工程技术手段,为农业生产者提供各种情况下适用的机械、设施和能源动力,从而提高农业生产的条件和效率。 本文结合自身教学的经历,探索和研究了农业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先进模式,以求强化乡村振兴人才支撑,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

一、乡村振兴战略对农业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提出新要求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但在工业化的过程中,经济因素使人力和资源非农产业和城市大量转移,造成农业农村发展相对滞后。实施乡村振兴是我国现代化建设进程中的一个重要阶段,既符合世界现代化发展的一般规律,也是关系国计民生的一项重大历史任务。大学教育的重点应在于开发学生的思维和创造力,使他们能够把眼界放宽,看到更远、更广、更深、更全面的东西。不仅要求大學生把知识学好,还要求他们能够看到国家、时代赋予的责任和机遇,带着理想和使命去吸收雨露和阳光,恣意生长。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中指出,要培养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 作为农业工程专业的教师,在指导和培养年轻人发展、进步时应该有更高的标准和要求: 第一,扩大专业选修的范围和领域,了解更多的东西,时刻保有好奇心和求知欲;第二,培养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把理论和实践更好地结合起来;第三,重视专业前沿技术的发展,大学毕竟不是技校,大学的教育应侧重于核心的理论以及前沿的方法,锻炼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开拓精神。

农业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应该是以社会需求为前提,就业实践为导向,培养具有较强的专业能力及素养、对行业充分认知,愿意投身于农业农村现代化事业的专业人才。

二、当前农业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不足

(一)课程设置欠缺灵活度

高校在本科课程的设置方面存在专业局限性是一个较为普遍的情况。现行的课程体系过分地强调了分科原则,大部分专业课程按二级学科设置,易导致学生的涉及面和知识面局限在单一的门类。此外,相关教材更新周期长,也致使学生缺乏前沿知识以及对科学研究方向的把握。

(二)重理论轻实践,实践教学环节有待加强

其不足具体表现在:(1)与理论教学相比,实验环节重视程度不足,目标要求不明确,缺乏有效的组织管理机制,实践活动的形式单一。(2)实践环节的形式简单、内容传统、技术含量较低,不能激发学生创新精神和转变思维。(3)传统实践教学大多以课本理论知识为依托,缺少实际应用环境的支撑训练,没有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激发团结合作和创新意识。

(三)创新创业环节需要更加丰富, 避免形式化

创新创业教学环节是培养学生研究思维,拓展学生创新能力,适应当代农业工程发展与应用的有效手段。目前的培养体系中包括了创业创新大赛、专业实习及毕业设计等环节,在具体的本科生人才培养过程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1)对于学生创新创业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认识不足,体现在很多院校开设的创业创新培训和课程较少。(2)专业实习没有按专业进行全面实习,学生的职业素质没有得到全面提升。

三、乡村振兴战略下的农业工程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

(一)人性化管理是培养模式创新和优化的基础保证

高等院校的政策落实和管理方法对于人才培养模式的加强和提高起着至关重要的引导作用。高校应引导正确的人才培养模式,以人为本,因材施教,根据农业工程专业的特点,增设相应的课程和实践,把握前沿知识及科学研究方式,切实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同时,积极调整现有培养体系的课程安排,与时俱进地修改教学大纲内容,不断吸纳工程技术发展的新成果,与农业现代化发展的趋势接轨,培养时代所需的人才。

(二)强化专业课程,鼓励专业和课程交叉

由于农业在机械化、集约化和电气化方向上不断发展,所以在理论教学方面,尤其是课程的设置方面,需要将先进的农业工程技术引入课堂,并且更新教学课程及教程内容。将更多的选修课程引入教学计划,扩大学生的知识面,促进独立创新意识的产生,使学生思想更加全面。同时,深入研究分析农业工程专业的课程设置,广泛吸取国内外培养农业工程专业人才的经验,以培养实践能力强、理论知识丰富的现代农业工程专业人才为宗旨,建立完善的教学课程体系。

(三)增强实验教学环节,鼓励创业创新多维度发展

实践是理论的源泉,理论指导科学实践,二者缺一不可。在社会多元化的环境下,应调整农业工程专业本科生的教学方式,改变传统“重理论,轻实践”的培养模式。通过实验教学,合理增加实验项目、上机操作、现场教学等。与此同时,还要引导学生综合运用掌握的知识和能力解决实际问题,鼓励学生参加有益的社会活动。

(四)丰富高校与企业的合作,紧密结合应用需要

农业工程专业应用性很强,就业单位需要毕业生具有较深较广的专业知识的应用能力和实践能力。加强学校与企业的联系与合作,完善合作管理制度,规划长期有效的校企合作运作机制,形成企业、学校和学生共赢的局面。 鼓励学生“走出去”,到相关企业第一线,直接参与生产、研发,减少用人单位的再培养环节。

四、总结

本文分析了当前农业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不足,将乡村振兴战略下该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在培养具有较强的专业能力及素养,有责任担当,有思想追求的好青年,提出了以加强农业工程专业学科的建设,培育高素质农业科技人才为目标的培养模式。

参考文献:

[1]蒋永穆,赵苏丹,周宇晗.习近平城乡发展一体化思想探析[J]. 政治经济学评论, 2016, (5):111-125

[2]周智娟,罗培中. 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存在的问题及解决途径[J].科教导刊,2016, (7):159-160

[3]李星恕,熊秀芳.现代农业工程人才社会需求分析及培养模式探讨[J]. 教育教学论坛, 2016,(51):219-220

猜你喜欢
人才培养模式乡村振兴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几个抓手
激发“乡村振兴”内生动力破题寻路
民建贵州省委携手中天金融集团推进“乡村振兴”贵州赫章县结构乡“扶志扶心扶智”项目开工
校企合作下的应用型物流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独立学院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