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柳 黄献英
一、情感铺垫,导入课题
(一)引入课题《七律·长征》
师:有一段历史,在作家魏巍的笔下,它是地球的红飘带;在美国作家的笔下,它是前所未闻的故事;在毛泽东的笔下,它是宣言书。这段历史就是——长征。(课件出示红军长征图)1934年10月17日,红军途经11个省,行程达二万五千里,历时两年零五天。这是中国历史上一个伟大的壮举。
师板书课题,生齐读课题。
师:今天我们跟随长征的亲历者毛泽东一起重走长征路。
(二)观察诗歌,理解七律
师:请同学们观察这首诗,你发现它有什么特点?
生:这首诗有8行,每行有7个字。
师:这首诗总共有8行,每行有7个字,我们把它称为七言律诗,简称“七律”。长征是这首诗的题目,所以用小圆点隔开,我们再读一遍课题。
【评析】执教老师给学生介绍长征的概况,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热情,接着让学生了解“七律”的概念,建立知识结构,为学习诗歌奠定基础。
二、初读诗歌,整体感知
师:接下来,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一读这首诗,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如果能读出节奏,那就更好了。
生按要求自由读诗。
师:下面请一位同学读一读这首诗。(要求读准“逶迤”“磅礴”“岷山”的字音)
师:古人云“句读之不知,学之不解”。我们读诗歌时不仅要读准字音,还要学会断句,读出节奏。这首诗的首联是223节奏,颔联和尾联也是223节奏,颈联是2221节奏。(课件出示诗歌全文及节奏划分)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生自由读诗,品味诗歌的韵律,然后合作朗读。
师:同学们读得真好,不仅读出了诗歌的节奏,还读出了诗歌的音韵美。
【评析】从有目的地自由朗读到合作朗读,执教老师引导学生把诗读通顺,读出诗的节奏和韵律美。学生通过不同形式的朗读,加深了对诗歌的理解,达到了以读促学、以读激情的目的。
三、聚焦总领句,整体感知“难”
师:这首诗的主题很明确,哪句诗概括了整首诗的大意呢?(课件出示“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师:这究竟是一次怎样的长征?可以用诗中的一个什么字来形容?
生:难。
师:(板书“远征难”)在这句诗中,哪里体现了难?
生:远征、万水千山。
师:(板书“万水千山”)看大屏幕,请你快速浏览“资料袋”,思考哪些信息反映长征经历了万水千山?长征路上,除了路程远,红军还碰到了哪些困难?
生:饥饿。
师:是的。由于缺乏食物,有的人吃皮带、吃草根。
生:一不小心就会掉进沼泽地。
师:是的。有的人永远留在了沼泽地里,这说明行军困难。
师:同学们想一想,平均3天作战一次,但饥饿、寒冷、伤病、死亡在红军眼里却是什么?
生:只等闲。
师:(板书“只等闲”)只等闲是什么意思?
生:“只”是仅仅的意思,“等闲”是指平常的事,“只等闲”是指仅仅是平平常常的事。
師:好一个平平常常!在我们看来,这些困难都是难以逾越的,但在红军眼里却是平平常常的。面对万水千山,红军怕吗?
生:不怕!
师:用你的声音告诉大家,面对千难万险,红军怕吗?
生:(加大声音)不怕!
师:面对千山万水、千难万阻,红军却等闲视之。“不怕”“只等闲”把一个个顶天立地的红军形象展现在了我们面前。
【评析】执教老师紧扣诗眼“难”,借助信息技术中的“资料袋”,运用想象、对比等方法,引导学生体会红军战士不怕困难、勇敢顽强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同时抓住重点词语,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
四、合作学习,品读课文,领悟情感
(一)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师:对于红军长征历经万水千山的故事,毛泽东大笔一挥,把它变成了3句诗,5幅画。哪位同学读懂了诗歌,能给这5幅画配上对应的诗句吗?(课件出示5幅图画以及相应的诗句)
(二)小组合作学习,汇报交流
师:课前,老师要求大家分小组收集整理与课文相关的信息。现在,老师给大家1分钟时间,各小组成员讨论商量后再汇报你们的学习成果。
1.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生(代表):乌蒙山区群山起伏,人烟稀少。红军走过乌蒙山时,不仅要面对敌人的追赶,还要面对恶劣的环境,但他们还是克服了重重困难,走过了乌蒙山。
师:谢谢这个小组成员的汇报。我们来看看伟人毛泽东是怎样描述的?(课件出示诗句和2幅图画)
师:要理解这句诗的含义,领会诗歌的内涵,你有什么好方法?
