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晓科
(长春工业大学 人文信息学院,吉林 长春 130122)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是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明确提出的新部署。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青年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中要有充分的自觉性。因此,科学、深入地了解当代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现状,对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价值体系、提高我国青少年的修养有着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2015年10月至11月间,对吉林省内的四所高校学生展开了问卷调查。发放问卷3100份,收回2980份,有效问卷2840份,调查对象主要来自医学、农业、文学、法学等专业。其中,大一学生为1020名,大二学生为1080名,大三及以上学生1000名;学生干部人数为980名,非学生干部为2120名;党员学生230名,非党员学生2870名。
本次调查主要在辅导员的组织和帮助下完成,调查对象统一按照指导语对调查问卷进行填写,参加调查的学生和班级都为匿名,学生在独立、自愿的情况下完成答卷,使用SPSS18.0软件对调查数据进行处理、分析。
问卷中一共包含四项内容:一是了解大学生对爱国行为的看法;二是对敬业的认识;三是对诚信的认同;四是对友善的了解。
通过调查可以看出当前大学生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存在如下特点:
一是理性认知不全面。在认识论中理性认知是实现课题主体化的前提,是主体意识由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发展的起点。青年学生要实现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首先应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大意义、基本内容等问题有一定的了解。然而,就调研的情况来看,不论是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整体内容上,还是在各自具体内容的深入认识上,青年学生皆缺乏理性认知或者理性认识不全面。理性认知是实现认同的重要基础,强化青年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性认知很重要。
二是情感认同不到位。情感是将认知内化于心的重要基础,包含注意、理解、接受等多个环节。从调查来看,青年学生对核心价值观缺乏情感上的体验。
三是意志信念不够坚定。信念与认同是相互促进、相伴而生的,没有认同,就无法形成信念,而缺少信念,也无法达成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大学生的坚定信念,加深青年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观的认同。从调研的情况来看,部分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停留在感性层面,缺乏理性的认知和认同。
从调查中可以看出,低年级和高年级的学生对社会主义价值观的认同度较高,中年级的学生认同度较低,详细情况见表1。
表1 不同年级的学生对社会主义价值观的认同度比较
学生干部与非学生干部对社会主义价值观认同度的差异不明显,具体内容见表2。
表2 学生干部与非学生干部对社会主义价值观的认同度比较
在大学生社会主义价值观的形成过程中,思想政治教育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具体内容见表3。
表3 思想政治教育对学生社会主义价值观形成的影响
低年级学生步入大学后,满怀着对大学生活的美好憧憬,心理态度较为积极。高年级学生在经历了几年的大学生活,思想更加理性,对思想政治问题的认识较为客观。高校对新生的适应性教育比较重视,进行了具有针对性的思想政治教育指导和规范。高年级学生接受了较为完整的思想政治教育,逐渐在社会的历练中树立了自己的价值观。学生经历了一年的大学生活后,心里产生了一定的落差,态度比较消极,且没有面临即将工作的紧迫感,因此存在较为普遍的焦虑和目标缺失的现象。因而,产生低年级和高年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度较高、中间年级学生的认同度较低的现象。担任班干部的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度并没有比非班干部的学生高,主要原因在于学生干部的选拔机制不够完善,对学生干部的考核评价指标下明确,学生干部的价值观念逐渐弱化。
通过上述调查和具体分析可以看出,影响大学生认同和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因素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外部因素。当今国际形势总体缓和,但文化和价值观的斗争仍然存在。我国正处在广泛、深刻变革的社会转型期,各种结构性矛盾使人们的信心、信念和信仰受到冲击,家庭、学校、社会教育联动机制不健全、作用不明显。
二是内部因素。高校教育理念、教育内容、教育方法等不健全,导致高校舆论宣传引导力度不够。社会实践活动是大学生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途径,但其作用的发挥并不明显。
高校思想政治课程是传播和主导大学生价值观树立的重要途径。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教师要逐渐改变“满堂灌”的教育方式,教会学生如何树立社会主义价值观。同时,还要在课堂教学中重视学生的主体性,将社会主义价值观融入到学生的生活中,切实关注学生的成长。要重视对各个阶段学生的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同学生建立良好的关系。为加强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首先要加强教师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社会主义价值观的认同是一个系统化的过程,要保证各学科的教师对社会主义价值观的认识和实践,形成专业教师和辅导员的合力。
当前,我们处于多媒体和互联网时代。教师要结合学生的兴趣和特点,将需要学生了解的社会主义价值观教育放在网络平台上,利用学生喜爱的文化传播途径如QQ、微信、微博等深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同时,要充分利用校园文化潜移默化的作用,将社会主义价值观建设融入到学生的校园生活中。还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如价值观知识竞赛、文明活动周等,形成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
开展有关社会主义价值观的实践活动具有重要的意义。要充分利用学校、家庭、社会三方的力量,组织社会主义价值观进社区、进家庭的活动,将社会主义价值观深入到社会中的每一个角落。同时,国家要对损害社会主义价值观的行为进行抵制,坚决抵制贪污腐败的现象,营造良好的社会风气,承担弘扬社会主义价值观的重要责任,积极引导学生树立社会主义价值观。
本文在对吉林省四所高校大学生社会主义价值观认同状况调查的基础上,得知大学生的社会主义价值观认同存在共性问题和层次性问题,并提出提高大学生社会主义价值观认同度的策略,希望可以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起到一定的作用。
[1]田方.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问题研究[D].西安:长安大学,2014.
[2]周古月.当代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现状及教育对策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4.
[3]袁慧兰.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现状调查与思考——基于浙江省部分高校学生调查[J].读书文摘,2014(24):122-123.
[4]张洁,肖瑞仙.民族地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现状调查与思考——基于新疆六所高校的实证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4(22):184-186.
[5]刘群英,肖圣龙.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个体层面认同现状调查[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15(1):116-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