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晶裕
【内容摘要】随着世界经济的高速发展,环境问题已成为全球高度关注的热点问题,加强环境教育成为各国的共识,历史学科作为重要的人文学科,自然承担着进行环境教育的重担。纵观我国现行的各版本高中历史教材,都是按照模块方式进行编排的,无论是在必修的政治史、经济史、文化史三大模块中;还是在选修中改革、人物、战争史等模块,都很少注重有关环境问题的阐述,即使在文化史模块和经济史模块中有所涉及,也是寥寥几笔,这使很多老师感觉环境教育无从下手。
【关键词】环境教育历史教材缺失
目前我国正处于经济飞速发展时期,综合国力显著提升,已成为令世界瞩目的政治大国和经济大国,但在发展的同时,由于缺乏环保意识,导致生态环境急剧恶化,制约了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当前环境的现状急切呼唤环境教育,加之环境素质的高低也是衡量现代公民文明素养的一个重要标志,因此加强环境保护与环境教育势在必行。2013年5月2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第六次的集体研究中提到要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加强环境教育理应成为每一位教育工作者的共识,有机地融入学校日常的教育教学工作之中。历史作为一门综合性学科,它的研究领域,不仅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等社会主要方面,也涉及人口、资源、环境等自然要素。尽管如此,在现行的各版本历史教材中没有对环境教育进行完整、系统地叙述,但它作为历史学研究的内容之一,已包含在人与自然关系的负面影响中,决定了它在环境教育中应该而且能够发挥更大的作用。只要我们教师善于对教材内容加以分析与挖掘,完全可以对学生进行环境教育方面的渗透。
一、在中国先秦时期,我国农业开始发展起来
生态的脆弱使古代劳动人民很早就认识到水利工程的重要性,春秋战国时期的都江堰、芍陂、郑国渠,西汉的漕渠、白渠都是中国早期著名的防水旱灾害的代表性水利工程。在边疆和自然条件较为恶劣的地区,古代农民充分发挥创造能力,因地制宜,兴建了许多具有地方特色的水利灌溉工程,西域地区的坎儿井就是其中的代表。但是随着人口增加即为了扩大耕地,带来放火烧山、围湖造田等一系列破坏生态环境的问题,我国的生态系统平衡遭到了严重的破坏。
二、中国古代文明中有丰富的环境思想
老子认为“道”是万事万物的本源,而作为世界本体的“道”,既是自然本体、宇宙规律。他在《道德经》中指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这是典型的人与自然和谐共处思想。孟子提出:“不违农时,谷物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林木不可胜用也。”荀子曾强调,在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同时,应当充分重视利用自然规律,不可违背。他说:“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应之以治则吉,应之以乱则凶。”这些都体现出了中国古代文明中保护生态环境,反对过度的、破坏性的开发和可持续发展的思想。
三、新航路的开辟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新航路开辟后,打破了各大洲孤立的状态,世界逐步联系为一个整体。1492年,哥伦布的远航打通了欧美大陆的海上通道,引发了全球范围内的生物物种、商业大发现贸易、人口迁移、宗教文化等了空前“ 哥伦布大交换”。首先伴随着白人殖民者的到来,传染性疾病迅速傳遍整个美洲大陆。1518年底,天花首次在美洲出现,并在整个十六七世纪定期发作,北美印第安人的数量急剧减少,在17世纪的前3/4的时间里,新英格兰土著人口的数量从73万人下降到1.2万人。其次随着新航路的开辟,欧洲大陆食草的马、牛、羊等动物来到气候适宜、水草丰足的美洲大陆,其繁殖的数量远远超出了新大陆土地能提供的牧养量,导致美洲地表植被逐渐破坏,土地沙化,水土流失日趋严重,生态系统被逐步破坏。
四、第一次工业革命