生1:抓住关键词。
生2:用想象的方法。
生3:联系上下文理解。
……
师:老师把你们说的学习方法归纳了一下。一是抓住重点词语;二是反复朗读,感受作者的情感;三是设身处地,把自己想象成红军,体会作者的情感。现在就用你们说的方法自主学习或4人小组交流学习。
生自学或小组交流学习。
师:谁来说一说你的学习成果?(引导学生读出逶迤的连绵、磅礴的气势,读出腾细浪和走泥丸的轻松)
生1:抓住关键词“腾细浪”“走泥丸”,可以知道五岭是连绵起伏的,但红军只把它当成细浪;乌蒙山高耸磅礴,但在红军脚下却显得轻轻松松。
师:你能读出那种轻松的感觉吗?
生读诗句,尝试读出轻松的感觉。
师:很好,从他的朗读中我听出了轻松的感觉。
生2:“磅礴”的意思是气势雄伟。
师:来,你试着读出雄伟的气势。
生读诗句。
师:读得很好!我感觉到了乌蒙山有2 000多米高了。你们知道乌蒙山的主峰有多高吗?
生:4 000多米。
师:红军要翻越这4 000多米高的乌蒙山,怎样读才能读出这种感觉呢?
生再读诗句。
师:老师也想读一读。(范读)连绵千里的山脉,险峻的山峰,在红军眼里——
生:很细小。
师:爬那么多巍峨险峻的山,真的就那么轻松吗?如果不轻松的话,难在哪里?
生:难在缺少食物、水源,红军有可能渴死。
师:还难在哪里?
生:难在空气稀薄,红军呼吸困难。
师:还有吗?
生:难在丛林充满荆棘。
师:可是这些困难在红军眼里却是什么?
生:细浪和泥丸。
师:这里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生:夸张。
师:夸张可以放大事物的形象特征,也可以缩小事物的形象特征,在文中是把困难缩小了。你从中悟出了什么?
生1:红军不怕困难。
生2:红军很坚强。
生3:红军坚持不懈。
师:是的,这些都是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也是我们所说的长征精神。(板书“长征精神”)
2.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师:转出乌蒙山深处,红军要面对的是哪两条河?(课件出示图片和相应的诗句)
生:金沙江、大渡河。
师:这里的大渡河指的是泸定桥。红军战士是怎样渡过泸定桥的呢?哪个小组收集的是这方面的信息?
生(代表):我们小组收集了金沙江的故事,我代表我们小组给大家讲一讲。红军突然袭击,从敌人那里获得了渡船;还采用声东击西策略,牵制了敌人的兵力。
师:红军假装攻打昆明,实际上是在掩护部队渡过金沙江。当全部红军巧妙地渡过了金沙江以后,假如你是红军中的一员,心情如何?
生1:紧张。
生2:开心。
师:把高兴的心情放进诗中体验一下。
生读诗句“金沙水拍云崖暖”。
师:我发现这位同学面带笑容,重音轻读处理诗句中的“暖”字,高兴的心情表露无遗。
全班女生读诗句“金沙水拍云崖暖”。
师:战斗结束了,但是长征并非一帆风顺,抢渡另一条河时却是另一番场面。哪个小组为我们提供这方面的信息呢?
生(代表):红军在跨越大渡河的时候碰到了很多困难,我们小组给大家带来了一段视频,相信大家看了之后会跟我们有同样的感受。(播放视频)
师:看了这个视频,你有什么感受?
