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给侧改革视域下教师培训基地学校建设的实践探索

2018-03-26 05:04:41重庆市沙坪坝区教师进修学院
重庆与世界(教师发展版) 2018年3期
关键词:培训基地供给培训

□文/重庆市沙坪坝区教师进修学院 王 远

教师培训的重心下移和阵地前移既是一个已有命题,又是一个需要不断研究和实践的新课题。说它是老命题,是因为高素质专业化教师师资队伍是提高基础教育质量的核心要义,教师师资培训基地建设是师资队伍建设的基础性工程;说它是新课题,是因为虽然常规培训落实到一线的重要性已获得共识,但对其内在的专业特性的认识还很不够,在实践上的科学性也有待进一步深入探究。

基于结构上的教师继续教育体系完善,在原有的市级教师培训基地学校的基础上,沙坪坝区从优质中小学、幼儿园中遴选了一批区级教师培训基地学校。基地学校的建立,更好地满足教师培训供给的适应性和灵活性,为从培训发展常态到研修供给改革搭建了专门化的平台。但供给侧改革视域下基地建设的制度构建、运行管理、服务保障等与参训教师培训需求不相衔接的结构性矛盾仍然困扰着基地学校的起步与发展,阻滞着培训质量的进一步提高。寻求制约教师培训基地学校改革发展的破解之策成为学界与实践第一线共同致力探索的紧迫任务。

一、推进制度供给:完善基地学校对教师培训的认知体系

结构功能主义认为,任何社会具有的任何结构,必定具有特定的功能,一个系统或组织存在的前提是其组成结构能够发挥有效的功能性作用。所以,在拟定了评选细则的基础上组织了专业的遴选,并在结合前期评选出的市区级教师培训团队组织了两期专题培训,针对以往进修学院组织实施培训项目来说,一线学校和教师不仅仅是参与者变成实施者,为进一步推进菜单式选学、培训者培训、基地学校独立承担项目培训推进了结构性改革。

改革的基础是健全管理制度,用制度规范项目运行。研制了基地学校管理制度和考评职责,将各类教师培训的项目设计、组织、实施和评价四个要素进行了全方位的要求和规定,为项目执行者提供可资借鉴的制度依据和管理规范,确保教师培训项目在制度体系下健康运行。

另一方面,广泛借鉴行业管理经验,培训基地学校的项目安排既不能扰乱教师日常教学计划,也不能占用教师太多的非工作时间。丰富项目管理手段充分运用信息技术支持培训,运用手机二维码签到,解决大规模培训签到扎堆和人手不足的问题;用互动培训平台和问卷星等工具调研培训需求、培训满意度,积累培训项目评价大数据;借助“可视化”课堂观察,实现培训课堂过程管理和学员学习反应评价;推进项目实施“一页纸”管理,通过“训前、训中、训后”一页纸,明晰项目推进各时间节点,以及项目负责人、班主任和项目秘书的工作职责、任务和完成的时限,做到责任明确,任务清晰;通过继续教育学分登记网和集体视导、跟踪评估指导培训等工具和手段,强化基于行为改进的项目设计和评价,引导学员关注学习转化,关注行为改进,提高培训的实效性。

二、发力精准供给:瞄准参培教师与基地学校双方发展需求

改革除了改制度,还有供需关系。从参训者的角度看,教师培训应以促进教师的学习与发展能力为目标。从“技术(能)取向”走向“能力为本”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必然规律。能力发展的全面性与实践性必然要求教师培训设计不断强化和凸显教学实践的专业特性,强调在“专业体验”中形成教育实践、批判和反思能力。访名校项目的初衷包含了贴近教学,贴近课堂,贴近老师,一来内容符合学员的需求二来也要顺应培训改革的高要求。所以如何达到各方的期望效应,让参加培训的老师们认同并接受培训课程是第一个问题。

第二个问题是,如何利用培训项目发挥培训团队的作用和带动和引领教师培训基地学校教师的专业发展。一个实践是结合区域“学本课堂”五年实践制定实用性、针对性强的“七主题”课程。围绕培训目标和老师们的实际需要,进行培训课程设置,这是搞好培训的关键。主题一:学本式课堂教学探索、实践与教师发展。主题二:学本课堂背景下各课型教学实践。主题三:学本课堂背景下学科融合教学实践。主题四:长程视野下学科教学的实践研究(学段衔接)。主题五:基于数据的课堂观评课实践。主题六:基于科学观测下的评课及课堂重建。主题七:基于课堂主张的教师论坛。每个主题分别由学习——实践——改进——再实践,螺旋提升式推进,一方面将理论与实践反复结合,另一方面将培训与“培训者培训”的实战有机贯通。

