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美玉
(南京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苏南京,210046;江阴职业技术学院,江苏江阴,214405)
我们党一直都极为重视马克思主义群众观,从毛泽东的“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邓小平的共同富裕思想,再到习近平总书记的“中国梦”,无不体现着我们党对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坚守与传承。[1]伴随市场经济的逐步深化,我国国情更加复杂,西方敌对势力的思想渗透日益加剧,导致利益冲突不可避免;而个别党员干部未能坚守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导致个别地方官僚思想与腐败问题出现抬头趋势,这不仅损害了我们党的执政形象,而且破坏了我国的执政生态,还对党群关系的发展形成了冲击。因此,在当前奋力实现“中国梦”的社会背景下,我们党还需持续践行马克思主义群众观。
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内涵极其丰富,是马克思、恩格斯在对人类发展历史进行全面总结和深入分析的基础上形成的思想,既是人类对“群众”内涵的首次阐释,也是人类对“群众”价值的首次肯定[2]。
马克思主义群众观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重要观点之一,揭示了群众在推动社会变革和创造社会财富中的重要作用。群众本指人民大众或居民中的大多数,而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认为,基于质的角度来看,人民群众指代所有推动社会发展的个体;基于量的角度来看,人民群众指代大部分社会人口。[3]此外,马克思主义的“群众”含义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会有所差异,也反映了马克思主义群众概念的科学性。
人民群众主体论既是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基本内涵,也是唯物史观的核心内容,这是在人类历史发展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基本观点。[4]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本质内涵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第一,人民群众历史主体论。在人类历史的发展过程中,人民群众创造了物质和精神财富,推动着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的变革,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根本动力。因此,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第二,人民群众的实践主体观。马克思认为,人民群众在社会生产实践过程中具有普遍性、持久性和客观性的特点。一方面,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而生产实践活动则是人的主体性与外部事物的客观性相互作用的结果。另一方面,实践活动是人民群众发挥主观能动性的产物,人民群众在生产实践中不断地认识并利用客观规律对物质世界进行改造,推动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这个过程体现了人民群众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第三,人民群众价值主体观。人民群众价值主体观包括以下几点:首先,人民群众是价值创造的主体。在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中,人民群众通过劳动创造了物质与精神财富,并将这一过程贯穿于整个人类社会的发展史。其次,人民群众是价值评价的主体。人具有主观能动性和先见性,因而群众在劳动过程中创造了价值评判体系,作为劳动过程的参与者,群众是唯一能够创造科学价值评判体系的主体。最后,人民群众是社会价值的最终受益者。从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来看,当人民群众受到剥削和压迫时,最终会选择以武装暴动的形式推翻统治阶级,然而马克思所开创的社会主义体系实现了人类自我发展与生产力发展相统一,最终使人民群众成为社会价值的受益者。
第四,人民群众利益主体观。利益驱使是人类从事生产实践活动的内在驱动力,人民群众通过生产劳动满足自身利益需求的同时又创造了人类文明,推动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马克思主义人民群众利益主体观是以理论和现实依据为基础的。首先,劳动生产是群众满足自身物质与精神需求的唯一途径,因而马克思认为,群众是社会价值的创造者和受益者。其次,唯物史观从人的生存发展和内在特性出发,提出了要用法律保障群众的个人利益。
第五,人民群众权力主体观。社会主义国家的公权源自且归属于广大群众,公权的行使只有为人民群众带来福利,才有助于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巩固国家政权的稳定。随着国家权力公共服务意识的增强,公共权力会逐渐由“权力本位”向“服务本位”发生转变,从而更好地为人民服务。此外,人民群众拥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也可以监督和决策公共权力的运行,这充分体现了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
我们党自诞生至今,一直将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思想,并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群众观。与此同时,在长期的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过程中,我们党结合我国的基本国情不断地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内容。
毛泽东群众观的主要内容包括“群众路线”“人民群众是国家的主人”以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1.毛泽东群众观的主要内容
