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封二)区不断丰富建设内容,创新建设载体,完善“四好农村路”建设方案,制定“四好农村路”建设标准,通过开展争创示范旗县,推进农村公路管理养护体制改革,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和强化督导考核办法等一系列措施,强化政府主体责任,调动乡村和群众参与其中的积极性,推动全区“四好农村路”建设工作蓬勃开展,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成效。2016年7月,交通运输部对我区“四好农村路”建设工作进行督导考核,得到了考核组的一致认可,并给予“南浙江,北内蒙古” 的高度评价。在这次督导考核中,最终我区以综合得分81分的成绩列当年全国8个受检省区市的第三名。随后交通运输部党组书记杨传堂、部长李小鹏共同向自治区党委书记李纪恒致信,对我区深入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批示精神,认真做好“四好农村路”建设给予了高度评价。交通运输部在湖北和山东召开的“四好农村路”现场会上,我区开鲁县县长到会进行经验交流、喀喇沁旗旗长代表示范旗县接受授牌。2017年8月,交通运输部在山东省临沂市召开2017年度全国“四好农村路”养护现场会,命名了首批53个全国“四好农村路”示范县,我区喀喇沁旗、开鲁县和达拉特旗同时获得这项殊荣。我区也成为全国获得示范县最多的省市区之一。
扬帆再努力
在新时代,自治区交通运输厅提出,要切实把“四好农村路”建设作为今后一个时期农村公路工作的核心任务,作为最重要的民生工程,按照“县道县养、乡道乡养、村道村养”的分级管理原则,深入落实地方政府主体责任,建立农村公路管养长效机制,为更好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交通扶贫提供交通保障。
一是积极向自治区人大申请,争取出台《农村公路管理条例》,并从自治区层面完善相应的政策制度,规范“四好农村路”建设工作。
二是明确乡村职责,落实乡村管养机构、人员和经费。到2020年,实现乡村养护机构基本完善、养护人员配备到位,努力提升管理水平。
三是加快安防工程、危桥改造、标志标牌配置。到2020年,使农村公路安全服务水平得到较大提高。
四是适时召开全区“四好农村路”现场会,总结和推广“四好农村路”建设先进经验,推动全区“四好农村路”建设再掀高潮。
2017年,乌兰察布市以发展全域旅游、全年旅游、全类型旅游为目标,深入实施“旅游+”战略,紧紧围绕打造“京郊草原·避暑之都”品牌,切实完善公共服务体系,强化宣传促销,高效整合资源,大力推动招商和项目建设,集中力量推动旅游资源开发上规模、出精品,全市旅游业呈现环境优化、增长强劲的发展态势。全年接待各类游客1600万人次,增长16%,实现旅游收入150亿元,增长25%。
全域旅游规划编制初步完成,旅游资源和规划由市政府统筹步入规范化管理。完成《乌兰察布市全域旅游产业发展规划》《乌兰察布市旅游市场营销规划》《乌兰察布市自驾游目的地提升规划》等5个专项规划编制工作,市政府出台通知,严格旅游项目规划审批,明确规划审批要求,建立了旅游景区退出经营机制。
围绕“旅游+”开工建设亿元以上项目27个,1至12月完成投资36亿元。全年争取上级专项帮扶资金近亿元,由旅游局牵头、旅游集团实施的3个PPP项目,当年共完成投资12.1亿元,岱海国际滑雪场完成投资9.5亿元,格根塔拉景区完成投资2.5亿元,集宁要塞文化产业园完成投资0.1亿元。