生1:心痛。
生2:害怕。
生3:心惊胆跳。
生4:惊险、悲壮。
师:诗句中的哪个字或词最能反映你的感受?
生:寒。
师:很好!“寒”的是,桥只有13根滚烫滚烫的铁链;“寒”的是,桥下是汹涌澎湃的波涛;“寒”的是,对面敌人密集的枪弹;“寒”的是,一批批战士掉下了万丈深渊。大渡河的胜利,万里长征的胜利,正是红军战士用生命铺成的道路!
师:我想从你的吟诵中一定能够感受到这样的“寒”。
生读诗句,体会“寒”的内涵。
师:我发现这位同学读诗的时候神情凝重,和读前一句诗时面带微笑的感觉截然不同,我能感受到你沉重的心情。
全班男生读诗句。
师:“暖”表现了战士们胜利后的欢快心情,“寒”传递的是九死一生的悲壮。让我们记下这一喜一悲的场面吧!
全班学生读诗句。
3.感受爬岷山之难
师:如果说登五岭乌蒙山令人望而却步,跨江河令人胆战心惊,那么爬雪山更是难上加难!哪个小组收集了关于踏岷山的信息。
生代表匯报学习成果,播放视频,出示相关资料。
师:要越过这样的雪山,难吗?红军怕吗?体现在哪里?(圈出词语:开颜、更喜)既然越过雪山那么难,为什么红军却更喜、更开颜了呢?
生:因为会师了,长征结束了,胜利了!
师:会师了,长征要结束了,多么让人兴奋呀!
师:(引读)更喜岷山——
生:千里雪。
师:(引读)三军过后——
生:尽开颜。
师:(提高声音引读)更喜岷山——
生: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评析】该教学环节充分体现了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教学的融合。课前执教老师要求学生分小组,围绕课文内容收集整理相关信息,课中引导学生汇报学习成果。学生通过介绍图片、讲故事、播放视频等方式汇报学习成果,执教老师适时点拨,使学生进一步理解诗歌的内涵,领会红军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五、自主配乐朗读,彰显个体感悟
师:通过收集各种信息辅助学习课文,这也是一种学习语文的方法。
师:下面老师播放3段音乐,有舒缓的、忧伤的、豪放的,请同学们边听边记下这3段音乐的序号。你希望用哪一段音乐进行配乐朗诵,为什么?
生1:我用第3段音乐进行配乐朗诵,因为这段音乐体现了雄伟的气势。
生2:我选择第2段音乐进行配乐朗诵。这段音乐很忧伤,而很多红军战士在长征中牺牲了,旋律比较切合。
师:真是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作者毛泽东用56个字描述了漫漫长征路。在长征路上,发生了许多故事,有很多感人的场面。(深情地)同学们,让我们怀着无比崇敬的心情,再一次朗诵这首诗,把它献给那些勇敢无畏、乐观的红军战士!(提示学生通过朗诵的节奏和声音的变化传达情感)
生配乐朗诵。
【评析】把诗句和音乐进行整合,有助于学生感受诗歌的意境。学生自主选择一段音乐进行配乐朗读,尊重了学生的个性化体验,学生的自主学习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六、总结拓展,升华情感
师:(课件出示红军长征的背景以及长征中的英雄人物)同学们,长征已经过去80多年,那段红色的历史可能已经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线。但是,作为一个中国人,我们有责任牢记那段历史,让我们把长征这个人类历史上坚定无畏的丰碑牢牢地立在心中。正因为有了长征精神,建设新中国的梦想才得以实现,把我们每个人的梦想汇聚在一起,铸就我们伟大的中国梦!
【评析】本节课的教学在信息技术的辅助下,学生在自主学习、主动探究、合作交流等方面得到了充分的发展,比如课前小组收集整理信息、课中小组汇报学习成果、自主选择音乐进行配乐朗读等,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探究能力。
(该课例在全区中小学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优秀课例展示观摩评选活动中荣获一等奖。)
(责编 欧孔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