第一,群众路线。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借鉴了马克思主义和李大钊、瞿秋白等人的群众观思想,将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这一基本理论运用到了革命实践中,提出了符合我国革命需要的群众路线[5],并积极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实践且逐渐走向成熟。从此,群众路线成了我们党的生命线和工作路线,贯穿于我国社会主义革命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过程中。
第二,人民群众是国家的主人。毛泽东肯定了人民群众的地位,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群众是国家主人”的观点。[6]其具体表现为从下几个方面。首先,坚持人民群众的历史主体地位。毛泽东认为领袖的权力来源于群众,领袖只是群众利益的代言人,人民群众则是国家权力的真正所有者。其次,肯定了群众的授权主体地位。毛泽东指出,党的权力是由人民群众授予的,这体现了人民群众对党的信任与支持,但同时也决定了党必须要为人民的自由和利益而奋斗,只有这样才能保障群众的授权主体地位。再次,坚持群众作为监督主体的地位。群众是权力的所有者,因而群众具有监督权力运行的民主权利,同时党和国家要保护人民的监督主体地位。最后,保护人民的利益主体地位不动摇。中国共产党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党的根本宗旨,这是由党的执政地位和历史使命所决定的。无论在艰苦的战争时期还是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我们党都将群众利益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始终坚持人民利益至上的价值目标。
第三,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群众路线的核心思想,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党员要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理念。毛泽东强调,我们党要将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党员要在思想上摒弃利己主义,在政治上摒弃官僚主义,在经济上摒弃享受主义。其次,人民军队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毛泽东认为,党领导的军队是实现人民解放、维护人民谋利益的革命队伍,因此军队要保持高度的自觉性和纪律性,时刻谨记为人民利益而战斗的宗旨。[7]再次,国家机关必须遵守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毛泽东认为,国家机关要与人民群众紧密相连,就必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毛泽东在党的第九届中央全会中提出,全体党员都是人民的公仆,党所做的一切工作都是为人民服务。这不仅加强了全国各族人民的团结,还有效地维护了社会的和平与稳定。
2.毛泽东群众观的新发展
毛泽东在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基础上,结合了我国不同历史时期的实际情况,提出了指导我国社会主义革命取得胜利的群众观理论。首先,毛泽东群众观拓宽了“群众”的概念范围,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打下了坚实的群众基础。马克思认为,必须依靠工人阶级的力量才能实现共产主义伟大理想,毛泽东在此基础上深入研究了我国各历史时期社会阶级的基本情况及各阶级之间的相互关系。[8]其中,李大钊关于马克思群众观的理解对毛泽东群众观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认为,人民群众的共同意志是时代发展的趋势,具有不可逆性,因而他号召工农群众团结起来反抗剥削和压迫。[9]李大钊赋予了马克思主义新的思想内涵,毛泽东在此基础上拓展了“群众”的概念范围,为不同历史时期无产阶级应该团结和斗争的对象进行了说明,使我们党能够在不同时期分清敌友。
其次,毛泽东提出了领导和依靠群众的新途径,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理论。毛泽东继承了马克思主义群众观思想,在认同人民群众是革命战争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力量源泉的同时,还创立了领导群众的新途径。毛泽东指出,无产阶级应遵循科学的领导方法领导群众,经过长期的社会主义建设实践,毛泽东提出了群众路线,不仅为无产阶级领导人民提供了理论依据,还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思想体系。[10]
邓小平不仅继承了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基本观点,还肯定了人民的首创精神。[11]
1.邓小平群众观的内容
首先,人民群众是我们党的依靠力量。邓小平指出,我们党要相信人民、依靠人民,人民群众是我们党从事所有工作的力量源泉,同时党的执政权力也是人民群众所赋予的,一旦失去了群众支持,党就丧失了执政地位。因此,我们党的所有工作都要从人民的角度出发,积极听取群众的意见。邓小平认为,只有经过群众实践生产检验的政策才能转化为现实价值,尤其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初期,我们党必须充分利用人民的力量和智慧,发挥群众的首创精神。
其次,人民的利益作为衡量我们党工作的最高标准。我们党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的无产阶级政党,代表了我国最广大的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的价值观,为人民谋利益是党坚持群众路线的最终目的。邓小平的群众观理念主要体现在帮助广大人民脱贫致富的问题上,因此,邓小平主导了改革开放。人民利益不仅包括物质利益还包括精神利益,但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是广大人民利益实现的最主要表现,因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成为了衡量党一切工作的标准。此外,邓小平强调了党的工作重点不仅要放在实现人民群众的全局利益和长远利益上,还要放在群众的局部利益和短期利益上。[12]因此,邓小平提出了指导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三步走”战略,把解放生产力与群众共同富裕相结合,同时将“三个有利于”作为衡量党员干部一切工作的标准。
