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分工理论初探

2018-03-26 12:30冯晨光
学理论·下 2017年11期
关键词:分工生产力异化

冯晨光

摘 要:“分工”是马克思构建唯物史观的重要概念之一,它连接和支撑着社会发展基本矛盾运动,成为一切社会矛盾产生的源泉。通过对分工内涵的界定、分工与生产力及所有制关系探索、分工的发展阶段的梳理、分工引起的各种社会矛盾的剖析等论述,系统、全面地总结了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分工理论。

关键词:分工;生产力;所有制形式;异化

中图分类号:A8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7)11-0032-03

《德意志意识形态》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史上的一部伟大著作,是唯物史观的奠基之作,内含着揭示资本主义本质的科学“密钥”,如果说在此之前的批判还只是从道义角度出发对资本主义的诅咒,那么《形态》中立足现实个人对分工理论阐述和剖析,已经将这种道义批判转化为有经济规律支撑的科学结论。对于科学的分工思想的梳理,无论是解决我们的理论困惑抑或是指导剖析现实问题具有重大价值。

一、分工的内涵

“分工”一词,从其本意来讲,是不同劳动由不同的人从事。但在《形态》中,马克思认为分工有两重维度。最基本的分工是作为生产力的一种外在表现,反映人与自然关系的一种分工;另一维度分工是作为使人异化、支配、奴役人的社会劳动分工,它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在特定的生产关系中所出现的分工,是生产关系的表现,也是反映人与人关系的分工,特指“真正的分工”。其差别在于:前者以生产资料被各个商品生产者所有为条件,是贯穿于生产力发展所有阶段和社会历史发展的、不可消灭的分工,这种分工的原动力是生产力提升的需要和人类的不同物质需要。而“后者则是以生产资料集中在某个生产者手中为条件,”[1]在这个前提下,广大无产者为获取作为生命体所必需的物质资料,被迫从事生产资料所有者要求的劳动,是非自愿的分工和劳动,这种分工是劳动异化的催化剂,是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所出现的产物,随着社会生产力不断提升和社会形态更替,要予以消灭的分工。

二、生产力、分工与所有制形式

马克思在《形态》中涉及分工理论的研究时首先探究的就是生产力与分工、所有制形式与分工之间的关系。因为一切社会发展的源泉都是从这二者的矛盾运动中产生,所以研究分工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就必须分别考察分工与这二者的关系。根据马克思在《形态》中的表述,分工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相互作用和矛盾运动的中间环节。

(一)生产力与分工的辩证关系

1.生产力决定分工

从分工产生的过程来看,分工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马克思在认为“任何新的生产力,只要它不是迄今已知的生产力单纯的量的扩大(例如开垦土地),都会引起分工的进一步发展。”[2]分工得以产生、发展的动力和前提是生产力的发展,因此,分工的发展状况如何取决于当前生产力发展水平。

2.分工对生产具有反作用

生产力发展状况和水平直接决定分工的发展程度,从反向角度,分工的发展程度也就间接地反映了当前生产力发展程度,所以,分工的发展程度即是生产力发展水平的衡量标准。“一个民族的生产力发展的水平,最明显地表现于该民族分工的发展程度。”[2]此外,分工的进一步精细化也会引起不同阶层、人群的划分,从而致使人类不同需求的出现和分化,这样也将进一步促进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与发展。

(二)分工与所有制形式(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

1.分工制约所有制形式的发展

马克思认为,“分工发展的各个不同阶段,同时也就是所有制的各种不同形式。这就是说,分工的每一个阶段还决定个人的与劳动材料、劳动工具和劳动产品有关的相互关系。”[2]即分工不同程度的发展会引起甚至决定生产关系不同程度的变化,制约着所有制形式的更替。

马克思分析了随着人类分工的出现和发展,人类发展进程中所经历的几种不同的所有制形式的变迁:第一种是与不发达的社会分工相适应的部落所有制;第二种是建立在较发达的分工水平之上的古典古代的公社所有制和国家所有制;第三种是封建的或等级的所有制,它是与粗陋的土地耕作和手工业相关的不发达的分工相对应的。在生产力和分工的不同发展阶段,伴随着不同的所有制形式,当社会生产力水平有质的提升,促使社会的分工更加发达,在更加发达的分工背后是对个人与劳动材料、劳动工具和劳动产品相互关系的改革,也就是新的所有制关系的产生。

2.所有制形式对分工具有反作用

在经济社会中,对劳动产品及其所有权的分配,一方面,会直接影响再生产或扩大再生产的投入,从而制约或促进分工的发展,另一方面,所有制将决定社会资源的分配,决定分工和资料所有的性质,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私有制话语下的资源分配就是少数人掌握资本,多数人处于被剥削的状态,这种所有制形式将直接导致贫穷的多数人为了生存与生活,努力使自己被资本异化和奴役,进一步将个人的活动固定化,从而促使分工的细化。