第一次工业革命中,在个人才能、技术和经验之上的小生产被建立在科学技术成果之上的大生产所代替,大幅度地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增强了人类利用和改造环境的能力的同时,也带来了新的环境问题:一是煤烟滚滚,烟雾弥漫;二是河流的污染;三是自然环境和城市环境的恶化;四是由于环境污染的严重,生态环境的恶化所导致的直接后果就是疾病流行。我们用今天的眼光来工业革命时期的环境问题,目的不仅是为了防治人类活动对环境造成的消极影响,防止公害,保护环境,同时也是为了更好地通过人类活动的积极影响,改善和创造美好的环境,以实现社会经济和环境质量的同步发展,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五、大跃进运动
大跃进运动时期,我国农业生态环境急剧恶化,许多农田因为过度积肥而导致土地盐碱化,后扩展到工业领域,全国掀起了全民大炼钢铁的运动,缺乏煤资源的地方只有靠砍树烧炭, 许多多数村庄的成材树和山上的成材林几乎被砍光, 严重破坏了生态环境。一些不宜开采的矿山也被开采。由于不懂技术, 盲目上马, 小高炉炼出的钢铁成为废料,造成了极大的资源浪费。
六、罗斯福新政
罗斯福新政中,罗斯福在金融、工业、农业、社会救济和社会保障方面出台政策,还出台了自然资源保护政策。当美国在 20 世纪 30 年代陷入史无前例的经济大危机与社会大动荡之中时,干旱、尘暴和洪水等自然灾害也不断袭扰着美国。1930 年春夏季,美国东部大部分地区几乎没有降雨。对美国来说,30 年代更为严重的生态灾难是尘暴。从 1933 年起,在美国每年都有无数次大小尘暴发生,直到 1941 年才有所缓和。尘暴引
发呼吸系统疾病,卷走表层土壤,毁坏牲畜和庄稼,给美国民众造成巨大的精神重负与生命财产损失。这一切促使罗斯福政府把农业危机和土地资源保护作为美国面临的最急迫的问题,采取一系列应对措施。一是成立民间资源保护队,植树造林;二是1934 年美国颁布了第一部联邦土地放牧控制的法案——《泰勒放牧法》,结束了自 19 世纪早期开始的公共草地掠夺式利用和无限制利用的状态;三是制定《土壤保护法》等相关法案,防止土壤水土流失。新政的自然资源保护政策,不仅对对沙尘暴的消失起了积极作用,而且开创的政府大规模干预资源保护的政策实践对于战后美国联邦政府强化对环境问题的干预有直接影响。
七、斯大林执政时期
斯大林执政时期,苏联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理念是想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最充分地利用各种资源,取得最大的工业发展成果。通过两个五年计划,苏联一跃成为工业产量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工业大国,但是对环境的影响同样深远,一是不当的资源开发与管理造成资源严重耗减。苏联模式的一个突出特点是在高投入、高消耗、低效益的情况下实现高增长的。在技术含量较低的情况下,必然伴随着大量的资源消耗,随着时间的推移,自然资源日益难以开发,把苏联经济拉进了死胡同,使发展停止下来。二是盲目的开发、改造与建设恶化了生态环境。在苏联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为了满足工业化对食、各种原料、农产品的需要,扩大可耕地面积特别是稳产高产的灌溉面积成为发展农业的迫切需要。农业上的开垦荒地破坏了干旱草原,尤其是大面积沙质土壤开垦后,没有及时采取保护土壤的耕作措施,出现了沙尘暴、风蚀。由于大面积砍伐森林,使污染日益严重,酸雨时有发生。地表上的苔衣类生物、西伯利亚北部地区森林都因为人们的行为而遭到破坏。
以上内容是笔者通过查阅资料并结合高中教材总结归纳得出的,还有很多史实有待挖掘,高中历史教学中实施环境教育的道路依然并非坦途,在现有教材没有形成系统的环境教育知识,环境问题又已经成为关乎人类未来生存和发展的重大世界性问题的情况下,我们广大教育工作者应该转变观念, 提高素质转换角色, 充分利用一切与环境有关的内容与史实,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环境意识教育,培养学生对环境资源的忧患意识,真正实现历史教育服务现实,把握未来,促进社会健康、和谐、持续发展的最重要价值。
【参考文献】
[1] 邓瑾, 常进.人教版高中历史教材环境教育思想摭谈[J].传奇·传记文学选刊,2010(1):81+99.
[2] 冯丽娜.浅谈中学历史教学中的环境教育[J].新课程:中学版,2013(2):129.
[3] 曲博.中学历史教学中环境教育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5.
(作者单位:宁夏育才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