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梦梓
摘 要:学校体育课是传授学生体育卫生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运动兴趣爱好、增强学生体质以及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的重要途径,但是在现实的体育课教学中往往达不到预期的目标,学生对体育课没有太大的兴趣。本论文采用不同的视角,对中学生体育课的学习兴趣进行综合分析,找到影响中学生体育课学习兴趣的因素,使他们喜欢上体育课,并通过身体练习达到增强体质、陶冶情操的目的,形成终身体育的习惯。
关键词:中学生 体育课 学习兴趣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8)09(c)-0244-02
体育课是学校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相对其他文化课具有积极活跃、开放性强的特点,各级体育教师要积极贯彻落实体育新课程标准的实施,从教学形式,教学思想,教学创新上提高自己。综合准备教学内容,组织实施体育课堂,使学生能够在课堂上表现出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和对教学内容的学习兴趣。中学生体育课学习兴趣的研究对中学生体育教育的贯彻落实有着深远的意义,也是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增强社会适应能力,养成终生体育锻炼习惯的关键。
1 中学体育课的目标定位
1.1 锻炼学生身体,增强学生体质
现在中学生的身体素质普遍达不到国家要求的标准,这就要求现在的中学生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在中学阶段学生们的身体正处在发育的高峰期,在此阶段科学的体育锻炼有利于学生们大脑的开发,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体质、身体柔韧性、身体的协调能力,有利于提高学生生理和心理技能的全面发展,有利于提高学生对周围环境的适应能力,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免疫力。
1.2 结合思想政治教育,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学校体育具有较强的思想品德教育因素,要结合体育教育,将思想品德教育融入体育中去,使学生在体育活动中收到思想的洗礼,使学生提高社会责任感,树立群体意识,培养学生热爱集体遵纪守法、团结协作、顽强拼搏、开拓创新的优秀品质以及培养学生对体育运动的兴趣爱好,积极参与到体育实践中去,享受体育带来的乐趣。
1.3 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人从一生下来,就注定要融入社会这个大家庭,因此必须掌握社会生活中基本的生活技能、行為规范、价值体系。学校体育课中的走、跑、跳、投、攀爬等各种身体练习可以提高学生的基本活动能力,通过游戏等内容可以促进学生与学生之间的联系,培养他们的团结合作意识和能力,以及学生的交际能力等,这些都可以为学生个体的社会化打下良好的基础。
1.4 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人们常说体育与美学不分家,这是非常有道理的在体育教学中,体育老师通过自己一些幽默、诙谐、生动、形象的讲解与优美舒展的动作示范,来让学生们能集中精神来听取老师所讲的内容,让学生们提起学习兴趣认为运动也可以一样能展示自己的美,提高学生的积极性,是学生的审美能力得到升华。另外,学校体育运动比赛中,运动员在各个项目中健、力、美的展示可以使学生充分享受这一过程,从而达到审美的体验,有利于学生审美能力的提高。
2 提高中学生体育课的学习兴趣的方法
2.1 转变人们对体育的观念
青少年是祖国的花朵,是未来的希望,青少年的身体素质牵动着国人的命运,而体育课是发展青少年身体的重要途径,因此社会各个阶层都应该十分重视。政府应制定有利于青少年体育发展的宏观政策将体育的重要性进一步升华。学校更应重视体育,在教学中增加体育课程的比例,同时增加开设一些课余的体育活动,增加中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时间。家长要重视孩子的身体锻炼,时常带着孩子参加一下与体育有关的娱乐活动,提高学生对体育运动的兴趣。
2.2 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提升学生自我锻炼意识
学生是成长的主人、发展的主体,中学生自己应该了解体育对身体健康的作用,具有参加体育锻炼的意识,同时要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发挥他们的动性,展现他们的青春与活力,教师要在课堂中通过各种形式向学生展示体育的魅力,强调体育的功能、作用,使学生认识到体育不仅能使他们拥有健康的体魄,而且有利于他们的学习生活,发展自身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为今后的成长奠定良好的基础,使学生从内心深处形成对体育锻炼的渴望,从而能够自觉的参加体育锻炼。
2.3 体育教师要提高自身素质
在21世纪的社会大背景之下,时代在进步,作为一个老师我们应该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拥有较高的思想道德品质,较高的自身素质,并且应具备能把自己学习体育和从事体育教学当中所领悟的拼搏进取、乐观向上、乐于助人、公平公正、诚实守信等的精神潜移默化的传授给自己的学生。同时作为新时代下的老师要学会更新自己更新自己的专业知识。积极探索、勇于创新努力把新知识与教学充分融合。学会自我反思、总结和分析。努力提高教学效果。同时要经常了解学生的意见,看看他们是否对教师有一些特殊的期许,在教学允许的情况下,尽量让学生感受到教师对他们的爱,使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相处融洽,这样教师在体育课的教学中会更加得心应手。
2.4 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
教师在安排自己的教学计划的时候,应当根据自己当下学生所能承受的能力来合理制定,提出一个绝大多数同学都能达到的教学目标。对于教材的搭配上应该注重对学生身体部位的合理性,及有利于学生身体素质的全面发展。在以往教学经验的基础上根据本小学生的实际情况,结合最新的教学方式教学教材以及自己的新想法合理地结合到实际教学当中去。根据不同年龄的学生、不同的身体素质、不同的天赋、不同的爱好因材施教使的同学能积极地参与到体育活动当中来,充分地发挥学生们的主观能动性。
2.5 加强师生之间的互动
中学生一般都处于青春期,是学生生长发育的关键期,在此期间,由于学生的年龄、性别、性格以及对事物的认识有所差别,所以不同的学生对同一事物的反应也是不同,男孩子经常表现为明显外露、突出、毫无顾忌;女孩子则显得平稳、有分寸, 给人温文尔雅的感觉,因此在体育课堂中,教师要抓住特征,积极引导,相互结合,加强师生之间的互动,用教师的人格魅力去感染学生,使学生能够积极的参与其中,并能够表现出不怕苦、不怕累、顽强拼搏的体育精神,使学生的品质更上一层楼。
2.6 加大对学校体育的投入
过去的学校体育由于经济状况的限制,导致了学校场地器材方面的不足,学生无法在专业的场地进行体育活动,教师也无法开展一些学生乐于参与的体育项目,只能是一些比较枯燥乏味的走、跑项目,导致学生对体育课没有兴趣。随着经济的发展,政府逐渐的有能力加大此方面的投入,相关部门要加快落实,使得学校有足够的场地器材条件,以供学生锻炼,促进学生身体素质的发展。
总之,提高中学生对体育课的学习兴趣首先要按照学生的实际出发,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使体育课堂充满趣味性,学生以愉悦的心情上完一节课,这样学生就能够喜欢上体育课,提高对体育课的兴趣。在课堂中加强师生之间的沟通与互动,可以提升课堂的氛围,学生能够积极的参与到课堂中去,提高对体育课的学习兴趣。体育教师自身业务素质的提高以及转变学生对体育课的观念可以间接提高中学生对体育课的学习兴趣。
参考文献
[1] 周登嵩.学校体育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4.
[2] 邓树勋.运动生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3] 马启伟.体育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