最后,坚持群众路线。由于长期受封建等级思想的束缚,人民群众的民主意识薄弱,部分党员缺乏民主工作习惯,党员干部在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方面问题突出。邓小平指出,把我们党的优势建立在权力上是靠不住的,是忽略民主的错误表现。强调我们党要加强防范官僚主义的蔓延和侵蚀,党员干部要严于律己,与群众紧密联系,起到模范带头作用。此外,邓小平反复强调,坚持群众路线,就必须防止干部特殊化,继续发扬我党艰苦朴素的优良作风。[13]
作为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继承了马克思主义群众观,并与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经验相结合,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内容,邓小平群众观的新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确立了共同富裕的目标。首先,邓小平提出了社会主义的本质是发展生产力,实现广大人民群众共同富裕。其次,邓小平基于我国人口基数大、区域经济发展不均衡等特点提出了先富带动后富的发展政策,先让少部分人、地区富裕起来,然后带动其他贫困地区、人民富裕起来,最终实现共同富裕。[14]最后,由于我国尚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基础比较薄弱,基于此种情况,邓小平提出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三步走”战略,为我们指出了实现小康社会的步骤,而且全面进入了现代化社会,前两步走战略基本实现,2050年第三步战略也必将实现。
第二,人民群众的意愿是党和政府决策的重要依据。尊重并实现人民群众的意愿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同时也关系到党的生存与发展。邓小平多次强调,党员干部要积极听取人民群众意愿,及时处理人民群众诉求,多为人民群众办实事。此外,邓小平还将人民群众的意愿作为党制定政策措施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自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以邓小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为满足人民群众提高生活水平的要求进行了改革开放。时至今日,改革开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我国的综合国力和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有了质的提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各项改革事业取得了重大进展。
第三,把是否符合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判断是非的标准。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虽然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但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出现了贫富两极分化的社会问题。因此,邓小平提出了将是否符合人民群众利益作为判断是非的标准。与此同时,邓小平要求党员干部不仅要定期开展自我批评,还要自觉接受广大人民群众的监督,行使任何权力均不能脱离群众。实行人民群众监督机制,一方面有利于加强党和人民群众的联系,另一方面还有利于党及时发现工作和政策方面的失误,避免走弯路,从而提高了我们党的执政能力和工作效率。
第四,采用立法的形式保障人民群众的合法利益和当家作主的权力。邓小平指出,社会主义社会要有高度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社会主义民主,而社会主义民主需要加强法制建设来保障。只有通过完善的法律制度把人民的民主要求转化为公民具体的法定权利,才能有效地推进人民民主的健康发展。一方面,要认清我国民主政治的特有形式。人民当家作主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与核心,人民群众在生产领域中扮演着生产者和消费者的重要角色,同样人民群众也要在生产生活领域享有当家作主的权力。另一方面,民主法制建设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在党的领导下分步骤、有计划地进行,确保民主制度的日渐完善。
习近平在长期实践中和人民群众打成一片,深入群众的所思、所想、所盼,提出了一系列关系群众生产生活、解决群众疾苦的群众观点,深得人心。同时也实现了群众观的升华,更是对马克思、毛泽东、邓小平等群众观的继承、丰富和发展。
1.习近平群众观的主要内容
实现人民群众的美好生活是我们党的奋斗目标。面对当前复杂的国内外形势,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不仅要承担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责任,还面临着日益突出的社会矛盾。因此,习近平总书记将解决民生问题,实现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执政理念。与此同时,习近平总书记特别重视党风廉政的建设问题,多次强调党员干部要加强同人民群众之间的交流,积极听取人民群众的意愿,多为人民群众办实事。
如何将为民务实的价值追求根植于全党的思想和行动中,保持良好的党群关系、应对敌对势力的挑衅是我国当前所面临的严峻挑战。因此,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着力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将群众路线落实在执政活动中,集中精力攻克贪腐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强调,满足人民的利益需求、维护人民的权利、实现人民的愿望是党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全党要始终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保持为民务实的工作作风,切实贯彻和落实群众路线。
