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高专院校“大学计算机应用基础”创新教育的探讨

2018-03-26 07:34寸永泽
中国信息技术教育 2018年5期
关键词:基础计算机意识

“深化教育改革,推进素质教育”是习近平同志对教育工作提出的明确要求,也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根本途径。加强创新教育是深化教育改革、推进素质教育的题中应有之义,也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使命。当今世界各国的竞争,实际上是创新的竞争。

所谓创新教育,是指在基础阶段以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实践,其核心是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它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以发掘人的创新潜能、弘扬人的主体精神、促进人的个性和谐发展为宗旨,通过对传统教育的扬弃,探索和构建一种新的教育理论与模式,并与之逐渐丰富和完善。“大学计算机应用基础”是高职高专院校重要的基础课程,它实践性强,内容更新快,具有极强的包容性,是一门感性思维与理性思维高度融合的学科,在培养学生的创新人格、创新意识、创新思维习惯、创新精神等方面,具有不容置疑的优势,同时也能为高职高专院校学生在今后的工作中适应社会要求打下良好的基础。因此,本文欲从“大学计算机应用基础”教育的角度,探索一条如何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精神及创新人格的路径,以期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 教学中“以史为鉴”,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培养创新意识是对推崇创新、追求创新、以创新为荣的观念和意识的培养。只有在强烈的创新意识的引导下,人们才有可能产生强烈的创新动机,树立创新目标,充分发挥创新潜能和聪明才智,釋放创新激情。作为教师,有责任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有这样一个小故事,英国化学家卡文迪什首先发现金属与酸反应产生的气体可以燃烧,但用当时的“燃素说”无法进行合理的解释,因此这位化学家在谬误的理论下徘徊不前,不敢创新。而另一位勇于开拓的法国化学家拉瓦锡从卡文迪什的实验结果中受到启发,经过深入研究与革新,终于建立了正确的燃烧理论,一次划时代的化学革命就这样与卡文迪什擦肩而过。因此,在“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中,笔者充分利用教材,向学生讲述了在人类征服自然的漫长岁月中,信息技术在现代社会中的重要作用,以及新知识的创新和产生条件,由此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 “在问题解决中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创新思维是指发明或发现一种新方式来处理某种事物的思维过程。这种思维能保证学生顺利地解决新问题,深刻地、高水平地掌握知识,并把这些知识广泛地应用到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中,进而完成学习活动。1996年,建构主义者Hiebert等提出了教学与课程改革的一条原则,即应让学生具有对知识的好奇,想知道“事情为什么会是这样的”。然后按照学生的构想,在课程及教学开始提供一些问题(problems)、两难选择(dilemmas)或提问(questions),这些并不是要让学生体验到挫折,感受到某学科的难度,而是要鼓励学生就所学的内容提出问题,明确问题,从而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引发他们的好奇活动和创新思维。教师的重要职责就是为学生设置探索性的问题。生活在现代信息社会的师范院校学生,接触面广,思维活跃,对同一问题常常有不同的见解。特别是在高职高专“大学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中,不论是文件的复制、程序的启动和退出,还是文字的处理、幻灯片制作,实现的方法都比较多,所以教师在设置这些讨论和操作任务时,要求学生要有积极的求异性、敏锐的观察力、创造性的想象、独特的知识结构以及活跃的灵感,只要学生能积极参与,提出不同的见解,就说明他们是积极向上、善于思考和富有创新精神的,教师都应该予以肯定。当学生遇到问题时,应鼓励他们多方位、多角度地思考,做到不求唯一,但求所有,将知识学活、学透,并尽量把问题留给学生自己去解决。

