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重庆市沙坪坝区教师进修学院 卿 凌
传统文化是一种厚重的积淀,是一种历史的传承,是千百年的时间大浪淘沙之后呈现的精华,是一种能瞬间引发很多人共鸣的甘露,更是一种我们特有的元素,从中可以处处彰显我们的姿态。因此,传统文化更迫不及待的需要更多人深入了解和接纳,孩子的启蒙需要传统文化的及时熏陶,而带领他们步入传统文化殿堂的我们——教师们,更需要进行相应的传统文化培训,以此扩大知识面和视野。
在五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中华民族多年的沉淀积累出传统文化,在世界上与众不同,别树一帜。它是我们所有人的精神摇篮。传统文化中的理性思维,哲学思辨,美德的弘扬,人文精神的传递都是中华民族最根本的精神基因和独特的精神标识,是我们在世界文化中卓然屹立的根本。
培训是对传统文化的一种寻根与求魂。崇尚道法自然,追求天人合一,明晰“五行相生”,善思太虚即气,辨证阴阳相对,谋求大同等观点,架构起传统文化的空间。其中,血肉丰满,经络交错,更精彩纷呈的彰显根和魂的力量。
人文精神是传统文化的“血肉”,崇尚仁爱、坚守正义的为人之道,和而不同,求同存异,扬长避短,择其善者而从之的处世方法,修齐治平,达则兼济天下的铿锵抱负,文以载道、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观点,开放的胸襟,包容的气魄,真善美的寻觅……这些都在无形中增添一个人为人的底气。
有了根和魂的底气,当你在生活中产生困惑,面对质疑和误解无比惆怅时,面对前景规划有几分迷茫的时候,传统文化有这样一种独特的魅力,接触它,可以纯粹你混沌的内心,一些费解的困惑迎刃而解,跳出世界看世界,眼神就多了几分清晰和坚定。
有了根和魂的底气,以善养善,以善传善,再次面对学生们渴求知识的目光,传授的就不仅仅是单独的技能和技巧,而是更多了一些精粹的传统文化元素,深远的意义无形中就得到有效传递。
教师因为身份的特殊性,传统文化的接触层面是各不相同的,有的教师偏爱多一些,兴趣大一些,花的时间多一点,就对传统文化了解得深入一些。有的教师专业更接近传统文化的某一个分支,在前期学习和后期的教学中接触传统文化的机会偏多,也会了解得相应多一点。与之相反,与传统文化交集较少的学科,没有深入挖掘和传统文化交集的学科,教师们相对来说接触传统文化的机会不太多,主动了解传统文化的积极性相应没有那么高,因此,空缺就越来越大。
传统文化的培训实际上就是一种深入接触传统文化的机会,传授者前期对传统文化的精心挑选和甄别,在培训过程中传递的就是足够的精华。这些知识的吸收,是一种减少知识盲点的有效机会,更是一种直观丰富传统文化知识面的高效机会。
针对教师开展的传统文化培训,并不是一时头脑发热的冲动,而是一种长期积累的厚重呈现。它的设计有体系,有重点,有针对性,有方向和具体呈现方式。传授者在传承传统文化前期一定有大量的知识储备与宏观设计,他们发现了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发现了传统文化中环环相扣的有趣环节,发现了各种元素中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他们讲述的一定是层层递进的精华。
立体的架构并不是简单的一次传统文化培训课就能完全呈现的,它更应该是一个循序渐进的长期过程,一个深入浅出的设计,一个让被培训者不断扩大视野和豁然开朗的过程。
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培训中,各种文化一一对应。各种经典流派百花齐放,传统文化以一种彼此呼应的方式活了过来,呼之欲出。
现代人的压力太大,紧张和焦虑充斥在大街小巷,社会上的各种戾气也若隐若现。究其根本,人们缺乏足够的传统文化熏陶,骨子里若是浸润了传统文化的精华,平日里也不会控制不住试图咆哮的情绪。
传统文化中的温和谦恭,彬彬有礼无处不在。
儒家哲学为例,它更多的强调人首先要注重自身的修养,传播一种和谐的氛围,对待长辈尊敬,有礼貌,朋友之间诚实守信。
对教师而言,本身就有传承的历史使命感。首先丰盈了自己,才能更好的点燃孩子。同时,对孩子来说,高考应试的内容只是所应学知识的非常小的一部分,成为充实和丰富的人才是关键。
固本清心,才能成为一种高雅的传播源,让生活和空气中充满更多轻快的味道。
传统文化的培训无论是从哪个角度观察,数据都能直观的反映其培训效果,我们可以透过一些实实在在的数据对比分析,来说明这些动态数据背后的意义。
以沙坪坝区中小学教师培训“中华传统文化教育培训”2016年第一期——第六期的满意度测评统计表对比数据为例。
课程设置方面,很满意的比例分别是:62.7%、64.2%、68%、51.2%、81%、84%.
师资水平设方面,很满意的比例分别是:62.7%、71.4%、77%、58.6%、82%,93%。
培训实效方面,很满意的比例分别是:65.7%、69.1%、67%、51.6%、78%,87%。
组织管理方面,很满意的比例分别是:68.7%、71%、78%、66.7%、78%、85%。
总体评价方面,很满意的比例分别是:61.2%、77.2%、65%、56.9%、79%、88%。
第一期在某些小板块仅有微乎其微的不满意,而后面的几期不满意比例全部为0%。
从数据里面我们可以分析出教师对传统文化培训有很高的期待值,也有很积极的参与度,他们在接受知识的过程中也有一种自我的辨析和筛选的过程,一旦整体的传统文化培训架构设计更合理,则各部分的很满意比例均明显偏大,随着他们对传统文化理解的层次越丰富,对传统文化的培训要求就更高,更容易沉下心来反复思考自己和传统文化培训之间的关系。
我们再换一个角度看数据,剖析更深层次的递增式有效传播。假设参与一期的培训教师是80人。假设其中每一个人每一学期接触的学生是60人。那么,也就是说传统文化以多种方式和渠道间接的传播了4800人。
这其实是一种智力的有效席卷方式,这更是培训的意义所在。传统文化培训并不仅仅是培训课堂上的,更是一种无形的有效传播。它潜移默化的生长在各种空间,带着传统文化穿越时空欣然而至。
传统文化的培训具有极大的影响力,认清关键所在的培训机构起步早,区域教师所受福利自然就早,传统文化的传承力度就更大,传播的范围更广。
沙区的传统文化培训从2014年至今一直保持着持续的积极活力状态,因此,接触传统文化的间接和直接受益人群是无法估量的。
实际上,重视传统文化是迟早的事,既然它有显而易见的优点,为什么不尽早涉及?因此,这“刻不容缓”的传承,还得高度重视并大范围开展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