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良家风如何影响周恩来

2018-03-26 07:23过向宏
群众 2018年4期
关键词:祖训治家周氏

过向宏

家风对人生的影响潜移默化,却深远、深刻。周恩来曾说“一个人的幼年所受的影响,往往在他的思想上、生活作风上长期存在”。新中国成立后,周恩来曾制定了十条家规。这十条家规,从周恩来进北京城开始,几十年如一日始终坚持,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他在青少年读书时代,就在家中大立镜旁贴着他手书的警句:“面必净、发必理、纽必结;头容正,肩容平,胸容宽,背容直;气象勿傲勿怠,颜色宜和宜静宜庄。”每天早晚他都要走到大立镜前照一照。

之所以他的品德会如此高尚,除了他从小立志高远、立身严谨外,追根溯源,与周家的祖训密不可分。周家先祖就是“出污泥而不染”的宋代大理学家——周敦颐。由周氏后人总结出治家报国的《周氏家训》,虽各地字句长短不一,但其基本内容皆为尊先祖祖训,“出污泥而不染”,其中的“规行矩步”“立身厚道”“尊老爱幼”以及“出仕为宦,官清吏瘦;摄职从政,报国为民”等体现了爱莲文化的精髓并教化了历代后人,使后人中为民者“积德、行善、慈爱”;为官者“兴农事、重教化、救良民”。

“诚”“俭”“忍”三字,是《周氏家训》最有意义的地方,也是传承周氏爱莲家风的三要诀。这些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给少年周恩来乃至周家后代带来了深刻影响。周恩来继承祖训,不仅将勤俭视为“治躬”(自省)第一要义,治家第一要义,更重要的是将勤俭作为治国的法宝。他的一生可说是执行“勤俭治家,勤俭建国”的楷模。他对亲属,特别是晚辈要求甚严,几乎每次会见亲属都要反复强调勤俭节约。为此,他给家人制定了十条家规,就是希望家人及后人一定要把握好勤俭这个法宝,即使将来以强国站立于世界之林,也不能丢弃勤俭这个法宝。

周恩來的嗣母陈氏的教育以及她身上体现出的中国妇女贤淑文静的美德,对幼年周恩来的性格形成和文化修养有非常深刻的影响。周恩来的好学、仁慈、谦让,可以说其源头在嗣母的言传身教。周恩来在天津南开学校写的《射阳忆旧》一文中,记载了嗣母当年给他讲了一个“忠仆”的故事,使他铭刻在心,并加了一段令人深思的议论:“某仆安在,吾将公之天下,使四万万人共得而仆之,必不负所托也”“因特书之,以风天下之公仆”。他认为国家的领导者应当是全国人民的公仆,并表明自己要追求这种高尚精神的志向。在几十年的革命生涯中,周恩来作为党和国家领导人,始终甘为人民的公仆,一直保持着精忠报国、廉洁奉公和高风亮节,现在看来当年嗣母的教诲是多么重要。

许多学者对周恩来人生轨迹没有大起大落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探讨,事实上从周氏家训中对忍的记述和周恩来童年所受到的教育引导就可探究出其中的缘由。嗣母陈氏曾带他到离镇淮楼不远的胯下桥去游览。此桥是淮安人为纪念乡亲韩信而修建的。陈氏就地讲述了“汉初三杰”之一的韩信少时受胯下之辱的故事,说的是韩信当时虽有武功,但为了不伤害屠夫,竟然在屠夫的笑谑中从他双腿间爬过去,当众出丑。多少年后,韩信封侯荣归故里,他不但不去为难那个屠夫,反而让他当了掌管当地治安的小官。后人有感于韩信的气度,深为敬佩,在此立碑纪念。嗣母最后说,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做人要忍辱负重,能屈能伸,方可成为大丈夫。陈氏又在恩来的人品中注入了一个“忍”字。这个“忍”字,使周恩来一生受用不尽。

(作者系淮安市纪委驻市卫生计生委纪检组组长)

猜你喜欢
祖训治家周氏
祖训,一件最有价值的传家宝
从周易中学习治家智慧
书法欣赏
祖训家规重传承
探春治家新论
“布衣宰相”之父 范仲淹节俭治家
池州学院研究中心简介:周氏家风文化研究中心
蔡元培母亲教子慎言
“勤俭持家·廉洁治家”家庭格言选登
天 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