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儒商文化(连载)

2018-03-26 02:15张桂平林锋王作言
商业文化 2018年2期
关键词:渐进式邓小平民主

张桂平 林锋 王作言

(接上期)

中庸的现代意义:一种渐进式的发展模式

世界进入现代社会,西方以欧美为代表,给人类奉献了两大瑰宝:一是科学,二是民主。中国人形象地称为“德先生”和“赛先生”。

科学和民主当然是好东西。科学不用说了,将人类带到前所未有的科技高峰,短短几百年中,人类经历了从农业社会到工业社会再到信息社会的飞跃式发展,每一次飞跃都带来了物质和精神文明的大丰收。

民主同样如此,它建立在尊重每个人的个人权利的基础上。民主一词源于希腊字“demos”,意为人民,民主的原则是平等和少数服从多数。全体公民直接或通过他们自由选出的代表行使权力和公民责任,是保护人类自由的一系列原则和行为方式;它是自由的体制化表现。民主国家注意不使中央政府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力,政府权力分散到地区和地方,并且理解,地方政府必须最大程度地对人民敞开和对他们的要求做出反应。民主社会奉行容忍、合作和妥协的价值观念。在一个民主国家里,人们都会自觉意识到,达成共识需要妥协,而且时常无法达成共识。但即使如此,人们还是会为此而不懈努力。

民主与科学,是人类社会进步的产物,是人类文明日益成熟的标志。但是,民主与科学也在过去的一百年中,遭受到了极大的误解。正如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发明了“相对论”,人们根据他的指引制造出了原子弹,但是原子弹却被用来投放到了日本,这是人类第一次遭受核武器的直接攻击,灾难性的后果至今仍然无法消除。

同样,民主社会和民主国家是人类努力追求的新方向,但是以美国为世界霸主的代表,却在全世界范围内强行推广所谓的“美国式民主”,结果就是今日我们所看到的局面:从利比亚到乌克兰再到叙利亚,只要是美国式民主所到之地,一定是天下大乱,战争机器纷纷开动……

如果说,上个世纪的冷战结束以后,一直到现在,美国式民主并不能算作带给人类的新贡献,那么,这段时间最大的贡献,还是当数中国自从1978年开始的改革开放,这一伟大进程迄今已经过去了三十八年,并且正在向着进一步全面深化发展,积蓄力量,奋力前进。

关于中国改革开放的成功,举世公认,毋庸多说。其成功的意义,有人从最基本的层面上说,中国解决了自己的发展问题,就是解决了地球上人类五分之一人口生存和发展的问题。这无疑是一个世界性贡献。

但显然还不止于此。中国改革开放的成功经验,所以对世界尤其对发展中国家可资借鉴,就在于中国成功地摸索出了一种全新的社会发展方式,这就是“一种渐进式的发展方式”,就是中庸的发展模式。

当然了,正如“中庸”思想来自于对传统的继承一样,“渐进式的发展模式”,并非改革开放所独创,而是应该追溯到新中国建立之初。

1949年10月1日,毛澤东主席在天安门城楼上向世界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中国人民站起来了!”新中国诞生之后,所面临的第一个问题,就是如何巩固和发展政权,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发展和国家富强。对此,毛泽东早有清醒的认识,并且在三个月前中国共产党建党二十八周年之际,发表了一篇《论人民民主专政》,在那篇重要文章里,提出了对新中国的构想:新中国将实行的人民民主专政,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包括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在内的人民民主政权,是民主和专政的统一。这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的发展,也是一个崭新的新民主主义的国家观。这一理论基石奠定了未来新中国的发展方向。实行人民民主专政,靠的是“三件武器”:“一个有纪律的,有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武装的,采取自我批评方法的,联系人民群众的党,一个由这样的党领导的军队,一个由这样的党领导的各革命阶级各革命派别的统一战线。”之后,《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明确将“人民民主专政”作为国体确定下来;1954年第一部《宪法》重申了这一国家性质,并且创建了人民代表大会的根本政治制度、民主集中制的组织原则、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的政治制度以及民族区域自治的民族政策。

