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萍
【设计说明】
《语文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明确指出:“识字教学要注意儿童特点,将学生熟识的语言因素作为主要材料,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引导他们利用各种机会主动识字,力求识用结合。”本设计力求符合识字课的特点,图文结合,将汉字学习与认识事物建立联系,感知汉字的演变过程,运用多种识字方法,激发探究汉字的兴趣,培养学生识记汉字的方法,养成主动识字的习惯。
【教学目标】
1.借助图文、故事、字理演变等形式,认识“云、雨、风、花、鸟、虫”等字。
2.通过“范读、互读、學读、赛读”等方式,初步体会对韵歌的音韵节律美,感受对韵歌的文化意味。
3.认识“提、撇折、竖折”这三个常用笔画,学写“虫、云、山”三个生字。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认识七个生字,课文熟读成诵。
教学难点:了解“虫”的文化意味,学写三个生字。
【教学设计】
一、对子导入,激发兴趣
古代有一个叫陈文杰的人,他非常聪明,因为对对子对得好而当上了钦差。你们想不想像他一样来对对子?
老师今天就出两个满足你们的愿望。天对____________(地),黑对____________(白),花对____________(树)。看来我们班的同学很聪明,对子对得真不错。今天,我们来学一首儿歌——《对韵歌》。(板书课文题目:对韵歌。)
二、识字教学,图文结合
1.试读对韵歌,交流在试读过程中遇到的困难。
2.学生再次自由读课文,边读边圈画本课的生字,不会的请教同桌或老师。
3.指名读课文,纠正朗读不正确的字音。
4.指导学生学习“对”字。
(1)出示第一句,指名朗读。
(2)出示“对”字,个别读,齐读。
(3)认识“对”字的部首,指导书空。
(4)启发学生说一说“对”的反义词。
5.指导学习“云”“山”“虫”。
(1)老师这里有一组图片(出示有云、山、虫的图片),猜一猜这是文中的哪一句?不知道的可以看课文。
(2)学生汇报并齐读。
(3)交流画了哪几个生字。
(4)指名领读这三个生字,重点指导“云”和“虫”。
(5)学习“云”和“虫”的字理。
①激趣:这几个字你们都已经认识了,这几个字还非常有趣呢!认真观察,看看它们是怎样变来的。(出示“云”和“虫”的字理演变图)
②请学生发表感想。
③师小结:古人很聪明,根据物体的某一部分特点,创造出了汉字。在以后的学习中,还会学到更多的汉字。希望同学们继续努力。
(6)给“云”和“虫”两个字扩词。
(7)把生字放回句子中,指名读,齐读。
6.指导学习“雨”“风”“花”“鸟”。
7.理解词语。
(1)出示最后一句,指名朗读。
(2)去掉“对”字,再指名朗读。相机出示成语:山清水秀、桃红柳绿。
(3)理解“山清水秀”。
①出示课件。(播放春季山清水秀的自然风光)
②学生交流欣赏感受。教师启发:当你看到类似这样的美景时就可以说“山清水秀”。
③介绍家乡山清水秀的地方。
(4)理解“桃红柳绿”。
①出示图片,看图片读词。
②说一说:________________的桃花,____________的柳树。
③齐读最后一行。去掉“对”字再读。
④个别读,齐读。
三、练习写字,加强巩固
1.开火车读生字。
2.读成语:山清水秀、桃红柳绿。
3.读要求写的生字。
4.指导书写。
(1)认真观察、思考:怎样才能把这三个字写得更漂亮?
(2)交流写这三个字的小窍门。
(3)交流书写时需要注意的地方。教师相机强调三个新笔画。“云”字第三笔是“撇折”;“虫”字的第五笔是“提”;“山”的第二笔是“竖折”。
(4)师范写,生观察。
(5)生练写,交流反馈。
四、反复诵读,拓展延伸
1.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练读《对韵歌》。可以拍手打节拍朗读,也可以同桌对读。
2.男女生对读。
3.师生对读。
4.共同拍手读,能背下来的可以不看书。
5.小结:对韵歌这种独特的语言表现形式,同诗词歌赋一样,代表着中华民族的语言智慧。让我们一起踏上对韵的快车远航吧!
6.出示一些对子,试着一起拍手朗读。
7.汇报朗读。
8.小结。
(作者单位:浙江绍兴市北海小学教育集团)
责任编辑 田 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