全方位推介,打造“京郊草原·避暑之都”旅游品牌。加大在央视、新华网等主流媒体、网络及重要航线、铁路沿线、高速公路的宣传力度,加强对北京、天津等重点客源市场的宣传促销。全年举办了乌兰察布冰雪艺术节、北京百家自驾车乌兰察布行、草原国际露营大会、中国创业创新博览会、动力机车那达慕大会、首届乌兰察布国际草原文化音乐节等20多项大型节庆活动,以节造势,借势营销,提升了“京郊草原·避暑之都”的知名度,节庆带动游客300万人次。
冬季旅游开始升温。依托皮革购物、滑雪、温泉、民俗、红色旅游及正在策划举办的乌兰察布市第二届冰雪艺术节、岱海滑雪节等系列节庆活动,启动《乌兰察布市(冬季)旅游营销规划策划方案》,全面策划冬季宣传项目。集宁战役红色纪念园、绥蒙革命纪念园逐渐成为呼包鄂等周边地区红色旅游首选旅游线路,全年共接待游客40万人次,增长50%,其中开展主题党日与红色教育等活动,直接增加游客15万人次。2017年全市冬季游客预计达400万人次,同比增长15%,实现冬季旅游收入38亿元,同比增长26%。中国·新雅宝路丝路文化产业园、凉城岱海滑雪场、凉城岱海温泉一期工程、平地泉水世界二期工程、察哈尔火山草原火山泥疗养生等项目2018年将全部开工,成为高铁开通后吸引北京游客特别是冬季旅游的重要目的地。
全面加强区域旅游合作。依托呼包鄂、京津冀旅游市场,开行呼和浩特-乌兰察布-二连浩特“口岸号”23列、北京-乌兰察布“京郊草原·避暑之都号”旅游专列50列,共组织京津冀15万游客前来观光购物。开展“乌大张”旅游一体化营销推介,推出“乌大张”旅游一卡通,联合推介“生态乌大张,京津后花园”区域旅游整体形象。深入对接俄蒙欧旅游市场,举办了中国·新雅宝路皮革皮草服装产业博览会暨2017金雕杯时尚设计大赛、中国新雅宝路市场俄蒙欧大型商贸旅游展洽会、中俄蒙万里茶道自驾游等节庆活动。
加强旅游综合执法和文明旅游,旅游安全无事故,旅游投诉较往年明显下降。开展旅游安全生产联合治理整顿工作,对11个旗县市区的A级景区、旅行社、星级农牧家乐的安全生产及规范运营情况进行4輪检查,共检查旅游企业117家,下达执法文书11份。全年全市共接到旅游投诉50起,受理案件48起,并已全部妥善处理,较上年下降36%。完善旅游安全应急体系。按照属地管理原则,健全市、旗县两级旅游安全应急体系,明确旅游安全责任主体,落实安全责任,倡导文明旅游。以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为契机,开展旅游服务质量大排查、大培训活动,在旅游景区、宾馆饭店、旅行社、星级农牧家乐及车站、机场、旅游购物商城等场所营造文明旅游氛围,培训导游、旅游企业服务人员1000人次,举办了全市导游(讲解)员培训班及风采大赛。
围绕全域旅游、全年旅游、全类型旅游,不断完善产品供给。加快项目建设,完善产品体系。目前,全市已建成4A级旅游景区10家、3A级旅游景区9家,旅行社35家,星级酒店25家,星级乡村旅游接待户37家,未评定星级370多家。推进旅游扶贫富民工程。2017年12月,正式启动编制旅游扶贫规划。在重点项目规划建设过程中,都要统筹考虑旅游扶貧和对当地发展的带动作用。
2018年及今后一段时期,乌兰察布市旅游工作要紧紧围绕党的十九大报告确定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两个阶段”发展战略安排与旅游业“三步走”战略部署,准确把握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在旅游业的表现和应对策略,重点深化旅游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坚持一手抓旅游新投资新供给,一手抓旅游管理体制机制改革,以全域旅游、全年旅游、全类型旅游为目标,深入实施“旅游+”,加快全市旅游产业转型升级,推动旅游资源整合,全面提升景区品质,加大宣传营销力度,强化产业融合发展,培育旅游市场主体,完善公共服务体系,增强旅游对消费、投资、扶贫、富民的促进作用,将旅游产业打造成为带动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性支柱产业。