措施之上需要引领。推进教师培训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在供给侧发力,在提升供给侧产出水平的同时,调节教师的培训需求,促进培训的精准化对接,并兼顾到需求侧的不同要求,有效解决培训的供给与教师的需求的“错配”问题。为此,单靠组织者的预设是不够的。在实践中我们尝试“与培俱进”进行需求调研并以此为依据制定和调整培训任务。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基地学校进行了训前需求调研,并结合学校特色和教师发展瓶颈制定了示范性的教学展示、教研活动设计方案、校本研修活动策划、引领性的专题讲座、一些优质培训资源开发等主要任务。在实施过程中期,学校再次组织需求调查,学员们希望在专题引领的基础上学到一些具体的操作策略和读写教学的难点突破。于是,后半段的培训在原计划的基础上做了适当调整,将落实各个课型的技法增加,并将每项任务细化并有机地渗透于相关连的培训模块中,以观摩课为例,我们一堂示范性的教学展示任务细化成分组开展1-2次教学课例互助式研讨(教学设计—研课磨课—展示活动—总结提升)、组织1堂示范性教学展示活动(含说课、上课、评课)、写1次教学反思与小结。以任务驱动、个人任务和团队任务结合,这样参训教师能在基地获得自身职业能力提升的同时,还能增强教师群体意识。

三、加强优质供给:培训名特优教师培训者管理能力,从“教师”向“培训师”转化

培训模式的选择是对现实问题的判断。培训基地学校不能仅仅满足于培训符合教师基本专业标准的合格教师,应当在提供有效供给的基础上加强优质供给,促进专家型教师、教师培训师以及区域性教师专业发展的行动研究旨趣,有台湾学者表示这一旨趣包含:解决问题、求知若渴与行动意志体现、专业伦理心智实践、专业论述与对话依据,以及专业分享。

发挥片区优势是加强优质供给的尝试之一。以乡村教师访名校的项目为例,选择育英小学为承办学校并以此为原点,辐射沙坪坝中心区域五大名校。一方面选配最优秀的师资,教学团队由重庆市特级教师、重庆市名师工作室、重庆市语文教研员、专家教师、市区级骨干教师及区内重点小学的教导主任组成。另一方面活用访名校的培训模式,除了育英小学本校以外,也组织学员到沙坪坝区中心片区的名校,包括树人小学、沙坪坝小学、南开小学、沙坪坝区第一实验小学、凤鸣山小学、树人景瑞小学等有特色的优质小学进行听课和交流。以进一步增强职教基地建设的系统性、规范性、适切性、协同性、效用性。

学校既是教师培训实践的前沿,又是教育科研的主阵地。把教师培训纳入研究并丰富成果是专业竞争力的重要基础,也是实现优质供给的前提。为此,在推进工作中,我们牢固树立成果意识,坚持以始为终的工作思路,拉长链条,注重教研培训理论成果和实践成果的总结、提炼。一方面,我们注重培训规律和教师专业成长规律的研究,形成有指导意义的理论成果。围绕课程体系建设、培训者培训和名师培养等工作积极开展课题研究,探索工作规律,形成具有普适性的研究成果。另一方面,我们注重挖掘培训对象潜力,为后续培训提供资源。教师培训围绕“教师素养、学本教学、校本特色、培训管理、品牌价值”等主题形成系列资源,用于骨干和全员培训。同时,结合外省市委托培训和培训者培训,不断丰富完善培训课程体系,为后续培训和教师继续教育菜单式选学提供丰富的资源。

从供给侧认识教师培训,基于教育供给侧设计实施教师培训,需要基于行为改进的结果导向,坚持以始为终的工作思路,通过科学的项目设计,成果化的提炼和总结,不断实现培训者的自我提升,不断丰富教师教育内涵,以不可替代的竞争力,为服务对象实施有效供给和服务。◇

猜你喜欢
培训基地供给培训
国外住院医师培训基地认证实践的特点与启示
临床医学专业认证对探索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认证的启示
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建设探索与实践
培训通知
CIT培训学院2020线上培训正式启航
从五方面做好引导培训
劳动保护(2019年7期)2019-08-27 00:41:26
一图带你读懂供给侧改革
一图读懂供给侧改革
群众(2016年10期)2016-10-14 10:49:58
长征途中的供给保障
也谈供给与需求问题
当代经济(2016年26期)2016-06-15 20:27: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