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我们党只有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才能最大程度地实现奋斗目标。因此,习近平倡导开展全党范围内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进一步促进全体党员干部与民众之间的紧密联系。习近平强调,所有党员都要清楚地认识自己的职责和职权,自觉地接受广大人民群众的监督,同时针对贪污腐败行为进行专项治理和严厉打击。
2.习近平群众观的新发展
习近平高度肯定了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强化了坚持群众路线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在继承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基础上丰富了群众观。
第一,将坚持群众路线与反腐倡廉相结合。习近平指出,我们党的执政权力是由人民赋予的,只有依靠人民群众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这就要求我们党必须始终坚持走群众路线,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同时全体党员要定期开展自我批评活动,自觉接受人民群众的监督。习近平告诫全体党员干部,党的反腐倡廉工作关系到党和国家的生死存亡,所有党员干部要将权力控制在法律的牢笼中,杜绝贪污腐败行为。
第二,重视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农村经济的建设。改革开放以来,虽然我国农村居民的生活水平显著提高,但我国城乡发展的差距也在进一步增加,大部分农村地区的医疗、养老、教育等民生问题还有待解决。因此,“三农”问题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是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最大障碍,“三农”问题能否顺利解决关乎社会的稳定和国家的发展。习近平认为,只有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才能使中国变强,体现了党和国家对广大农民的重视与关心。
第三,指明了坚持群众路线是实现“中国梦”的根本保障。习近平总书记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讲话时首次提出了“中国梦”,但是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需要每一个人付出艰苦的努力。当前,国内外形势复杂多变,我们党不仅要面临越来越多的改革发展任务,还要解决人民群众多样化的价值取向和利益诉求,缩小贫富差距。因此,全体党员必须认真地践行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才能带领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在当前形势下,我们党只有坚持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群众观思想,才能保持良好的党群关系,推动社会的和谐发展,并最终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习近平指出,“群众路线是党的生命线,是党的根本工作路线”出处,这是党在长期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总结的经验。马克思主义群众观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原动力,我们党的执政权力来自人民。当前,我国正处于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时期,肩负实现伟大中华民族复兴的历史使命。与此同时,国际竞争日益激烈,政治环境复杂多变。基于此种情况,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理论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1.坚持马克思主义群众观就要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推动社会变革的决定性力量。在人类历史的发展过程中,人民群众是最普遍、最持久的生产实践主体,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是执政党生存和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我国是由马克思主义政党执政的国家,执政党的权力来自人民,这就要求我们党在工作中要始终坚持以群众为主体,不断满足群众的利益诉求,同时还要激发群众的首创精神,这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内在要求。
2.抓住党员干部这个“关键少数”是坚持马克思主群众观的具体体现
不断加强党的自身建设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保障,而完善我们党的领导方式、从严治党是我们党自身建设的核心内容,同时从严治党也是当前形势下我们党践行群众路线的具体表现。首先,从严治党要求“从严治官”。我们党的执政权力是由人民赋予的,我们党能否从严治党是衡量我们党能否践行群众路线的重要依据。一方面从严治党要求全体党员干部要遵守党纪和法律,将权力控制在法律的牢笼中,杜绝贪污腐败行为。另一方面,从严治党要基于科学立法、公正司法、严格执法,保障权力机关各项职能的正常运行。其次,从严治党要求领导干部严守党规党纪。自党的十八大以来,党风廉政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为党赢得了民心,改善了党在人民群众中的形象,同时也充分显示了党中央从严治党的决心。
