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时期中共南方局领导大后方青年“据点”建设研究

2018-03-26 13:43:35汤志华
长白学刊 2018年2期
关键词:大后方南方局青年组

周 艺,汤志华

(广西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广西 桂林 541004)

“据点”是抗战相持阶段大后方出现的中国共产党领导青年的特殊组织形式和工作方法,是中共南方局在青年组织工作上的一个创举,它作为党联系青年的无形桥梁,为党扎根群众,隐蔽力量,扩大组织和影响,作出了特殊贡献。

一、抗战时期大后方青年组织面临的困难和问题

争夺青年是国民党与共产党争夺整个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乃至民主革命领导权的重要内容,国民党一方面利用国民政府控制的公开渠道,在大后方青年聚集的地方大量建立和扶持国民党青年基层组织,扩大自身在青年中的影响;另一方面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青年和青年民主运动进行压制,消除中国共产党在青年中的影响,以实现对青年的争夺和控制。

三青团是国民党争取青年的重要组织工具。蒋介石在1938年6月16日发表 《告全国青年书》,强调三青团成立的意义:“为求抗战建国之成功;为求国民革命新的力量之集中;为求三民主义之具体实现。”[1](P692-698)国民党要求:“在青年团之外,无任何的青年组织,在青年团之内,无任何的青年派别。”[2](P78)国民党通过发展三青团与中国共产党争夺青年,表明国民党“已从轻视青年到重视青年”[3](P717)。由于蒋介石的积极提倡,三青团在青年中发展迅速,“三青团[员]多的学校中,几占全校学生之一半或三分之二(如朝阳学院,教育学院,川大等)”[4](P560)。在国民党强制推动下,大后方每一个高校几乎都设有三青团团部。为限制和消除中国共产党在青年学生中的影响,在1942年11月25日的国民党五届十中全会上,蒋介石明确提出,要使国民党的“党务与教育打成一片”,为实现思想上的专制独裁,“国民党采取修改课程教材,大量出版反动刊物,禁止青年阅读进步书报”[4](P559)。此外,国民党政府还利用三青团团员在青年和青年团体之间制造对立。1942年2月三青团颁布的《团员行动指导纲要》,要求“团员在学校中发现有奸党煽惑同学、利用青年之阴谋事实,应以学生团体意志及力量痛予驳斥,必要时并应报告学校当局,予以制裁”[5]。国民党“迫害青年的方法层出不穷,对进步青年大致采取:暗杀、绑架(据一九四O年六七两月的材料,仅只几个主要国立大学——光华六个,川大农学院三个,金陵大学一个,华西大学二个,齐鲁大学三个,武汉大学十三个,唐山工学院五个——就被捕去三十三人之多)关入劳动营(等于法西斯集中营),在四川的綦江一次被枪杀者一百余人”[4](P559)。

国民党的高压政策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大后方青年和青年民主运动造成严重的影响。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进步青年组织遭受重创,公开的青年民主活动遭受镇压。“从国民党颁布了防止异党活动办法以后,在这个区域中,首先遭受到打击的就是青年,公开的青年组织已经解散和转化了,甚至连比较开明的广东青抗先亦遭受压迫与解散了。”[4](P559)1938年8月,国民党政府强制解散青年救国团和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蚁社等团体。为避免人员和组织上进一步的损失和破坏,1940年夏初中共南方局决定停止发展党员。1942年皖南事变发生后,大后方陷入白色恐怖之中,中国共产党组织遭到严重破坏。“南方局青委只剩下刘光一个人,与各地青委已无联系,南方局青委改为青年组。青年组原来负责联系的党支部,由于疏散撤退,有的已不能成立支部,后来就把所掌握的党员全部交给地方党。当时还剩下不是党员的进步积极分子十几个人。”[4](P560)

