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陵县水利局,山东 兰陵 277700)
会宝岭灌区位于山东省兰陵县西南部,渠首设计引水能力19.7m3/s,设计灌溉面积30.1万亩。灌区现有总干渠1条,干渠6条,支渠37条,干支渠各类建筑物共948座。会宝岭灌区是为位于山东省兰陵县主要粮食产区提供灌溉任务的大型灌区。
灌区自1959年开发建设以来,对当地农业生产曾经发挥了重大作用,但历经多年运用,渠系及其建筑物老化、退化、毁坏严重,部分支渠和斗渠甚至失去输水能力而退渠还田,灌区灌溉效益发挥不足50%,旱年水不进田,汛期泛滥成灾。2008年至2016年底,会宝岭灌区实施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工程六期,共完成投资1.36亿元,实施干支渠道防渗衬砌57.33km,新建、改建、加固各类渠系建筑物307座,新增恢复灌溉面积5.91万亩,改善灌溉面积7.92万亩。灌区现状有效灌溉面积突破17.76万亩,灌水周期缩短3天,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由0.38提高至0.57,在农田灌溉、防洪安全、水域环境等方面产生了显著的效益。
工程建设项目法人积极与相关部门交流合作,促使灌区节水改造工程规划与国土、农业、农综办等部门的农田项目形成有机结合。规划以先急后缓、重点突出、效益优先、统筹兼顾、因地制宜、量力而行的原则,以“山水林田路综合治理,渠沟桥涵闸配套建设”为思路,在工程筹建之初即谋篇“四点结合”:骨干工程和田间工程相结合,灌溉与排涝相结合,水利工程和水文工程相结合,渠系景观与水生态文明相结合,为工程布好了开局。一是将灌区末级渠系改造列入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和国土综合治理项目规划,与节水改造骨干工程同步进行配套治理。二是将灌区范围内运女河、西泇河、陶沟河、汶河4条排水河道和10条跨省排水支沟治理项目纳入山东省重点平原洼地治理规划,从根本上解决灌区排涝问题。三是将水文监测、墒情监测、气象监测、闸门信息化和视频监控等灌区综合信息化系统纳入工程建设内容,使渠系水况和灌区墒情得到及时准确地掌握,为灌区用水、农田灌溉预报和灾前评估提供第一手资料。四是将灌区工程列为兰陵县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试点项目。加大水生态文明建设力度,注重塑造渠系景观,着力构建渠畅、水清、岸绿、景美的现代生态文明大型灌区。
合理确定建设标准是工程长久发挥效益的基础。会宝岭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工程综合考虑了本地气象水文规律、水土资源条件、效益费用关系和作物组成特点四类因素,确定了适于灌区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的建设标准,保证了建设资金利用高效,工程效益发挥长久。工程设计灌溉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0.68,灌溉用水保证率旱作物50%、水稻75%,排水建筑物防洪标准为5~10年一遇。公路桥、生产桥荷载标准和车辆荷载均采用公路-Ⅱ级标准。重要建筑物地基承载力设计值不低于180KPa,重要建筑物和重点部位采用C30W4F150混凝土。
灌区节水改造是一项长久性的系统工程,离不开政府和社会的支持。灌区节水改造工程在 “四个到位”的前提下,开展工程建设。一是领导重视到位。县委、政府及时成立工程建设指挥部,县长任总指挥。二是地方资金配套到位。兰陵县财政及时筹措工程配套资金共计2943万元用于工程建设。三是调查研究到位。工程内容先后以三期可行性研究报告予以论证,前期工作准备充分。四是“四制”管理到位。工程严格落实了“法人制”“招标制”“监理制”“合同制”四项管理制度,促进了工程项目管理走向科学化、规范化和制度化。
由于工程点多线长面广,迁占任务十分艰巨。工程建设项目法人及时采取“四条措施”,提前完成工程迁占任务,保证了“四通一平”施工准备工作顺利开展。一是及时召开由相关乡镇主要负责人参加的迁占工作动员会;二是加强群众工作,主动登门拜户,说服群众舍小家顾大家积极配合迁占工作;三是会同当地乡镇政府实地丈量和清查附属设施,保证迁占经费和迁占政策落到实处;四是对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实际问题,真正做到公开、透明,让群众满意。
工程战线长、分布范围广,建设人员群策群力、精心谋划,探讨出“四种办法”高效推进了工程建设实施。一是优化施工组织设计,科学安排施工流水;增加施工班组,增大工作面;建立科学的进度控制目标体系, 编制配套的辅助计划,保证工程进度。二是配强项目管理班子,落实项目层层承包责任制;建立奖罚机制,充分调动职工积极性;加强过程管理,实行节点控制,多措并举打好工程施工管理的组合拳。三是充分利用当地建材,并力争将临时施工道路同现有和规划的农田基本建设道路相结合,减少了临时工程和辅助工程工作量;四是结合现有排水系统,施工前预先疏通排水沟渠,洪涝坡水不直接入渠,减小了工程的防汛压力。
