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合教材重建构建

2018-03-26 01:32张琳
关键词:重构高中教材

张琳

摘要:随着新课程的全面铺开,各地教改进行得如火如荼,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一改原来软件说明书的面孔,变成了更适合师生需求的课程资源。这就要求一线信息技术教师能从“教教材”的传统观念中走出来,在领会编写意图,根据实际教学进程的前提下,跳出教材的局囿,由教材的忠实执行者转变为课程的积极建设者和创造者,别具匠心地“肢解”教材,“重组”教学内容,使之重构成为与学生学习、课堂实际、教学资源相符合的“实践教材”。

关键词:信息技术;高中;教材;重构

中图分类号:G633.6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8)03-067-2

重构,是指教师充分发挥自身的特长与创新精神,根据教学目标的要求以及学生的实际,将特定的教学内容进行重新构建。

一、对“重构”内涵的解读

重构的具体内涵是:教师对既定的教材内容进行适度增加、删减、置换及加工,整合各种课程资源,最终形成教学内容的过程称之为教材内容重构。信息技术教材内容的重构可以分为两个过程:一是教师在授课前对教材内客的重构,其中包括对教材内容的增加、删减、置换及加工,即解决“教什么”的问题;二是教师在授课现场的师生互动情境中对预设教材内容的调整,这种调整可能是教师自身的认知变化的结果,也可能是教师改变课堂策略,向学生妥协的产物,即解决“怎么教”的问题。实际上也就是说:教师的课前备课过程与课上的施教过程都属于教师对教材内容的重构过程。

二、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教材重构的必要性

虽然《江苏省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教学要求》(以下简称课程标准)明确给出了四个主题的课程目标、学习要求和教学建议,但教材内容却多是接近学生生活的实例、探索和实践。老师要“教什么”、“如何教”才能既达到课程目标又能有效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引导学生自主探索、激励学生实现自我,当然一切还必须以保证学生能通过学业水平测试为前提,这些都是一线教师要面对的现实问题。

以教育科学出版社《信息技术基础》(必修)§2.3.1《文件及其类型》这一小节的内容为例,教材中的内容分为“网络中的文件”、“文件的重要属性”和“文件的类型”三部分内容,看似非常简单,但位于《信息获取》和《文件下载》两节内容之间,既是前面《因特网信息查找》内容的延伸,又是后面《文件下载》的铺垫,所以应该是必修阶段重点的学习内容,学生掌握的好坏对以后新知识的学习有着直接的影响。另外要考虑的是,学生在初中阶段已经对文件的相关知识有所了解,平时接触计算机多的学生对此部分内容已经有一定的基础,如何让课堂不枯燥,还能让学生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加以提升,并且通过学习对本节知识有一个新的认识,为后面的新知识打好基础。这些都需要教师在备课时对教材内容进行加工重构。

三、高中信息技术教师对教材内容重构的原则

重构教材内容的目的是方便在自身课程的使用,那么高中信息技术教师在进行教材重构的过程中应把握哪些原则呢?

1.要理解、尊重课程标准,做到超越但不偏离教材

首先,课程标准体现的是信息技术学科对学生最起码的要求,是教学和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主要依据,具有政策指导性。教师对教材内容的重构固然体现着教师教学的个性化和创造性,但追求特色和个性也必须以“标准”为前提。因此,教材内容无论怎样千变万化,都离不开课程标准这一法定的根本依据,都必须以课程标准为基本导向。重构过程中,一方面,若教材内容不能体现课程标准要求,就需要对教材进行适度取舍、整合、增补、置换。另一方面,若教材内容有超出课程标准要求的情况,教师应认真研读课标,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切实把握好教学内容的深度和广度,改造教材内容,而不必一味地与教材“同步”。正所谓“能者非他,能自树立,不因循者是也。”

再者,虽然信息技术课的最终目的是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但现实中衡量高中信息技术教师教学质量的好坏和学生学业水平测试的通过率是脱不了关系的。考试大纲是结合课程标准制定的,那么信息技术教师重构教材内容时当然不能偏离课程标准。

2.结合教学实际,重构出适合自身课堂教学的“实践教材”

(1)学生情况:学生学习新知识,需要利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作为基础,所以高中信息技术教师重构教材内容时必须依据学生的社会生活经验为核心。课前备课时要尽量选择贴近学生生活、联系社会实际的内容、实例、探索等的教材内容。