但是,进步青年希望得到有组织的领导。1941年春,从国立六中被迫流亡出来的50多个进步学生,在重庆、成都、贵阳等大后方地区发起组织全国青年救国读书会;同时中共南方局青年组联系到青年积极分子逐渐增多,他们也有建立巩固的组织的强烈愿望。这些情况让中共南方局青年组清楚地认识到有的党员和青年没认清大后方的复杂形势和困难,继续抗战初期“突出暴露作风”。[4](P559)在严峻的高压环境下,坚持以前的救亡做法,追求成立公开的组织,容易招致国民党政府的注意甚至是迫害。

公开建立正式青年政治性组织的政治环境和条件在当时大后方并不具备。中共中央确定抗战民主革命低潮大后方党组织在工作上组织上的总方针:长期埋伏,积蓄力量,以待时机。明确提出“党的数量不在多而在精,工作不在表面而在深入,一切以不暴露能立足为准则,”“但只是隐蔽,而不同广大群众结合是不可能长期埋伏的”,党隐蔽工作中巩固甚至发展党的具体做法是:“广交朋友,团结与争取群众是重要的工作……要实现这些任务与工作,必须具体了解情况,深入社会,应力求职业化,以功课第一,以取得社会地位。为此,应打入三青团,参加国民党一切公开的青年群众性的组织内去”,强调“把工作对象主要放在学生青年与职业青年上。”[4](P561)

根据党中央的要求,结合大后方青年渴望被组织起来的愿望。1942年,周恩来指示可采取无形秘密特殊的形式——“据点”组织青年。“据点”成为中共联系和领导进步青年的一种新的组织形式和工作方法。

二、中共南方局领导建设青年“据点”的组织形式和工作方式

“据点”是中国共产党在客观形势不允许恢复公开组织活动特定的环境下,为实现进步青年团结、联系、交流和斗争的需要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在组织和工作上都具有相当的特殊性。

(一)采用特殊的组织形式

皖南事变后,摆在中共大后方党组织面前必须解决的一个问题是:怎样做到暂时停止公开组织活动的同时,又能随着形势发展不断地积蓄和发展青年革命力量?集体组织对青年具有相当的吸引力,“青年喜欢组织,有了一个便不肯去掉。故无章程无纲领的感情的或文艺的小组是否可以许可?只要人数不多,是可以的”[6]。由此,中共南方局根据以前的经验和做法创造出了“据点”这一特殊青运工作的组织形式和工作方式。

“据点”就是以真诚的友谊和共同的政见为基础,由彼此熟悉和相互信任的朋友组成的特殊青年组织形式。它既不是党的组织,也不是定型的群众组织。“据点”建立后,从中选择个别优秀分子作为“据点”的核心,由核心分子定期与中共南方局青年组联系;“据点”既无名称,又无章程、纲领和固定的组织程序;“据点”间只有纵的关系不发生横向往来;“据点”成员必须遵守秘密工作原则,互不联系。“据点”虽然没有向下传达,但其中的成员都知道自己的工作是在有领导的情况下进行的。当时,复旦大学及北碚地区“据点”是学校青年“据点”的典型和模范。S·M·C.·(Seven—member Communist Club)是南方局青年组的复旦大学及北碚地区“据点”的核心小组的代号。其核心成员参加到包括“十月同盟”“系联”(各系民主学生联合会)、“菊社”“德社”(“D 社”)、“十兄弟”“民主青年联盟”(U.D.Y.)、《中国学生导报》社、《夏坝风》社、《文学窗》社、“壁联”“复旦核心”(即复旦“新青社”核心)、复旦大学“新民主主义青年社”、北碚地区“新民主主义青年社”等“据点”。该组织仅由南方局青年组直接联系,对其他组织和个人绝对秘密。其工作重点在复旦大学,也兼顾江苏医学院、北碚歌剧学校、文史杂志社。后来兼顾范围又扩大到青木关、壁山等地的一些学校。通过秘密的、公开的多种多样的组织形式,可以完全执行南方局青年组的复旦及北碚“据点”决议的各种进步骨干和积极分子,人数达一百二十多人。复旦大学全校两千多人,进步青年可以控制七百多人。依靠这组织起来的一百二十多人和所团结的七百多人,终于夺取了学生自治会和大多数系会的领导权,绝大多数壁报社、过半数的同乡会和《复旦话剧社》等文艺团体的领导权,直至夺取了伙食团和个别宗教团体的领导权。在占领学校舆论阵地上,取得了压倒国民党、三青团的优势。[7](P2-7)