2018年,全市接待游客要突破1900万人次以上,全市旅游业总收入达到200亿元以上,同比分别增长18%、33%;到2020年,全市接待游客达到2500万人次以上,全市旅游业总收入达到350亿元以上,接待人数、旅游收入年均分别增长16%和30%以上;到2022年,全市接待游客达到3000万人次以上,全市旅游业总收入达到400亿元以上。
坚持规划引领,强化规划监管
评审报批《乌兰察布市全域旅游产业发展规划》,全面完成重点项目提升策划方案。围绕高A级景区转型升级、乡村旅游精准扶贫,指导推动旗县市区全域旅游规划编制工作,组建产业基金推进重点项目。尽快组织评审《乌兰察布市旅游市场营销规划》《乌兰察布市自驾游目的地提升规划》《乌兰察布市红色旅游发展规划(2016—2025年)》等专项规划及实施意见。
组织卓资红召、察右后旗火山草原、凉城温泉一期工程、集宁要塞文化产业园等重点项目的规划评审工作。
全面落实《关于进一步加强旅游资源管理的通知》要求,严格旅游项目规划审批,所有项目必须先行策划再做规划,并请市委、政府和有关专家评审通过后方可实施。
引进央企或专业规划团队对全市旅游资源逐一进行评估,建立信息库,为旅游集团夯实资本金,为储备项目、招商引资提供依据。
提升基础设施,完善服务体系
在集宁至四子王旗,兴和至苏木山等旅游公路全面通车的基础上,启动实施集宁-凉城旅游高速、呼凉丰高速等33项重点旅游公路项目,积极协调将运煤专线乌兰察布段改为旅游专线,实施3A级以上旅游景区、乡村旅游区(点)与交通干线连接线“最后一公里”通达工程,加快全市旅游绿道等慢行系统建设。
完善旅游标识标牌工程,在市区境内、国省道、G6高速主要交通路口设计安装旅游景区交通导向牌200余块的基础上,继续在G7、G55及运煤专线(拟改造为旅游公路)交通路口及其他旅游公路安装100块旅游景区交通导向牌。制定奖补政策,鼓励督导3A级以上旅游景区设计安装旅游景区全景导览图40块,景物介绍牌、游览警示牌、景区内部导向牌共1500块。
持续开展“厕所革命”。响应国家旅游局后三年厕所革命计划,继续实行“以奖代补”政策,建设旅游厕所70座。推动旅游景区、旅游公路沿线、旅游餐馆、旅游娱乐场所、乡村旅游示范点等的旅游厕所全部达到“数量充足、干净无味、免费使用、管理有效”标准。
建成并运营全市智慧旅游综合系统,将京蒙游客服务中心建成信息咨询、应急指挥、执法调度、旅游培训、智慧系统、票务服务、政策兑现的枢纽和平台。
配套建设中心城区、重点景区通信基础设施(特别是WIFI网络)、信息采集、监控设施、应急系统等智慧旅游配套工程,实现全市各地重点涉旅场所无线网络全覆盖。
支持旅游企业电子商务平台建设,推动景区、餐饮店、购物场所、娱乐场所消费支持电子化,提高在线旅游收入占全市旅游收入的比重。
深入实施“旅游+”,培育旅游新业态
加快项目建设,完善产品体系。2018年,全市实施亿元以上重点旅游项目30个,总投资243亿元。其中新建项目5个,总投资41亿元,计划完成投资6.5亿元;续建项目25个,总投资202亿元,计划完成投资44亿元。启动品牌景区创建工程,争取在2年内有1个景区通过国家5A级景区评审验收,有1个景区获得国家级旅游度假区称号。
推进旅游扶贫富民工程。编制旅游扶贫规划,在重点项目规划建设过程中,都要统筹考虑旅游扶贫和对当地发展的带动作用。重点抓好86个列入国家扶持的建档立卡旅游贫困村建设,增加旅游投入形成乡村旅游接待能力,增加乡村旅游收入,实现脱贫致富。