● 采用多种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1.调整教学内容,引导学生学习方法的教育

创新能力的培养主要是把学习的思想和方法介绍给学生,使他们掌握创新的钥匙,开启每一扇问题之门。正所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在教学中强调的是发现知识的过程,是创造性解决问题的方法和形成探究精神,而不是简单地获得结果。高职高专院校的“大学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主要目标是掌握一定的基础理论和一定的操作技能。而初学者都把计算机看得很神秘,学习较为机械,缺乏思考的主动性,这是高职高专学生学习计算机的心理障碍之一,因此,在“大学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从具体到一般,先学习一些具体操作,在建立一定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再上升到学习理论。例如,对于计算机基础知识,可以先讲解键盘操作,再讲解其组成、特点、发展、应用等其他基础知识;对于Windows,可以根据“所见即所得”的特性,先讲解基本界面的操作,再讲解资源管理和控制面版的基础理论和基本操作;对于Office,可以先进行Word、Excel的学习,再讲解文件、文件夹的概念和复制、移动等操作;对于操作系统,可以先学习Windows操作系统,再介绍一些常用的DOS命令操作。如果按照“大学计算机应用基础”教材安排,一开始就学习理论,容易使学生产生一种畏惧心理,影响教学效果。这些调整和引导,不但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益,还有助于高职高专学生在今后工作中的创新性学习。

2.采用任务驱动式教学模式

在计算机教学中,教师应针对计算机学科本身的特点,采取以重自主、重环境、重实践、重创新为特点的任务驱动教学模式和方法去教学。所谓任务驱动教学模式,是指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以完成一个个具体任务为线索,把教学内容巧妙地隐含在每个任务之中。在教学中,教师可以不直接讲授一大堆的命令和术语,而是针对要教学的知识技能,设计出有意义的真实任务,如按一定格式编辑文章,制作包含文字、图画的广告等。教师先提出任务,给出样板,让学生讨论、分析任务,发现新问题;然后让学生上机实践,完成任务,随时解决学生碰到的问题;最后检验学生所做的任务,并作记录。学生将完成任务、解决实际问题作为学习进程的线索,并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完成一个个任务逐步掌握要学习的知识与技能,这样能极大地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

3.进行作品设计,开设创造性实验

计算机课程离不开实践,所以加强实践环节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措施。在学生通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对一款软件(如Office办公软件等)有了基本了解后,教师可以采用以学生活动为主的自主模式,要求学生进行一些创造性实验——作品设计。在教学中可以采取如下步骤:①教师向学生展示好的现成的作品,开阔学生思路。②学生构思自己的作品,搜集资料与素材。③学生开始设计作品。④教师随时解答学生在设计过程中的问题。⑤学生完成作品并提交教师。⑥教师点评作品,并作记录。学生设计作品的过程,就是创新能力培养、锻炼和提高的过程。

● 面向全体学生,促进个性发展

由于每个人的遗传特征、所处环境、所受教育以及自身努力程度的不同,所以处于同一发展阶段的不同主体既有共性,又有个性。然而,现行教育实行的是班集体教学,对学生的差异和个性特征重视不够。因此,创新教育强调:不仅要促进学生在德、智、体方面的全面发展,还要促进每位学生相对于他自己而言也是最好的发展。个性教育,对教育者而言就是承认和发展学生的个性,因材施教,因势利导,培养学生独立、进取、合格的品质和积极主动创新的学习精神。在进行“大学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时,教师应充分利用计算机手段的优势,开展形式多样的教学,如利用计算机进行辅助教学,利用多媒体教学网络建立师生反馈联系等,对学生进行个别指导,让所有学生都能感受到学习的快乐。

作者简介:寸永泽,1986年7月毕业于云南师范大学化学系,现任德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教师,副教授;1996年8月,从事“计算机应用基础”“多媒体课件制作”教学。

猜你喜欢
基础计算机意识
如何培养孩子的节约意识
例谈概率统计备考的五个意识
中国计算机报202007、08合刊
中国计算机报2019年48、49期合刊
夯实基础,举一反三
夯实基础,举一反三
中国古代的“计算机”
最憨厚笔记 夯实基础就是要一步一个脚印
初一学生符号意识的培养应从“理解”入手
拨乱反正 夯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