在人民民主专政的理论指导下以及《共同纲领》的宪政基础上,中国进行了一系列创建和保卫新生政权的扎实实践,包括健全政权体系,开展镇反运动,在国际上奋力争取生存空间,通过“三反”、“五反”大力整顿经济和廉政秩序。尤其在发展经济方面,没收官僚资本,统一财政、强化税收,积极进行土地改革,迅速完成了国民经济的全面恢复。

从1953年到1957年,是中国仿效苏联开始的第一个五年计划经济时期。毛泽东在七届二中全会上提出“使中国稳步地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把中国建设成为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一五计划”的主要内容,就是集中力量以苏联帮助的156个重点项目为中心进行工业化建设。整个“一五”期间,经济和文教建设总投入达到了760多亿元,折合黄金7亿两以上,被外国朋友誉为“50年代工业化杰出的成就”!

1956年4月25日,毛泽东主席又发表了一篇文章《论十大关系》,是对当时苏联经验的戒鉴,更是对我国经验的总结,提出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的基本方针。他列举了十大关系,最后将所有的关系上升为一个词“矛盾”。“这十种关系,都是矛盾。世界是由矛盾组成的。没有矛盾就没有世界。我们的任务,是要正确处理这些矛盾。这些矛盾在实践中是否能完全处理好,也要准备两种可能性,而且在处理这些矛盾的过程中,一定还会遇到新的矛盾,新的问题。但是,像我们常说的那样,道路总是曲折的,前途总是光明的。我们一定要努力把党内党外、国内国外的一切积极的因素,直接的、间接的积极因素,全部调动起来,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

可以说,正是这种“矛盾论”,这种“统筹”“兼顾”“积极”的实践方法,为第一个五年计划的成功实施提供了理论保障和方法指导。

纵观从1949到1957年这段时期,毛泽东主席的渐进式发展战略,是清晰而明确的。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成功,中国特色发展模式崭露头角。

然而,从1958年到1976年,中国却放弃了“渐进式发展”的战略,而选择了“跃进”,这种由渐进而突进,引起了长达十数年的剧烈震荡。

之后,1978年举行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中国宣布开启改革开放,又一次回到了“渐进式”发展的战略轨道上来。这一次实践这一战略的是邓小平同志。邓小平继承了毛泽东同志的“矛盾论”与“实践论”的精髓,坚持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辩证法用于指导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他在决定开启“改革开放”这样一项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伟大事业上,选择的是一个出人意料而又合乎国情的突破口和出发点——农村。“从中国的实际出发,我们首先解决农村问题。中国有百分之八十的人口住在農村,中国稳定不稳定首先要看这百分之八十稳定不稳定。城市搞得再漂亮,没有农村这一稳定的基础是不行的。所以,我们首先在农村实行搞活经济和开放政策,调动全国百分之八十的人口的积极性。”这是邓小平同志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一文中提出来的,他很清楚地看到了中国的问题——那种狂飙突进的激进式改革,在中国一定是会出乱子的。而且中国的改革开放和西方的改革不同,一个最根本的区别在于中国从事的是社会主义事业建设。中国要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这才是我们的宗旨和追求。

也许,我们通过对以下一些重大历史事件的回顾,更能看清楚邓小平同志的渐进式改革特点:首先在农村,1978年11月,安徽凤阳小岗村农民悄然搞起了包产到户,这一举动当时被认为是十分大胆而且危险的,是对人民公社体制的巨大冲击,但是,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邓小平同志,果断地以此为契机,开始实行农村承包责任制,从此拉开了农村改革的序幕。当然,党中央支持和积极引导农民的改革,但没有下令立即在全国全面推行,没有搞“一刀切”,而是允许各地依据自己的情况执行。这种责任制在全国范围内逐步推行,到1983年初,全国农村已有93%的生产队实行了这种责任制,即“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1979年,四川广汉县南阳公社建起了全国第一个乡政府,取消了人民公社。但直到1982年12月,五届人大五次会议才作出了改革农村人民公社政社合一的体制,设立乡(镇)政府的决定。到1984年底,人民公社制度才彻底退出了历史舞台。从1978年底到1984年底,整整六年时间,农村的渐进式改革才算完成了一个完整的阶段。整个过程中,农村和整个社会没有发生大的震荡。农村的渐进式改革成功,为后来的整个改革开放奠定了基调。

