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林波,刘小斌
(江西省水利厅稽察事务中心,江西 南昌 330009)
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都将导致自然灾害发生,给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带来很大损失,甚至威胁生命财产安全。通过调查发现,旱灾在我国不同地区时有发生,以北方为主,建设抗旱应急备用水源工程体系迫在眉睫[1]。不仅要合理利用抗旱资源,还要对抗旱用水科学规划,建立健全完善的抗旱应急备用水源工程体系。
旱灾具有波及范围广、持续时间长、灾害严重的特性,给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带来严重的影响,还会打破生态平衡破坏人们赖以生存的环境。
1.1.1 影响农业发展
我国是农业大国,水资源在农业发展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旱灾会使农牧业发展陷入困境,农作物的生长、产量以及品质等各方面都会受到影响。农业作为我国的基础性产业,对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都有重要的影响[2]。
1.1.2 破坏生态平衡
受降水减少影响,河流、湖泊的水位都将降低。河流湖泊断流或者干涸将导致周边的植被、生物等受到影响,破坏区域原有生态平衡。
1.1.3 引发其他的自然灾害
旱灾持续会使森林和草原发生火灾的可能性增大,给人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带来一定的危害。通过调查发现,我国近几年火灾发生频率升高主要是由于气候干旱导致的,并呈现不断上升的趋势[3]。
农业作为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性产业,在整个的经济发展中起重大作用,农业发展离不开良好的气候条件,干旱会直接影响农业发展乃至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进程。严重的干旱灾情会加大抗旱工作的难度,为有效解决干旱灾害问题,我国出台了抗旱应急备用水源工程体系建设政策,号召要“建设一批规模合理,标准适度的抗旱应急水源工程”[4]。建设抗旱应急备用水源工程体系的意义在于帮助缓解由于旱灾带来的损失,最大程度保障人们生命财产安全,同时也维持社会安定和谐。
抗旱应急备用水源工程体系对于国民经济发展以及社会稳定具有积极意义。我国部分城市已将抗旱应急备用水工程建设纳入到城市整体建设规划当中,并监督实施整个工程进展。目前,很多城市的抗旱应急备用水工程建设仍存在不少的问题,甚至部分城市还未建立起独立的抗旱备用水工程建设体系。
我国部分城市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基础设施建设相对落后,尤是抗旱应急备用水源工程体系建设;部分城市经济发展迅速,抗旱应急备用水源体系建设却远远落后于其他城市。旱灾的发生具有持续性,直接影响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人类活动的加剧和全球气候的不断变化,导致我国的河流乃至湖泊水位下移,甚至出现了断流和干涸的现象。水资源呈现出时空分布不均的问题,尤其是北方降水量少导致干旱问题尤为突出。降水量少、水资源改变将使得南北方在相同的降水情况下水量存在不均的现象。水源枯竭将导致区域的旱情更为严重[5]。
尽管很多地区的抗旱应急备用水源工程已经建成,但在实际应用中却没有发挥出抗旱的作用。多数抗旱应急备用水源工程或设备等年久失修或维修费用较高,导致抗旱工程管理不到位,抗旱工程形同虚设。一旦发生大规模的干旱灾害,抗旱应急备用水源工程基本发挥不了作用,使得该地区的财产损失较为严重。
抗旱应急备用水源工程体系已在各地建立,但受当地经济条件的限制导致工程难以正常使用。当地经济发展投入不足使得抗旱应急备用水源工程建设工程缺乏有力的物质保障,从而不能得到更好的建设和投入使用[6]。
抗旱应急备用水源工程体系运行具有临时性、功能的独特性以及管理的长期性等特点,只有管理机制符合这些特性,才可以大大提高管理水平。目前,运行管理机制不完善,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抗旱应急备用水源工程体系的运行。
抗旱应急备用水源主要包括地表水、地下水以及其他水源等几类。抗旱应急备用水源的获得途径主要有:①当地地表水的水源尽可能多引、多提、多拦、多蓄,在发生旱灾的时候采取应急预案,河流、湖泊以及水库等开展旅游、航运及发电等,以此为抗旱应急做准备。甚至对于水库当中的死水都要应用新手段转换成可以利用的水源,还要拓展水源使用的途径,如污水处理、海水转淡水都可以用来为抗旱应急服务;②不同地区的干旱程度是不同的,根据本地区的干旱实情增加地表水和地下水的水量储备,利用好现有的水源增加抗旱应急备用水量;③我国的降水量储备呈现时空不均的情况,可将水资源丰富地区的水引入匮乏地区,尽量缩小水量时空分布不均带来的影响;④根据当地地形情况进行抗旱应急处理,利用临时打井、修筑堤坝、人工降雨等多种途径挖掘更多的水源,为缺水严重区域送水。