(2)教学情境:教学情境是指课堂上教师、学生、教材、环境等多种因素所组成的氛围。课前的教学设计只是对教学现实的预计、构想,多是建立在教师的经验基础之上,有很强的主观性。而在教学现实中,往往会出现预想之外的许多事件、问题、情境。當教学情境发生偏差时,应在以保护学生积极性的前提下灵活调整教学设计中的教材内容,应对突如其来的教学情境。

(3)教学资源:教学资源包括诸如机房设施、多媒体教学手段、网络技术、图书、教具、学具等等。教师对教材内容的重构也要依据所在学校的教学资源而定。不一定要盲目追求教学手段的多样化,条件差一些学校的教师也一样可以利用有限的资源、最朴素的手段取得好的教学效果。

四、教学内容重构的实施案例

最后笔者以《文件及其类型》这一节教学内容为例,浅谈一下

作为高中信息技术一线教师对教材内容重构的实施过程。

1.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内容是教育科学出版社《信息技术基础》教材第二章《信息获取》中第三节《文件的下载》第一课时的教学内容。本节主要内容是“文件的属性和类型”,看似非常简单,学生容易忽视,如笔者前面所述,其所处于的章节正好是个承上启下的位置,所以是必修阶段的基础和重要内容,学生掌握的好坏对以后新知识的学习有着直接的影响。

2.学情分析

学生在初中阶段已经对“文件”的相关知识有所了解,再加上平时的计算机操作,学生对此内容已有一定的基础,课堂教学应使学生在原有的知识基础上加以提升,学生通过学习对本节知识有一个新的认识,为后面的新知识打好基础。

3.重构实施

(1)笔者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对教材进行了增容,补充进来了“文件主名的命名规则”、“文件的其它属性”以及“文件容量的换算”,还对“文件的分类”进行拓展(增加了“按照主名区分文件内容进行分类”),这些内容有些是历年学业水平测试题目超越教材内容的部分,也有的是和学生实际生活相关的内容。而教材中的“网络中的文件”这部分内容,因为学生要下节课才学习“文件的下载”,为了防止学生糊涂,这节课暂未提及,下节课将会以此部分内容作为导入衔接,以体现教学内容的延续性。重构教材内容时不拘泥于教材内容,既围绕着课堂标准和考试大纲,又可以做适当的拓展,既保证了会考通过率还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最后重构成为真正适应自身课堂教学的“实践教材”。

(2)课堂教学实施中,普通班的学生本身探究能力就强,所以课上可减少讲授时间,多留些时间让学生探索实践、归纳总结。而艺术班的学生,学生基础水平不平均,所以教学中要注意提供层次性的练习题,让起点低的学生练会基础题目,而学有余地的学生还有拓展题目可做。

(3)对于文件的类型这一知识点的教学中,有些新的扩展名学生还没有知识积累(比如扩展名为.mdb、.psd等类型的文件都要在后面的章节学习到),单凭一节课的死记硬背势必事倍功半,上一届学生在期末复习中也反映出这样的问题。因此,在新一轮的教学中,笔者对教材内容进行了缩减,未学习过的文件类型本节课一概不提,只需在后面章节教学时对新文件类型稍加强调,既可以帮助学生对新知识加深印象,又可以巩固前面所学,举一反三,事半功倍!

新教材为高中信息技术一线教师提供了发挥创造性的巨大空间,教学不再是教师忠实地执行教材文本的过程。教师应将教材与教学整合,让教材更好地为教师的“教”、学生的“学”服务。本文结合《文件及其类型》重构案例表达了笔者对教材内容重构的理解和实施的一些浅薄看法,在此仅当抛砖引玉,恳请各位专家教师批评指正。

[参考文献]

[1]施良方.课程理论——课程的基础、原理和问题.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

[2]江苏省教研室.江苏省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教学要求,2006.

[3]李艺,董玉琦主编.信息技术基础(必修).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

[4]李生元,朱军主编.信息技术基础实践指导.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11.

[5]李艺.信息技术基础(必修)教师教学用书.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

猜你喜欢
重构高中教材
教材精读
长城叙事的重构
重构
学科哲学导向的高中历史教学重构
源于教材,高于教材
交互式电子白板在历史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高中政治课中的分层导学探讨
理顺高中政治课堂问题教学流程研究
高中学校“三心素养特色德育”实施策略研究
基于FPGA的动态可重构系统设计与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