“据点”这种看似无形、而实际上却有组织地进行的联系活动,形成弹性网络。一方面使敌特分子难以进行破坏,“国民党实行特务政策,铁一般地镇压爱国青年的抗日救亡运动。过去我们也采取各种组织形式对抗,这就是‘铁对铁’,必然受伤,”“今后我们暂时采取无组织的个别联系方式。每个周围都团结有三五个人,人多了,力量也就大了。我们没有固定的组织形式,国民党要打击我们,正如铁打棉花打击不着”[8](P641);另一方面通过“据点”在学习生活中交流思想建立革命友谊,在工厂、在职业青年、在各个学校逐渐形成了看似无形又相对固定的联系,这既是地下党组织进行宣传思想工作和组织工作的特有形式,也是当时历史条件下地下工作的一个创造。

(二)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

“青年跟谁走”关系到政党的生命力。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对青年成长具有决定性意义。青年“在政治上要有一个正确的方向,但是光有正确的政治方向是不够的,过了三年五年,就把它丢了,那还不是枉然?所以,有了正确的政治方向后,还要坚定,就是说,要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9](P49,50)。在大后方复杂的环境中,用坚定正确的理论武装和引领青年有特定的原因:一方面,抗战相持阶段国民党实施的严厉镇压,使得“大后方青年和青年团体之间的隔膜和对立,已发展到无以复加的程度”[10]。只有用坚定正确的理论武装和引领大后方青年,才能保证青年和青年运动正确的政治方向。另一方面,“据点”由于组织的松散,更需要用坚定正确的理论凝聚人心,引领青年。

“据点”在恶劣的外部环境下,通过各种形式坚持政治学习,保证正确政治方向。南方局青年组经常对重庆地区的“据点”传达党中央、南方局关于党的方针、政策、任务的指示以及关于国内、国际政治形势的分析。青年组专门编写《青年学习指南》,秘密发行不定期的《青年参考资料》供“据点”成员学习。从1941年到1944年,“据点”成员和积极分子普遍学习了《整风文献》《新民主主义论》《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等重要文献。他们在阅读、学习和交流中得到深刻的思想政治教育和锻炼。[11](P446,P447)由于可供理论学习的文件资料有限,“据点”成员“传递和组织学习革命书刊和有些党的文件;或者发动进步同学分头编写小字报;或者支持中间性的墙报如‘火炬’等”[12](P105),阅读、学习和交流本身就是深刻的思想政治教育和锻炼。

“据点”将理论学习和成员学习工作生活斗争结合起来,提高对党当前工作和政策的正确把握。“据点”在理论学习中认识到,“思想教育不纯粹是从书本上理论上去学习而是与他们的日常的工作和生活密切的结合起来去进行的”。某厂的“据点”学习《大众哲学》《社会科学二十讲》,讨论共产主义与三民主义的关系等问题后,“觉得讨论的问题不切实际,太空洞,题目太大”,“变成了教条式的学习”“都是书本上的词句的搬弄”,导致大家的学习兴趣低落。“以后他们就转到讨论时事问题,交友问题,恋爱问题等。”[11](P220)为了让青年对客观形势加深了解,“据点”成员根据党的指示,认真地进行所在地区的社会政治、经济、军事、各界头面人物等情况的调查,作为一项经常而重大的政治任务和活动内容,仅1942年青年组收到的39份调查报告中有36份就是“据点”成员和进步分子送来的。[11](P447)同时“据点”还根据调查材料,掌握情况,研究如何改进工作方法及同反动分子、特务分子斗争的策略,从而不断提高了自身的政策水平和工作能力。事实“都证明进步青年的学习和思想教育应该和当前的现实生活、工作和斗争结合起来,这样对于他们的帮助比填鸭式的教育方法和学习要好的多”[11](P220)。