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决定社会分工的发展,而社会分工的发展又在一定程度上制约和决定着所有制形式的发展与更替。分工制约所有制形式的更替是内含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中的。正是在社会分工的基础上,才形成了其他社会活动形式以及不同的所有制形式,并造成阶级之间的对立。如果说生产力与所有制形式的矛盾运动是一切社会发展的根源,那么,分工就是联结矛盾运动双方,支撑和维持这一矛盾运动的“核心轴承”。

三、分工的发展

分工随着生产力发展而变化,马克思按照生产力发展水平为依据将分工分为四个发展阶段。

(一)性行为方面的分工

“分工起初只是性行为方面的分工”,这是分工的最初阶段。在这里,人与动物的区别只是在于“他的意识代替了他的本能,或者说他的本能是被意识到了的本能”[2]。

(二)自然的分工

人类社会最初只是性行为有分工,并没有具体劳动的分工。“后来是由于天赋(例如体力)、需要、偶然性等等才自发地或‘自然地形成的分工。”[2]這一阶段相较于第一阶段已经脱离了纯粹的畜群意识,由性行为分工进入到具体劳动的分工,每个主体根据自己的各方面需要从事不同的劳动,由于生产力低下,这时的活动局限于简单的物质和精神生产活动,每个主体既是物质资料的生产者也是精神资料的生产者,此时的分工还不属于真正的社会分工。

(三)真正的分工

“分工只是从物质劳动和精神劳动分离的时候起才真正成为分工。”[2]在私有制产生后,由于生产资料的私有,使得分工有了物质劳动和精神劳动区分,这时真正的分工出现并迅速发展。

(四)共产主义的自愿分工

此阶段分工产生的条件是消灭生产资料私有制,实行公有制度。在此基础上,社会再无资本家与无产者之分,每个人都是生产资料所有者,不再为获得作为生命体所必需的生存资料,而使自己成为奴役人,每个无产者从被奴役状态和异化之中解放出来。这一阶段的分工已经打破了限制人身活动、使人的活动固定化的状态,劳动不再是人类谋生的手段,而成了人的第一需要。“任何人都没有特殊的活动范围,而是都可以在任何部门内发展,社会调节着整个生产,因而使我有可能随自己的兴趣今天干这事,明天干那事。”[2]人本身的劳动对人来说不再是一种异己的、对立的力量。自然形成的工场内部分工已经被消灭。

四、“真正的分工”是引起社会各种利益矛盾的源泉

根据以上分析,分工是连接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相互作用和矛盾运动的中介与纽带。而根据分工发展的历史阶段来看,其纽带作用在真正的分工阶段直接表现为催化作用,即“真正的分工”产生后,使得“精神活动和物质活动、享受和劳动、生产和消费由不同的个人来分担这种情况成为可能,而且成为现实。”[2]这将加剧生产力、社会状况和意识之间的矛盾运动,所以真正的分工是引起社会各种利益矛盾的源泉。

(一)“真正的分工”与私有制

由于“分工从最初起就包含着劳动条件—劳动工具和劳动材料—的分配。”[3]所以分工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会导致不同的所有制形式的变化。而伴随“真正分工”的出现,随之而来的也是分配方式的不断发展。“与这种分工同时出现的还有分配,而且是劳动及其产品的不平等的分配(无论在数量上还是质量上),因而产生了所有制”[2]。

受到这种不平等分配方式的影响“也包含着积累起来的资本在各个所有者之间的劈分,包含着资本和劳动之间的分裂。”[3]这一分工阶段的所有制形式就是单纯私有制,并且将私有制的广度和深度发展至极致:任何事物都可以被资料所有者私有和支配,不仅是人的劳动产品,也包括人和劳动本身。所以“真正的分工”“和私有制是相等的表达方式,对同一件事情,一个是就活动而言,另一个是就活动的产品而言。”[2]

(二)“真正的分工”与“上层建筑”

1.真正的分工导致特殊利益与共同利益之间的分裂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分工的出现,人类社会的物质生产活动联系更为紧密,为了满足物质生产发展的需要,彼此必然会寻求某种共同利益。“真正分工”出现后,物质和精神劳动分离,享受与劳动、生产与消费由不同个人来分担,这种分工并非人们自愿选择,而是因为没有生产资料不得不将自己束缚在特定的活动领域,劳动沦为劳动者对资本的屈服,并且为了获得物质生存资料必须使自己更加屈服于资本,这将加剧无产者活动的固定化和分工的精细化以及资本的集中,推动社会各阶层之间以及阶层内部的利益诉求不断分化,特殊利益和共同利益产生各种矛盾。