深化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进一步规范导游解说词,抓好导游队伍建设。开发文化演艺新业态,推出一批舞台剧、实景剧、历史剧,举办文化旅游演艺大奖赛。高水平打造隆盛庄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四子王旗王爷府等14个国家传统村落。
发展养生养老医疗旅游业。加快智慧健康产业孵化园建设,积极推进百旺家园医疗养老综合项目、乌兰美月子会所、五洲助康综合医养一体化等项目建设,打造面向首都、服务华北的蒙中医养生养老医疗服务基地。
推进体育旅游融合发展。积极承办自治区“十四运”,加快红海子体育产业园建设,打造足球、网球、乒乓球、马拉松等奥运项目训练基地,积极承办地区性、全国性和世界性赛事,依托凉城岱海国际滑雪场,打造冬奥会协办地、延生区,办好“滑向冬奥”环京津冀滑雪邀请赛、国际马拉松邀请赛等体育赛事,发展少数民族体育运动、山地越野、登山攀岩等项目,打造体育旅游名城。
强化宣传营销,提升旅游整体形象
高端媒体打形象。利用全市旅游专项资金或旅游产业基金,瞄准北京市场,抓住高铁开通有利契机,继续在央视、内蒙古电视台等平台全方位宣传推广“京郊草原·避暑之都”旅游品牌。
网络媒体打市场。建立政府企业联合推广机制,集中在人民网、新华网、携程网等网络媒体开展旅游产品联合推广。
旅游企业推产品。按照四季、专业、定向、区域联动的原则,借助节庆平台,策划精品线路、推广旅游产品,按季节推出优惠线路政策。
旅游节庆包装带动。提前谋划、整合文化、旅游、体育、商务、创业等资源,统筹全市各类会展节庆。2018年,统筹做好草原国际音乐节、全区第二十九届旅游那达慕大会、国际皮草时尚设计大赛、国际马拉松大赛、草原国际露营大会、动力机车那达慕大会、“草根歌王”争霸赛、冰雪艺术节、第五届导游(讲解)员大赛、美食文化节等大型节庆活动,做好节庆布局,实现淡旺季均衡举办,节庆氛围浓厚、市场拉动作用显著。
深化区域旅游合作。依托呼包鄂,推广草原休闲、山水养生线路,打造周末内蒙古精品线路。融入京津冀,推广融入京津冀旅游一卡通,实现北京市民一卡游乌兰察布。举办好北京帮扶合作平台大会,优化开行北京-乌兰察布旅游专列。
做好冬季旅游工作
加快建设凉城岱海滑雪场、林胡古塞滑雪场等一批冰雪运动项目,争取建成国家冰雪运动基地,作为冬奥会运动员训练场,供冬奥会训练与比赛。
配套建设温泉、山水休闲项目。加快建设凉城温泉一期工程,平地泉水世界二期工程、察哈尔火山草原火山泥疗养生等项目,尽快形成接待能力。
推广红色文化旅游精品线路。将集宁战役红色纪念园、绥蒙革命纪念园打造成为爱国主义红色教育基地,推广爱国主义红色文化旅游线路。
围绕人文民俗等资源,发展乡村休闲、民俗旅游。积极宣传具有地方特色的卓资山熏鸡、豐镇月饼、宫廷奶食、风干牛肉等特色餐饮,打造地方美食品牌。
打造适应全域旅游的机制体制
组建旅游委,完善旅游委内部运行、协调推动、考核评价等体制机制建设,真正从机构、人员、职能、投入上建立工作机制,为全面推进全域旅游、全年旅游提供体制支撑。
推广察右中旗旅游综合执法“三合一”模式(旅游执法+旅游警察+旅游巡回法庭),建立市本级旅游综合执法局。
尽快组建旅游产业基金,将旅游发展资金纳入财政年度预算,统筹用于旅游规划、基础服务项目、旅游宣传营销、市场监管及人才培训等工作。
制定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快旅游业发展的实施意见》《关于促进旅游业优先发展的奖励政策》,推进旅游改革创新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