面对当前国内外复杂多变的形势,我们党不仅要面临越来越多的改革发展任务,还要解决人民群众多样化的价值取向和利益诉求。全体党员要矢志不移地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1.将作风建设放在首位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风廉政建设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习近平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总结大会上提出了从严治党的具体要求,他要求全体党员要严以律己、严以用权。同时,习近平强调,践行群众路线要求党员干部要自觉接受群众监督,积极听取民众意愿,及时处理民众诉求。在当前新的形势下,推进党的自身建设、提升执政能力与执政效率是贯彻和落实群众路线的前提。党的自身建设不是只局限于思想建设,更重要的是落实到作风建设上。党的十八大以来,从“八项规定”到“关键少数”,党风建设收效良好,但仍存在少部分党员漠视党规党纪、行为不端等问题。因此,党中央号召全体党员开展了 “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推进“四个全面”和“五大发展理念”稳步落实,同时也即将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教育,让所有党员时刻不忘宗旨和使命,时刻不忘作风建设。
2.制度建设是根本,把权力关在制度的牢笼里
权力制约和监督的缺失是官员腐败的根源,因此,所有党员干部都要将权力控制在法律的牢笼中,通过法律制度的监督和制约确保权力不被滥用。一方面要建立完善的惩戒机制,加大对贪污腐败官员的惩治力度,做到“苍蝇”“狐狸”“老鼠”“老虎”一起打,坚持对贪腐现象零容忍。另一方面,加强对权力的监管和制约,从源头上遏制贪污腐败现象的发生。要面对全体党员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加强反腐立法,拓宽人民群众的监督渠道,充分调动人民群众参加制度廉洁性评估活动的积极性,使权力在人民群众的监督下运行。此外,加强媒体对党员干部的监督作用。近年来,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迅速发展,网络媒体在党风建设中扮演了重要的监督角色,为进一步完善政务公开制度,要加强媒体对权力的监督力度。
3.坚持“中国梦”和 “人民梦”的有机统一
习近平总书记将解决民生问题,实现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自己的执政理念,并提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这是国家、民族及个人利益的统一,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但中国梦的实现需要中华民族几代人的艰苦努力。因此,只有在党的领导下,全国各族人民才能同心协力地完成奋斗目标,最终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我们党自成立至今所取得的一系列成就,都来自于我们党对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坚持。因此,在新时代,我们党依然需要践行群众路线,坚守以人民为中心的执政理念,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好务。
参考文献
[1]宋俭,陈锡喜.全面系统反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分编介绍[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7(10):24-26.
[2]孙英.马克思主义群众观视角下的中国共产党执政权力论[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6(3):24-28.
[3]刘佳,姚小玲.中共在高校中的马克思主义群众观教育——基于北京高校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考察[J].广西社会科学,2015(6):212-216.
[4]王飞,梁志厂,张继.试析马克思主义群众观下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途径[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5(8):23-24.
[5]孙建茵.阶级分析与群众运动的起源——一种马克思主义的法西斯主义批判[J].学术交流,2015(3):16-21.
[6]张莉.马克思晚年探索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方法——马克思晚年“人类学笔记”新探[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7(15):31-35.
[7]许华卿.从毛泽东思想生成视阈看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的基本内涵[J].马克思主义研究,2015(9):29-36.
[8]童兵.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推动媒体融合发展和新闻教育改革的指导思想[J].新闻与写作,2017(4):41-45.
[9]杜鸿林.习近平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民群众观的丰富发展[J].中共天津市委党校学报,2014(5):29-36.
[10]熊忠辉,李暄.从新闻宣传到新闻舆论——中国共产党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发展的历史考察[J].南京政治学院学报,2016(4):92-99.
[11]林雪涛,王昧红.从群众路线看青少年媒体的全面受众观——《课堂内外》“服务三亿青少年”的理念与实践[J].青年记者,2014(10):40-41.
[12]王越芬,季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认同的哲学内蕴——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视角[J].学术交流,2016(12):65-70.
[13]詹宏伟,郭学军.中国改革:人民群众主体性的复归——兼论“市场的决定性作用”与人民群众的主体性[J].毛泽东思想研究,2014(2):64-68.
[14]薛蒙林.践行马克思主义群众观密切乡镇干群关系研究——基于河南省渑池县张村镇的调查[J].毛泽东思想研究,2013(6):62-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