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2018-03-26 05:52李春
教育界·中旬 2018年1期

李春

【摘要】小学思品学科是一门重活动的综合性课程。在品德教学活动中,学生通过一系列有效的活动进行体验、提升,从而促成种种道德的内化。新教材编排为学生表达思想和情感、进行创造活动提供了方便,使德育教育不留痕迹地融入教师根据教材资源为学生精心设计的实践活动。

【关键词】品德学科;教材编排;德育实践活动

思想品德课是一门“致力于道德品质和人文精神的形成的综合性课程”。课程开设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养成文明的道德行为习惯。因而,思想品德课教学要注重与学生的生活实践相联系,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做到内容活动化,通过教材编排开展德育实践活动,以活动带动教学、补充教学、延续教学,就显得尤为重要。

新课标倡导:“教师在教学中,要面向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开发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选取学生关注的话题,围绕学生在生活实际中存在的问题,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社会生活的要求和规范,提高社会适应能力。”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重视学生课前的观察体验和课后的自主实践。课前,学生根据课程内容的需要,自己在生活中留心观察、记录,积累学习素材,使课上所要讨论的问题来源于学生的视野;课上,学生探讨交流的是自身经历的事件和内心真切的感受,所扮演角色的言语、动作无不来源于实践,发自于内心;课后,要基于文本内容,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体验活动,开展做、访、问、走等实践活动,深化道德认识,内化为道德行为。

一、课堂→课外

1.以教材编排资源为源泉,进行课前实践活动

生活性是思品课的重要特点,因此课前活动是教学活动的起始阶段。引导学生课前参与的状态,会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状态,决定课程的实效性。

如在教学“56个民族是一家”这一课前,我们就要考虑到我们的学生绝大多数是汉族人,对于少数民族比较陌生,他们的感性经验很少,对少数民族的风俗民情了解得更少。如果以此为起点开展教学活动,孩子们对各民族不同的文化和风俗习惯又能掌握多少?所以课前要布置好任务,通过请教、查阅、调查等途径收集有关少数民族的资料,为课堂之间的交流展示、资料补充、资源共享做好准备。

2.以教材编排资源为纽带,开展课后实践活动

课后延伸是实现本课程向课外延伸的一条有效途径,是促进课内生活向课外生活和谐转化的催化剂。在传统的思品课程教学中,课堂生活和课外生活是脱节的,甚至是对立和倒置的,形成课内课外两张皮,这种矛盾的状态直接导致了学生在人格上的双重性。为了纠正这一落后的教学方式,就需要在课后延伸活动,把他们的书本学习和生活实践结合起来,让他们走向生活,在生活中发展他们的各种能力。

在“谢谢你们,我的父母”一课中,教材编排上有一模块是“小倡议”,其教育目的是让学生为父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来感谢父母的养育之恩。在执教结束前,我给学生布置了这样一些实践活动。①我和父母换角色。要求:在家当一天父母,承担父母要做的所有的家务事,亲自去体验一下做父母的辛苦与操劳。②我为父母洗脚。让学生们感受父母那种脚踏实地、辛苦操劳的艰辛,从而更深地激发学生孝敬父母的感情。③“小鬼”当家。

让学生走出教学,跳出教材,去进行一些家庭实践活动,可以让学生更进一步地感受到父母的辛劳,激发起他们对父母深深的感激之情,为学生与家长建立起心灵沟通的桥梁。

二、课外→课堂

素质教育十分重视儿童实践能力的培养,关注每一个孩子的内心渴望,而且品德课又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因此在教学中活动环节是必不可少的,活动可以使课堂教学不再呆板、沉闷,可以调动起学生的积极心理,让每一位学生都动起来。通过活动,帮助学生学会分析,学会选择,形成正确的价值判断,从而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提高道德能力。

1.沐浴生活阳光——生活类活动设计

人的生活是人类社会一切实践活动的基础。教育的对象是儿童,就意味着要以儿童的生活为核心,从生活出发,从而满足个体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诚实是金”这课教材中有“放大镜”这一板块,在执教过程中,可以将其中的事例进行设计。这次单元考试之前,爸爸说:“孩子,只要你考到90分以上,我就带你去清港农业观光园玩。”“去农业观光园,这我可是盼望很久了呀!”我真是太高兴了。今天傍晚试卷发下来,我一看:“怎么才76分?”我想: 。

课堂教学是思品课程的主要实施手段,在课堂教学中营造 生活氛围,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活用教材,通过模拟化的生活活动,学生不知不觉体验到了诚实做人的重要性,从而自觉地规范自己的言行,真正起到“润物细无声”的作用。

2.点燃情感火花——游戏类活动设计

张化万老师说:“儿童文化的核心是一种游戏精神。”在学习中穿插游戏,可以点燃学生情感的火花,让学生体会到学习是一种享受,使学生在游戏中品德得到提升。

“天生我材必有用”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教材编排的一个问题“你是什么样的?”为学生设计了这样一个小游戏:“猜猜我是谁!”每个学生设计一个个人小档案,写上自己的外貌、性格、爱好、优点等,力求把自己的特点写出来。然后把小档案投入秘密箱,猜猜是谁,请猜中的同学讲是怎么猜出来的。这样,学生在游戏中认识自我、了解自我,积极进行自我概念与人格的建构。通过同学之间准确、全面的描述,每个孩子都可以发现自己的优缺点,同时也培养了学生互相沟通,互相赏识。

3.走进艺术天地——审美类活动设计

审美观决定了一个人的品位之高低。别林斯基有一句名言:“美和美德是亲姐妹。”可见,道德教育与美的教育相结合,能帮助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和较高的审美素养。

“我爱秋天”这课教材给我们呈现了 “感受秋天”“果实和我们的生活”“果实长大不容易”三个主题。“感受秋天” 这个主题在教材中呈现的仅仅是一些秋天的图片,以及一首儿歌。像这样的内容,如果仅仅是通过课堂的讲述、描绘,学生能感受到秋天的美丽吗?因此为了能让学生更加深刻地感受到秋天的美丽,了解秋天的特征,我们可以在课前给学生布置这样一个实践活动作业:秋姑娘悄悄来到了我们身边,给我们带来了很多的礼物,你能用自己的眼睛寻找一下秋姑娘给我们带来了哪些礼物吗?(提示:植物的树叶、花瓣、果实等)请你把它拾起来,收集起来。这样的活动形式满足了学生的听觉、视觉、感觉的需求,陶冶了情操,提升了感受美、发现美、创造美的能力,活动落到了实效上。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开展品德的实践活动,以活动带动行动,从言语走向行动,达到自己教育自己的目的,这才是真正的教育,是“润物细无声”的有效教育。

【参考文献】

[1]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肖峰.学会教学——课堂教学技能的理论与实践[M].浙江大学出版社,2002.

[3]方芳. 坚持以生为本 关注留白资源[C]. 品德新课程展示活动论文教案集,2010(3).

[4]浙江省教研室. 小學《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改革教学培训资料[D]. 浙江省教研室,200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