由于长期坚持政治学习,“据点”成员政治水平和斗争策略不断提高,既端正政治方向,又实现了“据点”积蓄力量、巩固和扩大党的组织和影响的目的。

(三)与群众相结合的作风

青年是否坚持在实践中与工农群众相结合是衡量青年革命与否的标准,也是中国共产党坚持的青年成长的正确道路。“看一个青年是不是革命的,只有一个标准,这就是看他愿意不愿意、并且实行不实行和广大的工农群众结合在一块。”[13](P556)“以群众工作之好坏作为判断当地党的工作之好坏的主要标准。”[11](P30)在国民党政府坚持独裁统治,中国共产党的组织和人员受到残酷打压的情况下,扎根社会、与群众相结合作为大后方党组织赖以继存的重要方法,也是党开展大后方群众工作的基本策略。通过认真贯彻党的“勤学勤业勤交友”政策,“据点”成为大后方青年学习、工作和生活的模范,由此赢得了青年的拥护和上级的信任,在青年中站稳了脚跟。

“勤学,就是要学好功课。学好文化科学知识,这是学生的本份,同时,功课好,在同学中就有威信,就能站稳脚跟。”中山大学“据点”负责人吴佩纶“在中大学习成绩较好,就产生了影响,别人以为我在认真读书,不再搞活动了,所以学习好也是隐蔽自己的办法”“勤交友就是广泛联系群众。在贯彻‘三勤’方针的过程中,我们逐步改变了脱离群众,自以为高明的情况。首先通过交朋友的方式把进步同学逐步串联起来,又发动每个进步同学参加到公开合法组织中去。如同学会、同乡会、歌咏队、壁报社……只要有条件、有机会就争取参加,通过社团活动联系群众”“在白色恐怖下,这种做法对我们的思想作风是个很好的锻炼”。正是由于吴佩纶践行“三勤”方针,和群众相结合的作风,赢得了同学的信任,不久同学们将他“选进系会(化工系),当了系会主席,一直连任到毕业的前一年”[12](P125,126)。

生活互助是交朋友和巩固“据点”工作的重要方法之一。面对大后方生活和经济困难的条件,朋友间的互助和救济是很有必要的。有的“据点”按照个人收入比例拿出一部分作为储蓄和救济朋友的基金,实行共同储蓄的办法;有的“据点”采取共同办事业或经营一种小规模的生产或举办一种股份公司形式的商业,来援助和解决朋友间的生活困难;还有就是帮助朋友们解决职业问题和升学就业问题。[11](P220)

“勤学勤业勤交友”是“据点”的日常工作内容。通过实行“三勤”政策,“据点”不仅保持了与青年的联系,而且吸收和团结了一批积极分子,再通过积极分子参加各种社会活动和运用各种公开合法的形式接近团结青年。他们使党的活动深深地隐蔽和扎根在广大青年学生工人群众之中,国民党特务无法察觉。以至国民党西南联大特别党部书记陈雪屏在呈报国民党中央的报告中就曾说:联大没有发现共产党的活动。[14](P139)

三、青年“据点”的作用和影响

“据点”是中共南方局“在广泛青年中进行工作的新民主主义的桥梁,又是没有固定组织形式和纲领的地底下的工作单位和细胞,”“始终都会成为大后方青年民主运动的下层群众工作的实际推动者和组织者,以及成为我们党的后备军和培养青年干部的学校”[15](P29),在抗日战争和新民主主义革命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一)为党组织的壮大积蓄了力量