项目法人成立了安全生产与质量管理领导小组,切实加强安全、质量、资金、资料“四项管理”,保障工程建设良性运转。一是制定了一系列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应急预案,健全快速响应和协调联动机制,深入开展工程安全生产宣传教育,严格落实各项防范措施,积极组织安全生产隐患排查治理、安全生产专项整治等工作,保证了安全生产事故零发生。二是落实分级管理责任,严格质量检测工作,加强质量检查监督,形成了项目法人负总责,施工、设计单位保证,监理单位控制的质量管理体系。三是工程专项资金全部实行县级国库直接支付方式,即县级报账的资金管理模式。工程进度款由承包人提出申请,监理工程师审核完毕后送交项目法人审批,再由中介评审单位审核后报财政局审批,最后由项目法人支付工程款。资金程序缜密,财务管理规范,提高了专项资金的使用效益。四是委派专人负责档案收集和整编工作,建立健全了档案归档、保管、保密和利用等制度。加强归档范围、档案组卷、案卷编目、案卷装订、档案保管等措施,确保了档案规范、准确、完整和长期保存。
一是项目点多、线长、面广,勘察设计工作量大、工期长。为减少工作量、节约成本,有时设计人员未经充分现场调查而根据经验进行调整,致使设计精度较低,不能满足施工要求。后期补充勘察的现象时有发生。二是招标过程中勘察单位参与者很少,仅省内少数几家参与投标,尚未形成激烈竞争态势。
渠系工程需要大量石料。由于近年来石料矿产资源保护力度加大,石料开采受限,石料供应缺口客观上已成为工程建设的瓶颈,严重制约了工程进度。工程实际建设中往往由县领导临时出面协调解决,难以长远解决问题。
由于原渠道存在多年不用、且管理不到位等历史原因,许多农民自建养殖场排污进渠,建设实施中经常遇到排污口处理问题。因其涉及复杂的社会、经济、环境因素,该问题在建设实施阶段较难处理。实际操作中往往采取封堵或预留排污口的简单办法,遗留了隐患。
灌区原有末级渠系工程大部分已经破坏,为了加快完成节水改造任务,修复原有末级渠系成为看似对工作有利的简单选择,而未根据现状农作物灌溉方式的改变,建设新的末级渠系。末级渠系工程尚停留在简单修复层面,一些停用的泵站经简单了解即行拆除报废,缺乏深入解决问题的能力。
由于灌区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用水量急剧上涨,灌区水资源压力逐年增大,上游水库非农业与农业用水矛盾日趋激烈。水库管理单位为多收水费,倾向于优先保证工业供水,灌区下游供水不足。
灌区节水改造工程以堵漏为措施,而堵漏却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渠系输水能力得到了提高,但另一方面灌区地下水得不到充分补给的问题已经开始显现,现状会宝岭灌区的地下水位呈现逐年降低的趋势。
大型灌溉节水改造涉及社会、经济、环境等复杂因素,科学、全局的规划尤为重要。一是大型灌区节水改造投入巨大、建设周期长、综合性强,规划和技术方案既要立足于成套经验,亦应有必要的前瞻性。例如末级渠系工程建设应综合考虑当前农业种植结构新特点和发展趋势,积极适应新形式。二是应结合工程实际创新设计方案,积极采用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以增加灌区改造的科技含量,降低建设成本,提升灌区功能。例如可用混凝土预制块护坡代替浆砌石护坡,以解决石料供应缺口问题。
由于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年际变化幅度较大。灌区节水改造必须强化以水资源承载能力决定灌区发展规模的原则。一是充分论证当前水资源承载能力,正确把握工程建设规模。二是根据水资源条件、农业种植结构等变化趋势,提出合理的灌区节水改造目标、标准、技术方案和经济技术指标。
灌区节水改造的目的主要是为了提高水利用率和水分生产效率,而恰当地采取农艺措施亦是提高水利用率和水分生产效率的有效途径。应在技术方案和技术路线中明确农艺措施的重要作用,对农艺措施的筛选和配套提出系统的指导和要求。以灌区节水改造为契机,推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发展节水经济作物,增加农民收益。
灌区节水改造建设中,应当先治理排污,后建设渠道,加大治污力度,走出“先建设,后治理”的老路子。一是加强宣传教育,改变群众“污水就应当向渠道排”的遗留思想。二是在工程建设开工前深入调查摸底,理顺灌区污水管网,标明污水走向及排污口位置,让渠道排污从“遮遮掩掩”走向接受阳光监督,使其无处遁形。三是将规模较大的渠道排污口以管网归集,进行污水处理。四是落实治理权责,采取突击检查等办法加大查处力度,严打偷设、私设排污口,全面开展排污整治工作。
末级渠道与骨干渠道相比有如下特点:一是末级渠系比起骨干渠道的续灌方式行水时间要短。二是末级渠系防渗措施亩均费用一般大于骨干渠道。三是末级渠系单位灌溉面积的渠道占地面积比例较大,采取防渗措施后不利于补充地下水。
故大型灌区的渠道防渗应以骨干渠道为重点,相应改造旧的田间工程,建设新的田间工程;根据实际需要,建设中小型泵站;加快配套工程建设由骨干工程向末级渠系工程转变,向农田恢复效益转变,推进末级渠系建设,加快恢复灌区效益。
农业现代化的关键突破口是水利现代化,水利现代化实现过程中灌区现代化要走在前头。一是利用远程控制技术,自动量水技术、通讯技术、无人机技术等新兴技术,建立灌区用水信息调度的骨干框架,打好灌区现代化建设的基础。二是结合灌区信息化建设,依托大数据、物联网、移动互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建设生态、新型、现代化灌区。
[1] 陈卫东.淠史杭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工程勘察工作探讨[J].中国水利,2016(9).
[2] 别大棚,贺敏,杨香东.湖北水利工程代建制的实践探索[J].中国水利,2015(16).