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重庆市实验中学 马林刚
在中学数学课堂教学中,难免会遇到学生的反馈由于应付、思考不够深入或者思考有较大偏差的时候,怎样进行有效的易于接受的引导,使课堂教学效果达到最优化?笔者拟从下面几个课例来谈谈习题教学的艺术,借此抛砖引玉。
课例1:在讲解求函数的最大值时,很多学生谈到本题的解法就是分子分母同时除以,分母使用均值不等式得到y最小值,于是得到的最大值。
分析:乍一看,解法很流畅,但是问题在于没有考虑到函数的定义域中包含0这个元素,而且x=0时是不能分子分母同时除的。笔者很想批评这位自认为解法无懈可击的学生,但是又怕打击他的自尊心。
我对他的解法没有批评,而是把原题函数不变,求解的问题改为求值域。让所有同学再研究。如按照这位同学的操作步骤,有:。问:y<0可以吗?其实,可以得到。追问:y=0可以吗?为什么?其实,x=0时y=0。此时再讲本题的正确步骤,学生更加易于接受。
小结:面对学生的不准确解法,没有拿出批评利器,而是和学生一起分析,设问将问题引向深入,不仅解决了问题,而且让课堂更加灵动。
课例2:若不等式x2+1≥kx在[1,2]上恒成立,则实数k的取值范围是什么?有学生决定考察函数y=x2-kx+1在区间[1,2]上的取值,这固然是一种方法。但有更好的办法,一是代数的角度,“孤立”k,得到,再考察在区间[1,2]上的最小值;二是几何的角度,作出函数的图像,保证在区间[1,2]上,函数y=x2+1的图像始终y=kx在的上方。
小结:有学生认为这是多此一举,作为教师此时不宜强调哪种好,哪种不好,也不能妄加批评。而是要引导大家观察哪种方法更简洁,更具有推广价值。同时给出一个练习:x2+x+1≤k对x∈[1,2]恒成立,求的取值范围。同样用上述的方法解答,集体论证解决方案。认为多此一举的学生看到了解题方法的推广价值,一定会印象深刻。
分析:如果学生能在学习中已经积累起P从椭圆右顶点开始向上沿着椭圆运动,∠F1PF2逐渐增大,当P运动到短轴端点时∠F1PF2取到最大。此题既然说∠F1PF2为钝角,那一定就是由F1、F2为直径的端点的圆与椭圆的交点确定范围。
有学生马上表示对这个内容不明白,想从定义出发。教师认为这是件好事,∠F1PF2为钝角,意味着,或者使用余弦定理说明∠F1PF2<0即可。但是比较起来都不如上面的方法简单。批评不能解决问题,此处暴露了学生对这部分知识的薄弱,于是顺便证明焦点三角形的面积公式,甚至可以证明双曲线中,焦点三角形的面积公式。
小结:例题教学不只是为了解决问题,同时也可以暴露出学生的弱点,批评只能使学生隐藏自己的弱点,这样教学的效果也打了折扣。
课 例4: 在 △ABC中, 内 角A、B、C的对 边 长 分 别 为 a、b、c, 已 知 a2-c2=2b, 且sinAcosC=3cosA,则b的值为__________。
分析:学生在回答怎样求解时直接说没有思路。其实本题主要是要明确目标,求b。而已知条件中sinAcosC=3cosC却是关于角的等式,变形势在必行。sinAcosC=3cosC变形为,则,联立a2-c2=2b,消去a2-c2,得到关于b的方程,解出b即可。
小结:没有思路是假,思路混乱是真。一会想变a2-c2=2b为角的关系,一会想变sinAcosC=3cosAsinC为边的关系。没有执着一个目标,同时注意到余弦定理中存在边的平方关系就能顺利完成目标。
补充练习:△ABC中,面积s=a2-(b-c)2则cosA等于__________。
课例 5:有限数列 A:a1,a2,……,an,Sn为其前n项和,定义为A的“凯森和”,若有99项的数列a1,a2,……,a99的“凯森和”为1000,则有100项的数列1,a1,a2,……,a99的“凯森和”为_________。
分析:面对所谓信息题,学生比较怵,因为急于在短时间解决问题,却又不能准确读清题目意思。面对这种现状,笔者认为,为师的应该指点方法,而不是简单的一句:本题把题目读懂即可解决。哪知道学生的难点就在于读懂题目。怎样读懂?边读边写出代数式,把文字语言变成数学式子后便于求解,把目标也表示成代数式子,只有这样才能很快的读懂题意,下笔解答。
补充练习:对于数列{an},定义数列{an+1-an}为数列{an}的“差数列”,若a1=2,{an}的“差数列”的通项为2n,则数列{an}的前n项和sn=________。
总而言之,习题教学中,教师首先要因势利导,注重通法通解,让学生自己逐渐形成解题思路;其次,对于学生暴露出的问题要究根溯源,找出学生思路的断链处。数学中很多小技巧或者是中间结论都会影响到解题的结果,同时对于良好数学思维习惯的形成也是逐渐矫正、逐渐适应的结果;最后,通过教师示范,学生讨论,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数学的魅力在于数学化本身,怎样通过读题、审题,把不熟悉的化归为熟悉的,把常用的方法用以解决新出现的问题本身就是思维的过程。鼓励学生积极动手,大胆尝试,在基本功扎实的前提下总结解题思路,建构自己的数学空间。习题的教学始终是数学教学的核心。只要在教学中不断总结规律,用心探索,吸收学生和同行的良好营养,再加上自己的不断揣摩,一定能把数学问题教学功能发挥到极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