“据点”的建立实现了在大后方严峻的形势下,既能恢复和巩固党在青年群众中原有的关系,又能逐渐发展和壮大党在青年群众中的影响的目的。

1942年5月,南方局青年组联系的非党青年关系150人,在所有关系中,已建立四个“据点”。除重庆各大学外,青年组织在复旦、朝阳、中华教育社、教育学院、艺专等均有“据点”。[11](P54)到1943年3月,中央大学、重庆大学、外青、农青等都建立较巩固“据点”。公务员、教师、医生等行业建立新联系。发展关系的由66人增至252人,其中重庆市186人,广西、贵州、昆明、成都、嘉定等地66人。直接和党组织联系的113人,通过“据点”联系的139人。[11](P92)截至1945年春,青年组联系的“据点”已经有48个,联系的进步分子989人。联系地区已从重庆市及郊县,扩大到成都、乐山、宜宾等地,在成都职业青年、在乐山的武汉大学、在宜宾李庄的同济大学都建立了核心小组,都同青年组建立了联系。[11](P448)并且同三台的东北大学、遵义的浙江大学、赤水的大厦大学、城固的西北大学、兰州的西北师院等校的进步学生和组织有个别联系。

“据点”的数量逐渐增多,参与到“据点”中的人员组成也更加丰富,不只局限于各大中小学的学生,还有职员、工人、公务员、教师、医生、技术员、商人、新闻从业者、文化人等各个行业的进步青年,“据点”范围逐渐扩大,扎根工厂、学校、机关,并由重庆扩展到昆明、成都、贵州、广西等地。积极分子队伍的扩大,锻炼了骨干,加强了同群众的联系,为党在国统区广泛发起和领导群众运动高潮的到来聚集了力量。

(二)为国统区民主运动的兴起和第二条战线的形成创造了良好条件

1944年随着大后方要求废除国民党独裁统治、建立联合政府的民主运动的兴起,在党组织的指导和帮助下,相继建立一批秘密外围组织和公开进步团体,以加强对民主运动的组织领导。1944年7月,以复旦大学为基地成立了“中国学生导报社”,并于年底创办了公开发行的《中国学生导报》;1944年10月,在成都建立了“民主青年协会”;1945年1月,昆明成立了“民主青年同盟”;1945年7月,重庆成立了“新青社”;1945年10月重庆建立了“工人民主工作队”等。这些秘密外围组织,是在前一阶段执行“隐蔽精干”方针时,党通过建立“据点”,执行“三勤”“三化”政策,在扎实的工作基础上产生的。这些组织成为中共领导群众运动的有力助手,是青年运动中的核心组织和爱国民主运动中的先锋力量。

1944年10月31日,成都爆发特务和武装警察包围成都市立中学并酿成流血事件的“市中事件”。在党及外围组织“民主青年协会”的领导和组织下,成都8所大学和29所中学统一行动,举行了声势浩大的游行示威,要求结束一党专政。工人群众在各地工会和秘密“据点”等引领下,也加入到这股民主运动的浪潮中。1945年2月重庆爆发国民党特务田凯枪杀电力公司工人胡世合的惨案。南方局通过工人中的职青“据点”对电力公司惨案进行全面分析和部署,通过地下党联系各自的“据点”,将惨案的真像及斗争的方针策略,传播到其他工厂、机关和学校,发动各个厂工友和青年学生用行动支援电力工人,形成了一个声势浩大的群众性民主运动。

1944年12月周恩来在延安作《大后方青年政治运动情况》的报告,充分肯定“今天在大后方青年方面,正是新的‘一二·九’的爆发”[16](P257)。由“据点”形成的进步青年秘密组织及由其衍生的青年进步团体及外围秘密青年组织,成为大后方坚持抗日救亡和争取民主运动的重要群众力量,是推翻国民党独裁政权第二条战线的主力,最终发展为国统区中共地下党的主要组成部分。

