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子
舞台、银幕、荧屏为什么都是四方形?四方的世界就通过这些媒介融聚在你的眼前。四方拓展了我们的视野。在戏剧和影视的海洋中,我们更深入理解本期主题的意蕴,并以文字之抽象来再现视觉的冲击。
渭河,黄河第一大支流,发源于甘肃省,流经陕西省汇入黄河。在陕西省中部的秦岭北麓,一块东西长三百公里、平均海拔四百米的冲积平原便是渭河的“杰作”,它又被称为“关中”平原、“八百里秦川”,享有《史记》中“天府之国”的盛誉。
西周、秦、西汉、隋和唐,跨越近两千年的中国古代政权发源于此,发展于此,先进的社会制度和文化礼乐奠基于此。纪录片《东方帝王谷》以关东平原上72座王陵的考古、发掘为出发点,细数渭河流域那段古老难觅却影响深远的历史。
周人源于三千多年前的周原(陕西省岐山)一带。
片中介绍,“周”字的本意是一块方正的农田,而河流为周人这个农耕部落提供了赖以生存的天然条件。片中考古学家通过碳化种子和野生大豆的尺寸推断出粟、黍、大豆和小麦已成为当时的庄稼,而结合小麦灌浆时节与北方干旱气候不难推断,利用河水灌溉庄稼成为当时农耕技术中最重要的一环。三千多年前的墓中出土了大量的青铜农具,和哪怕现在仍用于排水系统的大型陶管,更是佐证了“周人善耕”的理论。“周原朊朊,堇荼如饴”,渭水河畔的周人倚靠农耕技术和生产力的发展,开创了井田制、家族制,进而创立一系列上层建筑、意识形态(如极为影响孔子儒学的礼乐制),以及整个农业文明。
渭河的水不仅仅成就了农耕业,更成就了畜牧业。
秦国的建国君主赢非子最早在淠河及渭河之滨为周孝王饲养战马。据片中分析,今天的甘肃天水陇南一带水源充足,河水的盐分适于牲畜健壮成长,在非子的悉心照料下,马匹得以大量繁殖。非子因而获封秦地,成为附庸邻近诸侯的小国国君。不仅如此,秦地的河水养成的“河曲马”日后被秦国大量运用于军事,获得了优良的骑兵部队和战车部队,为战国时期的秦军增添了扭转战局的强大力量。正如《史记·张仪列传》所记载:“秦马之良,戎兵之众,探前跌后蹄间三寻腾者,不可胜数。”
科技的发展让人类不仅仅倚水劳作,更懂得贮存和调遣水。片中讲述我国早在战国时期就掌握了冰窖技术,通过窖藏冬天结冰的河水保证贵族阶层全年都可享用新鲜的食物。而《史记·河渠书第七》中说:“穿二江成都之中。此渠皆可行舟,有余则用溉浸,百姓饗其利。”记载了秦国太守李冰兴修的都江堰。除引水灌溉、防洪之外,都江堰使得岷江和长江得以通航,促进了蜀地的经济交流。
值得一提的是,片中用科技还原渭河河畔的旧城古都,让观众得见中华民族昔日的辉煌。虽秦咸阳城、汉长安城和唐长安城终究都难以在战火和历史的变迁中得以保全,但为百姓生计和经济发展修建的水利却被后世各朝各代反复修葺,直到今日。
河流在战国时代的作用远不仅仅在于发展农业经济,河流本身就是国家一道天然的屏障。
片中介绍秦昭王墓葬时详细地描述了长平之战及其历史意义。《吕氏春秋》称,这场为秦帝国一统中国奠定基础的漫长的战役“三年而后决”,意指大将廉颇曾利用三道防线率二十万赵军与秦对战三年之久。而这三道防线分别是空仓岭一线、丹河河流沿线和百里石长城。河流在防御中是绝佳的自然险峻,辅以正确的战略,帮助赵军在前半期成功抵挡了秦军攻势。众所周知,此战的转折点在于临阵换将,即赵王力排众议,以年轻将领赵括替代廉颇成为长平前线最高统帅,而秦秘密起用武安君白起。
此战结局的成因往往被后人解读为二,一是秦国成功的反间计(“秦之所恶,独畏马服子赵括将耳,廉颇易与,且降矣”),二则是只知纸上谈兵的赵国贵族统帅。但片中指出,此说法虽极富戏剧性,但远非全面。战局长时间的僵持对双方粮刍辎重的补给是严峻的考验。
片中提及,史学家们注意到秦国远道而来,漫长的运输线使得数十万兵力的后勤补给压力巨大。但与此同时,赵国当时粮食产量尚不足秦国一半,外交失败更是对战局雪上加霜。《战国策·齐策二》记载“秦攻赵长平……赵无以食,请粟于齐,而齐不听”,更是诉说了相对落后的农业不足以支撑大规模战争才是赵国前后易帅、急功近利的最重要的原因。
长平之战,赵国前期胜在山水险阻,后期败在农耕粮食,胜败之中皆靠河流。
在战国时期,“耕”与“战”可谓国家大计,更是“商鞅变法”等一系列国家变法中的主要目标。而耕战皆离不开淡水,因而河水之畔就理所当然成为生产力先进之地、经济发达之地和文明先行之地。西周首创礼乐制、家族制,秦除出土了各式各样的青铜农具之外更发现了铁质农具,使之成为中国和中亚地区交流的先行者。片中更提道,秦始皇巡游时镌刻其一统中国的功绩,就包括了“疏浚黄河”,使后世百姓安居乐业。可以说,中国漫长的农业社会就是利用河流生息、交流和传播文化的社会。
渭河平原的帝王对于河流的重视亦可从他们的墓葬中窥知一二。片中强调,古人“事死如事生”,故人的“冢”与生人的“家”写法颇为相似,因而死后的墓葬应竭力反映生前的生活。据《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和科学家的求证,秦始皇陵“以水银为百川江河大海”,将生前的天文地理带到了地下。渭河流域排列着秦、汉、隋和唐的千古帝王,亦养育着三千多年来的华夏儿女。今天,我们从出土墓葬中只可瞥见历史真实的一角,但中华民族的文化、礼乐和意识形态却如渭河一般,传递了三千多年仍绵延不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