龚新叶
从故宫西华门进入,经过宝蕴楼、金水河,有一座红墙围绕的院子。这里原来是寿康宫南侧的小厨房,在热播剧《甄嬛传》中,寿康宫是甄嬛,也就是乾隆母亲最后的住所。
负责故宫的官方网站、微博、微信、APP等新媒体的策划、发布与运营的资料信息部数字传媒组,就坐落于此。历史与新媒体时代碰撞的结果是,故宫博物院新媒体端的“菜品”,就是在这个“厨房”里被“烹饪”出来的。
一身黑色劲装的郭珽看上去清爽利落,这位“80后”故宫资料信息部数字传媒组组长,在故宫里做着故宫官网、微博、微信与APP等网络媒体运营的事儿。她和团队让朱棣玩VR,将文物融进输入法,把互联网流行元素与正统历史相结合,为故宫引来数百万粉丝。
在小厨房里“烹饪”新媒体内容的“小厨子”们,与修文物的前辈们不同,组内的10人中有8人是“80后”,另有2人是刚入宫的“90后”。在古老的宫墙里,他们另辟蹊径,一扫故宫庄严肃穆之感,走上了活泼俏皮之路,让民众知道了“皇上真会玩儿”。
这样的搞怪并非心血来潮,“贴近年轻人”是郭珽针对大数据做的对策。“我们现在的粉丝多在18岁至30岁,而且有往更小去的趋势。我们想通过他们平常乐于接受的方式来传播传统文化。”上溯到3年前,故宫淘宝推送的文章《雍正:感觉自己萌萌哒》便让故宫找到了一条“卖萌耍帅”的新路子,该文章发布仅一个星期,点击量就突破80万。在这篇以《雍正行乐图》为原型的动态图文章里,素以“铁腕肃贪”形象出现的雍正一改“为人狠辣”之风,玩起了角色扮演,配上诙谐的图文,令人捧腹。
读者觉得好玩,工作的人却要辛勤付出。
一天4个会,一个月7个大展,10个人30个项目,7×24小时全天候,这是郭珽和组员的工作数据。尽管故宫不允许加班,但对郭珽来说,下班只是换个地方工作而已。“回家后我要实时检查后台数据,基本上是手机不离手。”郭珽说。外人看来,在高大上的故宫里工作,是一件令人艳羡的事,工作人员随时随地都能触摸珍贵文物、游览这里的盛景。对此,郭珽说:“除了工作地点特殊,我们和外面的人并无不同,外面的人怎么做新媒体,我们就怎么做新媒体,工具没任何区别。而且利用工作时间去游览,那是旷工。”
2017年,是郭珽在宫里待的第15个年头,冬去春來,寒暑交替,她却怎么都看不腻故宫的美,“我每天下班骑自行车从太和门广场穿过去时,一定会停车回头多看两眼,那山花被夕阳照着,美得难以言喻。”这是郭珽身为故宫工作者的“小确幸”,只有每日去感受,才能发现这里的美丽。郭珽问负责摄影的同事能不能拍一些好看的照片,于是,就有了故宫官微上那组“秒杀时光”的美照。“有一种美,秒杀了时光,足够让我们停留。”配图是飞檐斗拱的红墙藻井和古朴沧桑的汉白玉石雕。这是2013年7月17日,也是郭珽在故宫官微发的第一条微博,当时,粉丝刚过百万。这条不起眼的微博,意外地收获了好评,在不经意间暗暗释放了一个信息:故宫博物院,这座一直与大众保持距离的庞大机构,开始愿意放下身段,用流行的语汇与活泼的方式走进大众了。
“让自己俗一点,别高高在上。”郭珽说,“我们希望把故宫带入寻常百姓家,成为他们的生活方式,谈到故宫时不再啧啧称奇,而是感到亲切。”
在浩瀚悠远的历史中找到一丝与现代生活挂钩的线索,让神秘的故宫面向大众,引起人们的共鸣,这就是郭珽的目标,她也做到了。
素材外链
绫罗绸缎,工笔花鸟,刺绣缂丝……李晶,用一把团扇连接古今、惊艳世人。民间素有“一寸缂丝一寸金”之说。这种被誉为“织中之圣”的丝织品,代表了中国丝绸工艺的最高水准,曾经只有皇家贵族才能享用。如此精美的工艺,在今天却面临着无人继承的危险。这让李晶突然有了一种使命感——“很多事情,你不做,他不做,但总得有人去做。”他静下心学习缂丝手艺,决定要把这门了不起的手艺传承下去。缂丝织物往往曲高和寡,而实用的团扇有时会缺乏美感,于是李晶决定,把缂丝与团扇融为一体。失落千年之美得以流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