(三)开辟农村“据点”,为解放区输送人才

1944年冬,日本侵略者打到贵州独山,国民党政府利用青年爱国救亡的热情,策动知识青年参加其青年军,积蓄反共内战力量。为此,中共中央在揭露国民党借知识青年从军运动建立党军的阴谋的同时,号召爱国青年“回乡抗战,就地战斗”,发动游击战争。1945年1月,中共中央向南方局发出指示:加强农村工作,在大后方农村建立可靠基地,以便应付今后可能发生的日寇攻占大西南和国内形势大变化的新局面。[14](P49)中共南方局青年组随后立即布置到农村去工作的任务,先后派出一批共产党员和青年积极分子分赴四川合川、广安、大竹、渠县、达县等地的边缘地区和国民党统治薄弱的地区。这些青年组成一个个工作组,以合法身份和公开职业作掩护,扎根在群众中,建成多个农村“据点”,为时机到来发动武装斗争做准备。至1945年暑假结束,共下去136人分别在31个点上;[11](P452)有的打入国民党乡村政权,控制了乡镇保甲组织,建立了一批“两面政权”,掌握了一批武装,有效地掩护了中共地下组织。如地下党员陈伯纯被派回四川合川金子沱老家,经多方努力,当上了乡长。他经过多年深入工作,逐渐团结了一批进步分子,组织了秘密农会,建成了一个农村“据点”。他们认真贯彻长期埋伏,积蓄力量,以待时机的方针,前后坚持了4年半,共发展农会会员2万多人,党员100多人。这在当时为党隐蔽了干部,积蓄了革命力量,在解放战争时期,成为发动武装斗争,组织武装起义,建立根据地的主要地区。[14](P118)同时,鉴于解放区需要大批干部,又最靠近大后方,南方局指示青年组输送一批知识青年去中原。1944年,根据周恩来的指示,中央大学、复旦大学、育才学校驻城办事处等处的“据点”,先后发动和组织了510名进步知识青年到中原新四军五师。1945年4月,通过南方局青年组,又将81名懂英语的青年知识分子选送到张家口解放区,有力地支持了解放区的抗战和革命斗争。[17](P260)“据点”团结和发展起来的进步青年,成为开辟新的农村革命“据点”和充实中原解放区的骨干力量。

从“据点”成立之初的积蓄力量,到对国统区青年民主运动的组织和领导,再到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为党培养干部输送人才,“据点”胜利地完成了党交给它的历史使命。

四、余论

“据点”作为在抗战相持阶段,大后方青年运动陷于低潮的特殊历史时期,针对国民党加强独裁统治,中国共产党创建的一种特殊组织形式和工作方法,对组织、领导和发动大后方爱国进步青年作出了特殊贡献。然而,这种相对松散的组织仅适宜于潜伏积蓄力量的时期,而不能应付情况瞬息万变的群众运动局面。抗战胜利后至全面内战爆发前,随着各地中共基层组织的陆续恢复和建立,国统区民主运动的广泛开展,各地党组织利用各种公开或者半公开的形式组织广大群众,“据点”也逐步被党直接领导的形式多样、组织层次更高的群众活动或群众团体、群众组织所取代。但是,“据点”这种特殊的组织和工作方式对党领导组织和青年工作有着相当的借鉴作用。

一是牢牢坚持正确的政治领导,才能保证青年组织工作的正确方向。按照青年的特点组织青年,并非放任青年组织工作。只有有了正确的政治领导,青年才能在纷繁复杂的环境中走上正确的革命道路。所以在南方局青年组联系的“据点”和积极分子中,把政治学习作为一项极其重要的任务。在扎根群众的同时,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和正确的方向。

二是注意点线面的结合,能有效地扩大青年工作的辐射范围。青年组织工作应立足青年特点,以点带线,全面展开。当时复旦大学“据点”组织形式多种多样,善于利用合法组织,公开组织与秘密组织相互配合默契,注意对各个团体、各个活动人物的调查研究,建立了广泛的情报网。复旦大学“据点”联系了100多名同学,可以执行党的决议,并通过他们能影响控制700多人,因而在学生的许多活动中能起决定作用。[11](P194)

