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cky
尘埃落定,掩卷深思。一次完整的主题之旅即将结束,你是否准备好满载而归?或许,道别之时的话语最是走心,你又能否体会?而下期的精彩还在期待你的贡献。
好像每座历史悠久的都市都有自己的一条河,譬如伦敦有泰晤士河,巴黎有莱茵河,开罗有尼罗河。但这因果关系反了,应该说先有河流,才有都市。
辉煌灿烂的早期人类文明无一不发源于大河流域,借着肥沃土壤和湿润气候生生不息,因而有大河文明的说法。之后河流的存在与交通运输、农业灌溉、早期工业化生产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不仅如此,跨越不同文化不同时代,河流一直有着重要的象征意义,引起一代又一代人们的深深感慨。公元前500年。生活在地中海岸边的赫拉克利特提出,人不可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许多不同的文化都相信人们死后必须跨过一条大河,去往来生或是冥界。然而更多的情况是感叹时间易逝,正如千年前孔子站在河边发出长叹: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几个小时以前,我在华府的波多马克河畔,与一个多年未见的大学同学叙旧,时间流逝确实无情,当年我们剛从大学毕业,不知道何去何从,而如今她已嫁做他人妇,在市郊买了房子。上一次像这样面对面聊天还是四五年前,如今故地重游,她的金发仍在阳光下熠熠生辉。
几个星期以前,我终于踏上布鲁克林大桥,完成了来纽约必做的事情之一。迎着湿润的咸腥的海风,俯瞰桥下来来往往的船只,身后是熙熙攘攘的游客,想到自己形单影只在异国漂泊,难免有些伤怀。而河流并不在意岸旁的两足灵长类又在感伤些什么。
水的流逝不过是自然现象,它本身也不是有意识的个体,所有的浪漫情怀、长吁短叹不过是人们把主观意识强加给了河流。它就这么或急或慢地流淌,不带感情色彩,也不施加主观判断,只是冷漠地一路向前。世界各地的大川小溪,见证了人类文明的兴衰,河水被用于灌溉、哺育生命,也曾几度被战乱染红、河床下白骨累累,后来还饱受工业化的污染,或散发恶臭,或变得五颜六色,但河流默不作声,只管朝着大海的方向前进。
早在人类登场演出以前,早在地球还是爬行类的天下时,早在生命出现的伊始,地球表面一片汪洋,生命挣扎着进化,而水分子只自顾自地蒸发、凝结。但这样无意识的美,最是震撼。它存在的意义不是为了激起某种情怀,它只是存在而已。仅仅是存在便如此秀美,宁静,壮观。
我写下这段话时,正在从华府回纽约的大巴上。天色渐暗,车厢里也一片沉寂,突然眼前一亮,原来是大巴开到了桥上,正经过一条无名的小河。平静的水面映着傍晚深蓝的天空,仿佛一块发光的宝石,夕阳在树林背后发出最后一丝余晖,把天空的一角染成橙红,岸边有几户人家,点点灯火与夕阳相辉映。美不胜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