2.国家是协调各种利益矛盾、维护各方利益的需要

“正是由于特殊利益和共同利益之间的这种矛盾,共同利益才采取国家这种与实际单个利益和全体利益相脱离的独立形式。”[2]国家的产生就是为了协调由于分工精细化发展所导致的不同个人或群体之间的利益矛盾。

由于分工造成了上述各种矛盾,使国家的出现成为历史的必然。但在私有制下,国家具有虚假性,并非真正的共同利益集合,本质是作为阶级统治的工具而存在的虚幻共同体。力图取得统治的阶级为了将人们的物质生活行为及社会矛盾控制在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要求的范围内,“都必须首先夺取政权”,成为统治阶级,利用经济、政治、文化等权力,把自己狭隘的阶级利益美化成具有普遍性的共同利益。

一方面,分工的不断发展,使得每个人或各阶层所追求的特殊利益是不同的,“他们所追求的仅仅是自己的特殊的、对他们来说是同他们的共同利益不相符合的利益,”[2]同时,由于虚幻共同体的统治阶级也会将自己特殊的阶级利益描绘成普遍的共同利益,这种利益从本质上是服务于某一阶级的。所以他们认为,这种共同利益是“异己的”和“不依赖”于他们的。但另一方面,在分工还没有被消灭的阶段,要想打破这种异化的局面,想要达成自身或本阶级的特殊利益,必须依靠“虚幻共同体”,需要通过“虚幻共同体”来约束统治阶级的野心,维护自身的利益,实现一定程度的共同利益。

(三)“真正的分工”与社会活动的异化

由于分工在发展到“真正的分工”阶段后,劳动和劳动产品相分离,精神活动与物质活动、享受和劳动、生产和消费由不同的个人分担,资本或生产资料越来越集中在少数人手中,迫使多数劳动者出于生存的物质压力从事非自愿的、被迫的、固定化的活动。劳动沦为多数人谋生的手段,“只要分工还不是出于自愿,而是自然形成的,那么人本身的活动对人来说成为一种异己的、同他对立的力量,这种力量压迫着人,而不是人驾驭这种力量。”[2]

五、消灭“真正的分工”的根本途径

要解决由“真正的分工”所引起的各种利益矛盾以及私有制不平等分配所致的劳动异化、活动范围固定化,就必须消灭这种分工,进入自愿分工的高级阶段,要使其成为现实,必须具备两个前提条件:第一,要使劳动者成为更加一无所有的人,从而使自身被更严重的、难以承受的异己力量支配,只有这样多数的劳动者才在心底埋下对资本家、私有制仇恨的种子,最终奋起反抗;第二,生产力水平的高度发达以及伴随其出现的普遍交往的建立。

这两个条件必须同时具备,前者是革命的根本动机,后者保证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如果无产者不能成为大多数,不能使资本家成为更加强大的异己力量,那么生产力水平高度发达的结果只能是有钱的人更加有钱,无产者处于更加严重的异化状态,分工更加复杂;如果生产力水平没有达到预期水平就消灭了资本主义分工,结果是大多数无产者将从资本家的奴役中得到解放,资本家跻身无产者,同时他们又将被新的异己力量所统治——极度匮乏的物质资料,将会陷入普遍贫困中,人类将处在更加不自由的状态中。因此只有两个条件同时满足,才能消灭分工、私有制以及异化,实现人的解放,获得自由全面的发展。

经济全球化已成为当今社会发展的总趋势,资本主义社会分工呈现复杂化和高级化的发展态势,对《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分工思想的科学发掘和准确把握,就是揭示资本主义分工虚伪表象下罪恶本质的“密码”。研究马克思恩格斯在《形态》中的分工思想必须采取科学辩证的分析态度,既不能因为资本主义社会分工如火如荼地进行,而贬低其科学价值,也不能因其理论的系统、全面而罔顾事实的推崇,而是要理论联系实际,立足现阶段社会分工发展的新情况、新问题,准确理解、大胆发掘、科学运用、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義分工理论。

参考文献:

[1]黄晓峰.《德意志意识形态》关于分工的论述及其作用[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2006(6).

[2]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20-537.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73.

猜你喜欢
分工生产力异化
拒绝异化的人性之光
“分工明确”等十四则
来不及生产力
对《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异化劳动”的探析
小蜜蜂
马克思分工理论研究述评
国际分工是一个不断走向深化的过程
应投资于教育以提升生产力
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与反腐败
“社会主义异化”论与精神污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