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条

2018-03-26 06:46薛兴国
台港文学选刊 2018年1期
关键词:槐叶剑峰甘菊

薛兴国

让武则天烫伤了舌头的面,是山西面,因为武则天是山西天水人。那是她14岁的时候,被选为才人,要进入唐宫,要和她的情人常剑峰离别。山西以刀削面著名,她和常剑峰自然去到时常光顾的面店话别。也许是离别令她神不守舍吧,滚热的面竟然烫伤了她的舌头。常剑峰一见,便把热面端走,并且说如果面是凉的就好了。

武则天一听,大感兴趣,于是二人便和店老板合力制作了一碗又酸又甜,既麻且辣的凉面出来,武则天吃后高兴得拥抱着常剑峰,大叫:“太好了!太好了!”店老板一看,便说不如把面叫作夫妻凉面吧。

武则天入宫之后,常剑峰也到了长安,在路口开了一家名叫夫妻凉面的店铺。可惜武则天只有在被打入法门寺作尼姑时,才能偷偷去一次,再次品尝共同制作过的夫妻凉面。但是那次吃了之后,从此二人便不能再见面了。后来武则天登上了女王的宝座,生日那天一定命御厨做一碗夫妻凉面给她吃,直到逝世为止。

这故事不知有几分真假,唯一可以肯定为真的,是唐朝流行吃凉面。

面条的起源

根据《中国面点史》的说法:“汤饼在隋唐五代时期也出现不少新品种,著名的有被叫作‘长命面的‘生日饼(不知是否和武则天有关)、宫廷食品‘鸭花花汤饼、‘槐叶冷淘……诗圣杜甫曾作过一首《槐叶冷淘》诗:‘青青高槐叶,采缀付中厨。新面来近市……经齿冷于雪……由于诗句精炼,老杜极力赞美的‘槐叶冷淘究竟如何制做?今人仍看不明白。但参阅一下宋人王禹俑的《甘菊冷淘》诗,也就容易理解了……从诗中可以看出,‘甘菊冷淘是取用甘菊汁和面粉,切成细丝,煮熟,再投入‘寒泉盘中过水而成。以此类推,‘槐叶冷淘当然是用槐叶汁和面粉制作的过水凉面。”

根据《考吃》的说法,“实际面条之起源,大约早于魏。东汉刘熙《释名》‘饼中已提及‘蒸饼、‘汤饼……‘索饼等饼类,按刘熙‘随形而命之的说法,‘索饼有可能是在‘汤饼基础上发展成早期的面条,那么,东漢时已有之。”

到了魏晋南北朝,这样的面叫做“傅饪”。《中国面点史》说:“古人有这么一种看法,最初没有刀机时,做‘饪须将面团托在手上,由另一只手撕成片入沸水锅煮。后来有了刀机,做‘饪毋须托在手上撕,故名‘不托,又由于‘不托是食品,字的偏旁宜从食,故又名‘博饪。”

到了唐代,傅饪之外,又有了凉吃的冷淘。宋代时,面条的名字便正式使用了。而且宋代还把面的煮法发扬光大,根据《事林广记》、《剑南诗钞》、《东京梦华录》等书的记载,当时的面便有软羊面、插肉面、猪羊庵生面、丝鸡面、三鲜面、盐煎面、笋泼肉面、炒鸡面、笋辣面等等品种,又据《事林广记》的记载:“生虾随多寡,研取自然清汁,和面,依常法切,煮令熟透,以面色青红为度。别用鸡白肉砥烂,和元虾脑煎汁合和,浇供之,味绝甘美。”用虾肉虾汁来和面,再浇以鸡肉泥和虾脑汁,这面能不鲜美?只是现在没有人这样做而已。

港式面条与北方面条的分别

这类鲜美的面点,在香港是吃不到的。香港人吃的,是用“濑”的方式来泡熟的蛋面,以云吞配之最驰名。云吞面最好吃的,一般人都认为是“麦妥记”、“正记”和“何洪记”。其实中环“镛记”的云吞面一样好吃,特别是“太子捞面”,据说是当年的甘健成还为镛记的“太子爷”时,因为放学时已过了吃饭时间,店里便为他准备一碗银丝面,浇上烧鹅体内的汁液捞来吃,既爽且滑又有鹅汁香味,这便是港式面条。

要吃从东汉传下来的“汤饼”、“傅饪”等北方的面条,在香港极之不易。因为就算有卖这类面条的,都缺乏这类面条的特色:要有韧劲。台北有一家“宁记麻辣火锅”店,从前卖牛肉面时,三个人去吃,第一个吃到一半,第二碗才上,第一个吃完了,第三碗才上。这也许说得有点夸张,但老板下面是一碗一碗下的,为的就是让面条能保有嚼劲。

想吃有嚼劲的弹牙白面条,除了到内地和台湾,香港是找不到的。

(选自香港中华书局有限公司《人间食神》)

猜你喜欢
槐叶剑峰甘菊
槐树
薇甘菊生物防治的研究进展
侵袭全球的水草
薇甘菊光能利用及叶绿素合成在不同光照强度下的响应
槐叶萍生物体微量元素含量特征研究
杜甫与槐叶
薇甘菊的发生现状及防治措施
可爱的德国甘菊
一杯清茶换儿媳
一道连接体物理题引出的重要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