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述史实践的反思

2018-03-26 07:40和李齐慧
祖国 2018年3期
关键词:主观性微观史料

和李齐慧

摘要:近年来对于民族非遗文化的重视越发加剧,日渐成熟的口述史被运用于对于文化遗产的保护中,通过收集口述材料使对该非遗文化的认识研究更为全面和立体化,从而在保护的基础上推动传承,结合纳西古乐口述史调查的实践经历,探讨如何有针对性的发挥口述史的优势,促进民族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

关键词:微观 传播性 主观性 史料

口述史在20世纪70年代伴随哥伦比亚口述史研究中心的成立进入大众视野,逐渐渗入到各个学科的研究中,为人类学,生态学研究挖掘新的研究角度,促进了对于社会区域发展史,战争史,劳工史的研究深化,作为一种研究方法,口述史其独特的资料收集方式对于历史研究和档案收集是一个新突破,作为一种史料,口述史是宏大叙事背景下对于个体的细致挖掘,具有微观史的特点,通过挖掘某一时代背景某一事件中的个体参与者或特定群体的经历,来验证当时的历史,或充实易被忽视的历史细节,都是一个好的选择。

一、口述史实践

(一)非遗文化的传承困境

本文结合以纳西古乐为主题的口述史调查情况来探讨口述史如何更好的推动民族文化保护,关于“纳西古乐”百度百科的介绍如下:“纳西古乐源于唐、宋、元时期中原的词牌、曲牌音乐、道教科仪音乐、洞经音乐和皇经音乐,相传为宋乐, 目前保留下来的只有来源于词牌、曲牌和洞经音乐的那部分。传闻原有汉语经文配唱,传到纳西族民间后, 逐渐变为单纯的乐曲。整个乐曲分为"神州"和"华通"两个大调,并根据不同内容分为五十多个小调。经常演奏的有:"清河老人","小白梅","水龙吟","山坡羊","万年欢","吉祥","八卦","步步骄","到春来","到夏来","到秋来","到冬来","浪淘沙","十供养"等二十多个小调。由于这套乐曲长期在纳西族地区广泛演奏,在流传中逐步融合了纳西族的审美情调和独有的乐器,因此被称为纳西古乐。”近年来学术界对于纳西古乐做了很多研究,对于纳西古乐的具体含义,有各种争议,目前有以下几种观点:1.单指白沙细乐,2单指丽江洞经音乐,3包括白沙细乐和洞经音乐,4包括洞经音乐,白沙细乐,东巴音乐。我在此讨论的纳西古乐是第三种观点,后文除特殊情况需要指明以外,都会使用纳西古乐做具体指代。

文化是一个非常广泛的概念,也是一个很难准确给予定义的概念,但是文化与人相关,若我们将人的存在界定为文明产生的条件,那么文化就是人所构建的社会发展的结果,民族文化具有历史性,独特性,纳西古乐作为民族文化风俗的一个组成成分,既是物质世界发展的结果,又是难得的精神财富,然而另一方面,文化具有时代性,随着时代的发展,新文化的涌现,旧文化的时代性就会阻碍其融入当代,纳西古乐是纳西民族生活习俗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被融入于当地的丧葬嫁娶等民俗文化中,并未被时代吞没,但对于新生代的年轻人,过于陌生,很没有足够的了解,也很难主动去了解。另外在吕鸿先生研究非物质文化与口述史的时候也提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两个特点对其发展传承的影响,一是以农耕文明为基础,局限了它的传播范围,一是师承性,口传心授在特定个人或群体,因此其传承范围有限。(白沙细乐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前文已说过本文探讨的纳西古乐是包含白沙细乐的,因此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角度分析),在开始对纳西古乐的口述史调查前,我对纳西古乐目前在丽江地区的发展情况做了了解,在当地政府的支持下,各乡镇的古乐会都形成一定的规模,云南民族大学的学者六年前做过一个大概的统计,古乐会作为一个较为普遍的组织以两种形式在丽江发展,一是公司管理化,一是地方管理化,数量大概有20个古乐会。其中特别出名的大研古城纳西古乐会在宣科先生的主持下成了丽江当地一个标志性的旅游胜地,游客慕名而来欣赏纳西古乐表演,在推动古樂传播方面起到了十分积极的作用,但是这个传播是被动的,地域性的,传播范围有限;另一方面古乐表演艺人的年龄普遍偏大,青年群体参与较少,因此古乐传承呈现青黄不接之态。通过实地采访,这些问题得到了进一步证实。(二)从采访主题本身出发

在丽江当地,我去了三个点进行口述史调查,一是玉龙县白沙镇的白沙细乐会,一是丽江石鼓镇的洞经古乐会,以及拉市村的古乐会,三个古乐会的老艺人分别给我讲了自己认知的古乐的演奏细节和曲谱特点,白沙的老艺人主动给我看了他们抄写的曲谱,并给我讲曲子背后的传说故事,分析曲牌;洞经古乐会的老人给我分析了洞经音乐和白沙细乐的表演差别,然后结合曲子介绍洞经音乐中极具特色的工尺谱,帮我更好的理解洞经音乐的演奏风格;而92岁的和老则是从曲牌角度从总体上介绍了洞经音乐曲库构成,从洞经音乐的社会参与(丧葬和婚娶)来述说其曲风。

口述采访需要采访者的配合,我们收集口述材料是为了通过老艺人的经了解纳西古乐当下所面临的传承和传播困境,而对于被访者,纳西古乐是他们生活的一部分,在设计采访内容的过程中我着重采访老人们眼里的乐曲本身,关于其纳西古乐的历史的问题穿插其中,我认为这是口述采访一个很关键的问题,结合被访者的职业和生活背景,更要贴合采访主题,那样的访谈才有价值,访谈者与被访者能够协调得更好,避免采访尴尬。因此我们一定要对于古乐的音乐特征有一个基础的把握。杨晓先生在做了蜀中琴人口述史之后,在其著作中探讨了传统音乐与近代历史发展的密切关系,他认为:“乐人关于过去”乐”的述说说不定会与其个人生命史和集体社会史相缠绕。”所以我在采访的时候会提出诸如您觉得纳西古乐学习起来困难吗?的问题,引起老人回忆自己学习古乐的过程,也能了解纳西古乐的学习难度。另外古乐的音乐性为也要求我们采集资料不要只是局限口述材料,拍摄乐器图片,乐谱都是必不可少的步骤,因为这些都是乐曲演奏的核心要素,而通过视频和音频的方式把表演过程记录下来,能够使得调查结果更为鲜活生动,全面的呈现了纳西古乐的音乐性,历史性,为我们得出更为科学有用的结论提供充足可靠的材料支持。

二、结语

公共史学如今逐步被应用于各学科研究中,但如何把作为公众史学呈现方式的一种的口述史做好,需要我们进行更多的实践和研究。

参考文献:

[1]毛继增.“纳西古乐”有名有实吗?[J].音乐周报,2005,(07).

[2]和洁蕾.纳西古乐的传承与保护探析[D].云南民族大学,2011.

[3]吕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口述档案[J].甘肃社会科学,2008,(03).

[4]和洁蕾.纳西古乐的传承与保护探析[D].云南民族大学,2011.

猜你喜欢
主观性微观史料
五代墓志所见辽代史料考
耳鸣掩蔽和习服治疗在主观性耳鸣治疗中的效果观察
史料二则
一种新的结合面微观接触模型
例谈数据史料的辨伪与解读
史料教学,史从何来
法官判案主观性减弱
微观的山水
“没准儿”“不一定”“不见得”和“说不定”的语义倾向性和主观性差异
从情态角度看语言意义的主观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