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维娜
关键词:信息化;资助;管理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目前一部分高校并未建立资助信息管理系统,主要利用人工进行资助信息管理。人工资助信息管理模式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工作量大,效率不高。学生的贫困资料大部分为纸质的上交至学工部门后,进行统一扫描上传至电脑备份保存,材料多、内容多、耗时长。同时,由于一般学校贫困生认定时间为新生入校的第一个月,大部分学生,特别是离家远的学生,无法及时提供贫困证明支撑材料,影响了贫困政策的惠及面。
(2)人工审核认定,准确度不高。贫困证明材料多,学生因归属地不同,所能提供的证明材料也不尽相同。审核人员如不能了解生源地的相关贫困政策,无法有效辨别证明材料的真伪,则会导致贫困认定的准确度下降。
(3)更新不及时,实效性不高。贫困认定的结果应随学生的家庭状况不断更新。多数高校为减少工作量,通常是在学生进校第一学期认定,之后的贫困资助均以第一学期的认定结果为依据。这就导致一些家庭异动的学生,比如,非贫困学生因家庭遭受意外而陷入贫困,或是贫困生通过自身努力改变了贫困状态,这些情况都无法得到实时更新,影响最终资助的有效性。
随着高校资助工作的全面深入开展,给资助工作,特别是资助信息的管理提出了更高要求。资助信息管理直接影响着资助对象的确定、资助政策的落实及最终的资助成效。为了满足资助工作需要,信息化手段必须得到合理有效的利用,确保资助工作在公开、公平、公正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地发挥资助资金对学生的激励和助困作用,信息管理平台的构建势在必行。构建信息平台应注意:
第一,要合理构建信息模块。资助信息平台应该覆盖资助工作的全过程,所有的工作都应做到痕迹管理。资助工作主要包括五大模块内容:贫困生申请及认定、助学金评定、生源地助学贷款、勤工助学处理及系统管理。通过在线的申请、审核、认定,规范流程,简化程序,集中管理,及时更新。
第二,要实现资助信息平台一站式管理。以往在助学金认定时,学生不仅要进入教学系统打印成绩单作为支撑材料,教师还要进入教学系统核实学生成绩;同时,还要进入学工系统查询学生是否有处分、查询学生的心理健康测试情况,认定流程复杂。一站式的管理模式,实现资助平台与其他相应的平台直接对接,确保了内部资源共享,使学生和老师仅在资助平台就完成所有资助流程,既提高了工作的效率,也提高了准确性。
第三,要实现资助办理流程的公开化和透明化。贫困生资助工作要求公平、公正、公开,系统的开发和设计也应本着以学生为本的原则,做到办理、审核流程公开化、透明化,一方面评审条件、评审结果在系统中及时公布;另一方面学生可以通过平台,随时查询自己的资助申请、贫困认定的办理进度,提升学生服务的满意度,增加学生的知情权和监督权。
第四,要加大对大数据的研究与利用,构建主动式资助服务模式。大数据手段作为 一种重要工具,在“精准扶贫”领域已经得到广泛运用,但是在高校的贫困资助工作中却鲜有发挥。目前高校资助模式仍为被动式,即通过开证明来确认学生贫困与否,这种方式不仅麻烦,而且一些材料的真伪没办法鉴定。采用大数据模式后,可以通过对学生家庭基本情况、个人健康状况、是否有贷款行为,以及日常其他花销等数据的统计及评估,确定贫困资格、等级,一定程度上确保评定的科学性、准确性。例如,南京理工大学就利用大数据分析,将每个月在食堂吃饭超过60顿、一个月总消费不足420元的学生列为受资助对象,然后直接將补贴款打入学生饭卡,不用审核。这正是很好地利用大数据的一种表现,也是资助服务走向主动的必然要求。
[1]吴 庆.公平述求与贫困治理:中国城市贫困大学生群体现状与社会救助政策[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2]汪 琦.高校贫困大学生群体社会救助体系研究[D]蚌埠:安徽财经大学,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