三是密切关心青年生活,是吸引、团结和引导青年走向革命的重要因素。毛泽东同志强调:“一切群众的实际生活问题,都是我们应当注意的问题。假如我们对这些问题注意了,解决了,满足了群众的需要,我们就真正成了群众生活的组织者,群众就会真正围绕在我们的周围,热烈地拥护我们。”[18](P137)那些“在他人困难的时候(生活、疾病、学习、失学等方面)帮助他们,在苦闷的时候安慰他们,鼓起大家的勇气,去克服一切难关”的人,才是青年“最有价值的朋友”[19]。青年组织工作形式多样,方法不一。只要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注意点线面的结合,真正关心青年生活,才会让更多的青年自愿加入到党的青年组织中去。

参考文献:

[1]李云汉.中国国民党临时全国代表大会史料专辑(上)[G].台北:中国国民党中央委员会党史委员会,1991.

[2]任觉五.对三民主义青年团应有之认识[C].三民主义青年团论文集(1).三青团中央团部,1939.

[3]中共中央书记处.六大以来(下)[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

[4]共青团中央青运史研究室,中央档案馆.中共中央青年运动文件选编(一九二一年七月——一九四九年九月)[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88.

[5]转引自马烈.三民主义青年团与国统区学生运动[J].民国档案,2003(3).

[6]转引自童世一.皖南事变后周恩来对青年工作的一组重要批示[J].红岩春秋,2008(1).

[7]许鲁野,何燕凌.中共中央南方局青年组复旦大学及北碚地区“据点”的组织概况和几项主要工作[M].四川党史研究资料,1984.

[8]中共中央党校研究室科研管理部,中共重庆市委党史研究室.见证红岩——回忆南方局[G].重庆:重庆出版社,2004.

[9]共青团中央,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论青少年和青少年工作[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中国青年出版社,2000.

[10]刘光.大后方青年的方向[N].新华日报,1942-01-05.

[11]南方局党史资料征集小组.南方局党史资料群众工作[G].重庆:重庆出版社,1990.

[12]重庆现代革命史资料丛书编委会.回忆南方局(一)[M].重庆:重庆出版社,1983.

[13]毛泽东选集(2)[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14]南方局党史资料征集小组.南方局党史资料党的建设[G].重庆:重庆出版社,1990.

[15]何寅.南方局青年组直接领导的遵义县尚稽大同中学据点[J].遵义县党史通讯,1991(1).

[16]中共重庆市委党史研究室.中共中央南方局大事记[G].重庆:重庆出版社,2004.

[17]中共中央党史资料征集委员会.中共党史资料(第13辑)[G].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1985.

[18]毛泽东选集(1)[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19]刘光.复青年的一封信[N].新华日报,1941-11-15.

猜你喜欢
大后方南方局青年组
南方局历史是一座富矿
红岩春秋(2019年10期)2019-11-12 23:30:52
大后方民众抗日救亡掠影展开幕
红岩春秋(2017年9期)2017-10-11 15:42:26
战时中共在国民参政会的形象塑造
抗战时期南方局的文化统战工作及其意义探析
党史文苑(2017年14期)2017-08-15 20:56:04
决战“大后方”——突发报道中的编辑价值
新闻传播(2016年12期)2016-07-10 08:19:50
韩梅:第十三届全国冬季运动会速滑女子青年组双料冠军
冰雪运动(2016年4期)2016-04-16 05:54:54
纪实的力量
红岩春秋(2015年10期)2015-09-10 07:22:44
中共中央南方局对中间势力的统战工作研究
1504例铁路职工心电图分析
45例青年乳腺癌临床病理特征研究分析
重庆医学(2014年14期)2014-08-14 11:27: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