抗旱应急备用水源工程体系主要的作用是对干旱期间的水资源短缺问题进行缓解与地域内人口、工业以及经济发展水平都有极大的关联。抗旱应急备用水源工程建设是以人为本,保证居民的正常饮水以及其他生活生产用水,考虑不同地区的不同水源特征,因地制宜,在旱情最为严重的地区最先开展建设。抗旱的全面化是针对不同水源、不同地区的不同特征,按照“先挖潜、后配套,先改建、后新建”的顺序进行各种类型的抗旱应急备用水源工程的建设。
3.2.1 城市地区
城市抗旱应急备用水源主要是以地表水、地下水以及非常规水源等为主,很多城市的水源主要是江河水,需要不断完善地下水和周边蓄水工程,同时考虑干旱时期江河取水口下的河流枯水流量的抗旱应急备用水源工程。以蓄水工程为水源的城市应尽可能地扩展蓄水工程的水量,主要是以地下水位为主的蓄水工程。在水资源贫瘠的地区,以地下水作为主要的水源,在保护地下水源的同时挖掘深层地下水的出水量。多水源的城市则应该选择联网水源,保护好多方水源,不断提高区域水源的调配能力。
3.2.2 平原地区
平原地区主要用水是保证基本饮水和农作物的用水,建立起完善的区域抗旱应急备用水源体系,全面提升区域内的抗旱应急能力。在水资源丰富的地区,水源要选择河流、湖泊以及灌溉区的连通工程不断完善和拓展现有的水利工程的抗旱能力。水资源较为缺乏的地区主要是依靠国家的骨干调水工程,建设抗旱应急备用水源工程及配套设施。地下水的保护不容忽视,创新途径和设备保护地下水资源,将其作为主要的应急备用水源。
3.2.3 山丘地区
山丘地区人口相对比较分散,抗旱应急备用水源主要是为了满足分散地区的饮水需求和粮田的灌溉需求。在水资源丰富的山丘地区,要考虑到山区受到地形的影响会出现取水有难度的问题,需要通过小型的蓄水设施来留住水源;在水源贫瘠的山区,天然降水是最好的水源来源,故集雨工程就成为了抗旱应急备用水的重要举措,如建立集雨场、水窖等等小型备用水源工程。
抗旱应急备用水源工程具有临时性,主要是对现有的、在建的或者已经规划的水利应急备用输水以及配套设施,主要分为四类。
3.3.1 输水工程及配套
抗旱应急备用水源工程不仅是对已建成的输水工程和配套设施的维修和保养,还包括对在建造和在规划的配套设施和输水工程的保养和维修,如以灌溉为主的水库进行城市抗旱应急的输水和配套设施维修的时,将供水对象切换成城市,增加城市供水补给以保证居民的日常用水。对江河取水口下游的水量进行应急备用水源输水工程及配套设施建设可以降低江河的出水口,可以增加供水量。
3.3.2 水源联网工程
水源联网工程主要指的是河湖连通、水系联网、多库串联、地表水和地下水、外调水和当地水等。在干旱时期,对这些不同的水源进行调配和规划,使得所有的水源都可以互通有无,对于应急供水量的储备具有积极作用。
3.3.3 供水系统联网工程
供水系统联网工程主要指的是对独立的供水系统进行相配套的应急备用连通工程,例如不同城市之间、同一城市不同区域、城市和周边城镇以及不同灌区之间的供水系统联通等。
3.3.4 小型水源工程
小型的水源工程多分布在乡镇地区,主要是以机井、小型引堤水工程、蓄水池、小水井、微型工程清淤改造为主。
为了更好地缓解我国的旱情,提高抗旱的能力,针对现阶段的情况制定适合抗旱应急备用水源工程体系建设的措施。
在进行抗旱应急备用水源工程建设时应准确定位工程建设的类型,针对不同的情况建设符合的抗旱应急备用水源工程项目。抗旱备用水源工程体系的临时性决定了抗旱应急水源的备用可能性较小,只有建设恰当的应急备用工程体系才可以真正降低区域的旱情,发挥出工程体系建设的积极作用。
水库中的水资源作为总水量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死库容也是应急备用水源的重要来源。通过以往干旱年份的经验分析,水库中60%的容量都可以作为备用水,通过相关的输水配套设备转化其供水功能,对于城市的生产生活用水起到保障作用。
干旱发生具有一定的区域性,对于受灾区域的联网是进行抗灾的重要举措之一。通过不断实践可知,备用水系统的联网形式最好的便是地表水与地表水、地表水与地下水联网。水源的联网可以有效地缓解区域旱情,对合理分配水源资源效果显著,同时增加抗旱应急备用水的备用水量。
旱灾不仅影响农牧业的正常发展、破坏生态平衡,还将引发其他的自然灾害。为更好地保障我国的生产和生活用水,减轻旱情带来的灾害,应加强抗旱应急备用水源工程建设。目前,由于运行管理机制不完善,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抗旱应急备用水源工程体系的运行。抗旱应急备用水源主要包括地表水、地下水以及其他水源等,应急备用水源工程体系主要对城区、平原区、山丘区等不同区域进行建设,分为输水工程及配套、水源联网工程、供水系统联网工程和小型水源工程。为建立健全我国抗旱应急备用水源工程体系,对工程建设类型准确定位,合理使用现有水库资源和优化供水系统等措施。结合实际,调整抗旱应急备用水源工程体系,最大程度地将旱灾危害降到最低,促进经济社会和谐发展[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