农村渐进式改革取得成功之后,蓬勃的势头从农村延伸到城市。城市经济改革更为复杂,也是一个更为漫长的过程。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对外开放,从在深圳兴办第一个经济特区试验田开始,到开放沿海十四个城市,再从沿海到沿江、沿边的开放,再到内陆地区的开放,这是一个由点到线,由线到面,再到全方位开放的缓慢而有序推进过程。

再就是从农村、城市的经济改革上升为经济制度的改革,从计划经济体制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更是经历了一系列漫长的艰难的步骤。

还有一个渐进式改革的重大成果,就是“废除领导干部职务终身制”的改革,并没有一下就制定退休制度,而是在1982年党的十二大建立顾问委员会,作为新老交替过渡的组织形式,经过了十年时间,到1992年的十四大,才作出不再设立顾问委员会的决定,实行退休制度。实践证明,采取渐进方式解决老同志的退休问题,使干部制度得到完善,很稳妥。

如今,中国的改革已经持续进行了三十多年。“渐进式的发展模式”已成为一种共识,是中国改革的基本方略,也是中国改革的一大特点。

从毛泽东主席的渐进式改革战略的确立到后来邓小平同志的渐进式改革战略的继承,进一步加以实践并且发扬光大,不断创新。我们可以看出,渐进式改革有这样几个显而易见的优点,值得我们很好

总结:

一是渐进式改革,引起的社会震荡或者叫阵痛最小,付出的改革成本最低。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最需要的就是一个稳定的社会发展环境。邓小平同志在80年代改革之初,一面高举改革开放的旗帜,一面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稳定压倒一切。1987年6月29日邓小平会见美国前总统卡特时说:“人们往往把民主同美国联系起来,认为美国的制度是最理想的民主制度。我们不能搬你们的。我相信你会理解这一点。中国如果照搬你们的多党竞选、三权鼎立那一套,肯定是动乱局面。如果今天这部分人上街,明天那部分人上街,中国十亿人口,一年三百六十五天,天天都会有事,日子还能过吗?还有什么精力搞建设?所以不能从你们的角度来看待中国的问题。中国的主要目标是发展,是摆脱落后,使国家的力量增强起来,人民的生活逐步得到改善。要做这样的事,必须有安定的政治环境。没有安定的政治环境,什么事情都干不成。”1987年3月27日,邓小平会见喀麦隆总统比亚时说:“我们评价一个国家的政治体制、政治结构和政策是否正确,关键看三条:第一是看国家的政局是否稳定;第二是看能否增进人民的团结,改善人民的生活;第三是看生产力能否得到持续发展。”

二是渐进式改革,群众更加容易接受,承受能力也会在锻炼中不断提高。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建设主体,说到底是广大的人民群众。人民群众对于任何新事物也都有一个循序渐进的接受过程,不能在人们的认识还没有达到这个水平的时候就期望一蹴,显然不符合“实事求是”。

三是渐进式改革,更有利于改革的领导者积累和总结经验,从而更好地探索和开拓改革新路子。社会主义事业建设,改革开放,世界上没有任何的现成模式可以借鉴。领导者是人而不是神,只能边探索边前进。

四是渐进式改革,有利于吸收世界上其他发展模式的优秀成果,从而避免犯一些显而易见的错误。邓小平同志就提出“必须大胆吸取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吸取和借鉴当今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一切反映现代社会化生产规律的先进经营方式、管理方法”。

渐进式改革战略和思想,在邓小平同志之后,又被江泽民同志、胡锦涛同志、习近平同志等进一步继承和发扬光大,限于篇幅就不展开了。

总之,中国的“渐进式改革”,有着传统的“中庸”思想作为支撑,又有着现代的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作为指导,更是中国共产党人带领全国人民在长达六十多年的扎实实践和不懈探索的过程中结出来的“硕果”,是中国人民改变自身命运,赢取生存、实现发展的奋斗收获,亦是中国人民贡献给全世界全人类的一大发展智慧和思想

明珠!

(下期待续)

猜你喜欢
渐进式邓小平民主
中国式民主
旧民主和新民主如何互适共存
尼日利亚 民主日
小学作文“渐进式”教学法初探
邓小平与中苏论战
高职院校“渐进式+导师制”毕业论文设计创新模式的探讨
轻熟女“渐进式”省钱保养计划
红色读物
邓小平“怕”回老家
检查一下自己的“入学”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